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期

誰換了一個頭貼?

網路使用盛行,頭貼變成網路身分辨識的一個指標,也同時闡述許多關於使用者的事情。

誰換了一個頭貼?

記者 許凱智 文  2015/11/29

隨著網路的使用越來越普及,接觸人群的方式也跟著改變,逐漸被網路社群取而代之,甚至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也透露出使用者的立場和思想。在知名網路社群臉書(Facebook)中,使用者高達十四億人,其中的一項功能──頭貼,更是用以代表每位使用者的重要表徵。 


頭貼是網路使用者辨識身分的方式。(圖片來源/痞客邦

頭貼是面對廣大網路社群,給予他人的第一印象。有人喜歡用自己喜愛的人物偶像,有些人則以本身的面目示人,比起姓名,使用者的頭貼更容易拿來辨認身分。除了用來辨識使用者是誰,頭貼也透露出使用者的身分和背景,甚至表明自己的思想立場。而頭貼的直接性,也是宣傳行銷的一種手法。使用者發言或活動於網路時,頭貼必然會出現,藉以讓周遭的朋友知道訊息,簡單而有力。
 

頭貼宣傳 強力渲染

一個網路使用者的頭貼,可以看出他對於時事的態度,以及他對於社會的關心和參與。在日常生活裡,很多人也會用更改頭貼的方式,藉以宣傳、行銷活動商品。


利用頭貼和封面照片,也可以是行銷的一種方式。(圖片來源/網路

頭貼作為網路使用者的象徵,更可以幫助商品在網路的傳播行銷。一般人對於標示清楚價格、把商品丟到面前,這樣直接的行銷手法不以為意,容易直接忽略。但是當周遭的好友,都為了同一個目的換成活動的宣傳頭貼,就使人不得不注意。除了頭貼,臉書還有個人專頁的封面照片,讓網路使用者的個人色彩風格更濃厚、達到自我特色強化的效果,再配合上頭貼,使得頭貼加上封面照片,成為自我行銷或是商品推銷的最得力的方法。

同樣的方法也常常出現在活動宣傳之中,透過大家把頭貼換成活動訊息,可以迅速達到宣傳效果。對於像是學生等資源比較有限的族群,這種宣傳方式顯得更簡單適合而有效率。


臉書上常常有人透過頭貼,宣傳活動(圖片來源/臉書
 

不只是頭貼 隱藏大量訊息

在很早之前,西方文化當中,常常也會以穿戴物件的方式,來表達自身對於議題的關注,像是以配帶紅色絲帶代表愛滋病的相關議題,或是黃色絲帶代表和平,而在東方文化中,也會以披麻表達對長輩的哀悼。這樣的文化,隨著社交型態的改變,也轉換到網路上。

二○一三年的洪仲丘事件,爆發二十五萬人走上街頭的社會運動,除了當時身穿白色衣服之外,許多民眾也將臉書上的頭貼換成全白頭貼。白色頭貼象徵理性抗爭以及真相大白,而無關乎任何政黨色彩,亦有人換上黑色的頭貼,用以諷刺軍中的人權問題和陋習。

二○一四年發生的太陽花學運,引發大規模的媒體關注,除了學生,許多社會人士也參與其中。當時警方強制驅離抗議民眾,爆發衝突,許多人因此受傷。網路社群媒體臉書「遍地開花!反黑相符貿協議」以黑色當做代表頭貼,並號召民眾共同換上黑底頭貼,發起「網路全黑日」。以黑色代表熄燈的動作,有悼念臺灣人民權利遭到剝奪的象徵。許多網路使用者紛起響應,網路上頓時「黑」成一片。過了兩年,反課綱運動在學生占領教育部後持續進行,然而,卻驚傳參與學生林冠華自殺,導演戴立忍將自己臉書上的頭貼換成黑色,除了惋惜,也表明自己的立場,以黑色的頭貼表示支持。換頭貼的行動,在表明自己的參與之外,也可以從其得知頭貼對於網路使用者的代表性,更代表著現代人對於網路的依賴和需要。


導演戴立忍透過黑底的頭貼,表明自己支持的立場。(圖片來源/蘋果即時新聞
 

頭貼文化 反思過度解釋

用頭貼表明個人立場的方式,的確有非常大的渲染效果。二○一五年六月二十六日,美國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判決,臉書也推出「一鍵換頭貼」的功能,只要簡簡單單按一下滑鼠,臉書的頭貼即可馬上加上一層彩虹。以頭貼的宣傳能力,臉書上很快地遍布了滿滿的彩紅旗頭貼,如同以往,許多人以彩紅旗頭貼,向同性婚姻合法化表達支持。這一次,卻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在這個彩虹浪潮之下,有許多人在網路上抨擊,部分換頭貼的人,只是單純跟風,卻不知道換上頭貼的意義,甚至認為不換頭貼的人,就是恐同。

同樣的現象也在法國發生恐怖攻擊之後出現,為了表示哀悼和關心,許多人以類似彩虹旗的方式,將自己的頭貼套上法國國旗。同時,中東的恐怖攻擊問題也浮上檯面,許多人對於中東和法國之間的議題重視程度,提出討論。網路上各方說法湧現,有人覺得換上頭貼的人盲目跟風,平常不關心時事,新聞一出現就像趕潮流一樣,換上頭貼;也有人支持換上頭貼,認為不管平常習慣如何,既然事情發生,能盡點微薄之力表示支持,就應該幫忙。他們分別以「支持西方文化霸權」、「反對文化相對論來姑息恐怖主義」和「重視文化弱勢」等不同的論點,相互討論。


中東也有許多需要關心的議題,不該盲目換上法國頭貼。(圖片來源/網路

但實際上,每個論點都沒有絕對的對錯。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生李侑謙,就以英國學者艾莉絲瑪莉雍楊(Iris Marion Young)的「等公車」比喻作解釋。楊認為:「我們都在同樣的站牌前面等公車,但我們等車的時間、等待的車子、接下來要去的地點,不一定相同。」從原本討論女性因為不同受到壓迫,有不同受害的經驗為基礎,去推理每個人面對到這樣的議題衝擊,其實都因為不同的經驗,有不一樣的感受。像是在法國發生的恐怖攻擊中,有人可能當時就在事發現場,或是身邊的朋友正身處法國,也可能是看到新聞畫面,心理受到衝擊。基於各種原因,所以將頭貼套上法國國旗,表示關心。每個人的心理因素都不同,相同的就只有換上頭貼的動作,並沒有對錯,卻被要求以相同態度和心情面對,若是將背後目的變成主流論述去討論,要求每個人都要有相同感受和立場,這樣才是錯誤的心態。


影片以為愛滋病別上黃色絲帶為比喻,暗諷現今對於頭貼更換與否的議題。(圖片來源/Youtube

頭貼在網路為主流媒體的E世代中,變成每個人面對群眾的表徵。從頭貼上,可以看見使用者的心情、態度和反應。基於網路的高自由度,對於每個人的選擇,就更應站在同理的立場,而非盲目批評或要求。

記者 許凱智
      來自台中的鄉下小孩,喜歡電影,偶爾看看書、騎騎車,看看外面的的世界長甚麼樣子。      做起事情比較直接,「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句話,雖然很敢,但也常常一不小心就衝過頭,希望能更細心點,把事情處理的更好更完善!
記者 許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