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期

博愛座不坐?

臺灣讓座文化的轉型,成為全民必須共同正視的議題

博愛座不坐?

記者 蔡家寧 文  2015/12/06

在臺灣所有的大眾運輸工具,不管是用顏色區分還是加上標語,總會有幾排椅子特別標示,成為有需要者的綠洲,也叮嚀其他乘客,切勿忘記禮讓他人的成熟。車廂內讓座的行為,總讓人心頭一暖,但標語上標示的「有需要的乘客」卻讓大眾誤解其中含意,以為只有老弱婦孺才握有博愛座的車票,失去了原本的好意,成為需要的乘客不敢輕易靠近汪洋中的浮木。


台北捷運博愛座。(圖片來源/和訊新聞
 

讓座文化程序化

博愛座的觀念緣起於北歐國家,旨在讓老弱婦孺共同享受大眾運輸工具的方便性,有些國家發行貼紙或出示證件,只要證明自己有需要,就可以優先坐在椅子上。近幾年來,博愛座的爭議愈來愈大,許多民眾自行延伸博愛座的含意,將之視為專利座,若是不遵循大眾道德規範,就會受到旁人有心或是無意的「提醒」,甚至默默用手機錄影,放到網路上讓人公審。而博愛座上的乘客甚至還來不及辯解,就遭到無情的批判。

臺灣甫推動博愛座的前期,民眾尚未了解這其中含意,有些身強體健的年輕人常不自覺坐在博愛座上,不會特地起身讓位,卻也不會引起爭議。漸漸地人民了解博愛座的意義,熱心的民眾會點醒坐在博愛座上的人,是否周遭有其他乘客比他更需要這個位子。但現今,就算車廂內爆滿,許多乘客寧願站著也不敢坐在博愛座上,就怕受到旁人異樣的眼光,博愛座觀念逐漸被扭曲。

甚至有些將自己標準和道德觀強加在別人身上,若不達標準則猛烈攻擊他人的「正義魔人」把坐在博愛座上的乘客錄下來,並發布在網路上讓網友人肉搜索並予以撻伐。


網路上嘲諷博愛座的扭曲現象。(圖片來源/小學課本的逆襲

先前就有新聞報導針對博愛座的爭議為主題,其中不乏許多互相叫囂的乘客,對比激動的當事者,影片中其他乘客顯得冷漠,也很少人會起身將自己的座位禮讓給他人,這顯示出大眾對於博愛座的誤解,狹隘地認為有需要的人只需要去爭執有標籤的椅子,而忽略了自己的座位也可以表現出風度。

先前在網路上也有聲浪認為火車不應該將站票賣給老人,因為許多老人會歉疚地坐在他人的位子上,又希冀對方會體諒自己而讓位,位子的主人只好無奈地一路站到目的地;雖然很想讓位給銀髮族,但花錢買了位子卻只能站整路也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這些都是大眾運輸工具規定上的漏洞。
 

博愛理念大不同

隨著觀念的改變,讓座文化的議題逐漸佔據新聞版面,正義魔人在影片裡和乘客叫囂的畫面也屢見不鮮,國外開始推動將博愛座除名,強調「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希望能夠真正落實讓座的精隨,避免流於形式。博愛座議題燃燒正烈時,就有不少部落客分享自己在國外看到外國人對於博愛座的表現方式,法國更是將博愛座的精神昇華到另一個層次。

旅居法國的部落客Lynn,在她經營的網誌中曾經發表一篇文章,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文章內指出法國並不太遵從讓座文化,相反的,當要讓座給一個老人時,反而會被老人指責因為讓坐起身的動作,讓原本擁擠的車廂更難移動。法國人認為只要在車廂內不影響別人,就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若有人真心需要坐下,大可以直接開口詢問,使讓座文化變得浪漫而自主。


不少博愛座的爭議影片佔據新聞版面。(影片來源/Youtube
 

博愛座除名運動

讓座文化由被人忽視轉變為注重,而後社會過度放大,現今回歸到呼籲不要為了應該讓座而讓座,也避免過度針對博愛座上的乘客。一四年青年政策論壇──全國會議中,「青年團隊政策研發競賽」的參賽團隊優優 Man ,向馬英九總統提出將博愛座改為優先座,並提高博愛座比率,且加上辨認隱形需求的裝置,當有隱形需求的乘客坐在優先座上時,可將貼紙轉成綠色標誌,供其他乘客辨識。

政大法律系學生姚德謙在天下雜誌投書一篇文章引起很大的迴響,文章中指出民眾應該轉換思維,從「身體狀況良好的人將博愛座禮讓給有需求的人」到「為何只有坐在博愛座上的人需要讓位」,大眾開始反省是否博愛座變得制式化,看到老弱婦孺而讓位的行為是否變得偽善,若坐在博愛座上的乘客自己也有需要,卻因為道德壓力不得不讓座給他人,早已流失博愛座的本質。倚老賣老的銀髮族和強制要求他人讓位的婦孺,這種將善舉視為理所當然的心態,成為推動台灣博愛座轉型的推手之一。


日本地鐵博愛座稱作優先座。(圖片來源/隨意窩
 

未來博愛座願景

博愛座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人民矯枉過正的意識形成一股沉默螺旋,愈來愈少人挺身而出反應博愛座的劣化,愈來愈多的影片和網路上的文章使民眾注意到這股歪風。若要矯正這個觀念不能光是由硬體設備出發,最重要的是讓人民真切了解到博愛座初始意義,不管是自動自發的意念,還是侷限老、弱、婦、儒的規範,都是值得反思的方向。

政府應強化宣導博愛座的風氣,而社會需尊重隱形需求的民眾,對沒有起身讓位的乘客,將大聲的叫囂和指責轉變成理性的詢問。讓座的精神已深植在大部分台灣民眾心中,自顧自坐在位子上不願意讓位的已成為少數,將讓座的奴性心態校正,發自內心的去體諒他人,並尊重每個人都有坐在博愛座上的權利。大眾運輸工具才能真正達到無礙化,也才真正有愛化。

記者 蔡家寧
我是蔡家寧,每個人都叫我參參,我喜歡觀察身邊的微小事物,對於人與人的相處社交上的互動更是有很大的興趣,除了學生的身分以外,也有接案舞者的工作,希望能用更活潑的筆調紀錄我所看到的一切
記者 蔡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