第228期

獨一無二 浴火琉璃

逐漸式微的傳統工業,在老師傅的手上重新發光發熱。

獨一無二 浴火琉璃

記者 鄭淇云 文  2015/11/29

在過去,新竹香山地區家家戶戶都以玻璃代工維生。一九八○年代發生的石油危機,加上台灣的人力成本逐漸提高,使得國外訂單流向工資較為低廉的大陸,傳統玻璃工業逐漸式微,過去的榮景被科學園區取代,僅有少數人堅守著傳統,繼承玻璃文化。老師傅施景明從事琉璃工藝四十三年,不依賴草圖,靠著他豐富的想像力,為琉璃鑲上靈魂,變化出各種栩栩如生的作品。

晶瑩剔透的琉璃高溫融化後,在師傅手上形塑出各式各樣的造型。(圖片來源/鄭淇云攝)



師傅驕傲地表示,不管是水裡游的,地上爬的,天上飛的,只要說得出來,他就有辦法做。
被火燒得通紅的琉璃,正被形塑成海豚的樣貌。(圖片來源/鄭淇云攝)



貓是師傅的得意之作,融化的琉璃像水一樣流動,逐漸勾勒出貓的形體。(圖片來源/鄭淇云攝)



玲瓏透亮的琉璃在火中化為馬,綻放出璀璨光芒。(圖片來源/鄭淇云攝)



融化後的琉璃像是畫筆般,描繪出馬的鬃毛。(圖片來源/鄭淇云攝)


隨意擺放的成品,在高溫燃燒後進行冷卻定型,鐵板上還留有絲狀的琉璃。(圖片來源/鄭淇云攝)
 

佇立在一旁的氧氣罐,讓師傅可以依其需求調整火焰的強弱,替作品們注入豐沛的生命力
(圖片來源/鄭淇云攝)
 

凌亂的桌子,散置著師傅賴以維生的用具。高達一千兩百度的火焰,源源不絕地噴射而出。
(圖片來源/鄭淇云攝)
 

作品完成後,師傅都會仔細檢視,讓成品保持穩定的水準。(圖片來源/鄭淇云攝)
 

桌上玲瑯滿目的商品都出自師傅之手,沒有經過模具的複製,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圖片來源/鄭淇云攝)

記者 鄭淇云
我是鄭淇云, 一個長年旅居台北的台南人。 我的手很小, 所以握不住的東西, 我就用抱的。
記者 鄭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