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 興趣 抉擇人生
成績 興趣 抉擇人生
記者 鄭淇云 報導 2015/12/06
台灣自實施教育改革(以下簡稱教改)後,開始廣設大學。大專院校目前約有一百六十所,但專科學校數量銳減,被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取代,菁英式的教育轉向大眾化,大學錄取率在二〇一五年達到95.98%,遠高於一九九四年實施大學聯招的44.35%。教育部一改過去大學聯招單一的入學管道,讓校系依其需求自訂入學方式,升學管道變得更為多元。相較於過去的「一試定終生」,學生更能依照自己的興趣做選擇,但事實上,台灣的莘莘學子在上大學前對未來幾乎沒有想像,仍是根據成績決定志願序。
學科取代興趣 探索被壓縮
目前就讀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以下簡稱資工)大四學生何宜霖,一開始便以資工作為目標,雖然入學成績未達錄取標準,因而選擇進入與資工系較為相關的應用數學系,在大二轉系成功。他認為自己對資工的興趣,源自於高中時接觸的程式相關課程。何宜霖說:「台灣學生的探索自我的時間普遍被壓縮。國小到國中一直努力拚升學,到了高中準備開始探索興趣時,時間卻被校方的考試佔據,家長的期待在學生身上也形成一股壓力。」高中以前培養的興趣,到了高中被滿滿的學科取代,對自我的認識也只剩下國、英、數。在網路上為人諮詢升學問題的樂擎表示「讀書佔有的優勢地位,造就了很多學生基於社會壓力去念書,讓自己的專長中輟,因而過得痛苦。」
網路上瘋傳的圖片,道盡台灣教育問題。(圖片來源/張瀧升個人臉書)
認識不足 難抉擇
原本就讀於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的學生涂嘉芳,雖然先前嘗試過輔修歷史學系,但她仍毅然決然地休學,決定重考,重新規劃大學生涯。涂嘉芳認為高中時對大學的認識太少,所以在決定選填志願時,抱持著姑且一試的心情,進入了東吳經濟學系。
涂嘉芳曾考慮轉學考,但因為目標科系與經濟學系相去太遠,專業科目無法靠自學來補足,更難拉近其他具有專業背景,又努力準備轉學考的人之間的差距。雖然準備重考的科目較多,但休學的這段期間,她更能安排時間探索自己喜歡的科系,「除了每個科系網站上的課程的宗旨與發展方向外,看清楚課程架構也很重要」許多科系的課程內容雷同,卻透過不同的名稱進行包裝,看課程綱要進行科系間的比較成為她休息時最主要的活動。
樂擎認為,高三生除了對自己的認識不足外,最普遍的問題是「憑感覺選科系」。未認識陌生的科系,光聽系名及旁人建議就決定未來,他表示「學生自己也該對自己的選擇負點責任」。而國立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則表示「沒有人知道大學在上什麼,縱使是在資工待這麼久的我,也說不清資工在教什麼。」唯有念過,才會知道科系內容。
多方嘗試 增加可能性
因為對自己、科系及職場的不了解,許多學生在入學後選擇輔系、雙主修,增加未來在職場上的可能性,以國立台灣大學(以下簡稱台大)為例,一〇三學年度有約一千人選擇輔系及雙主修。然而,由於校系規定不同,開放輔系和雙主修的人數也有所限制,選擇轉系、轉學考或是重考的人數也具有一定比例。這三種方法中,僅有校內轉系會受大一成績影響,而轉學考雖不受在學成績影響,難度卻最高。轉學考的報考人數少,各校系所即使同性質,要求的專業科目重點也不盡相同。台大每年約有三千人報名轉學考,錄取人數卻低於兩百人,平均錄取率不到6%,其中又以電機工程學系錄取率0.9%為最低。校內轉系與轉學考所花費的求學時間,與一般大學生並無差異,而重考雖然拉長了求學歷程,但重考生能選擇的校系也更加廣泛。
台大部分科系轉出率(轉出/科系總人數*100%)
及多專長率((雙主+輔系)/(科系總人數-轉出人數)*100%)之趨勢圖,
轉出率較高的科系通常也具有較高的多專長率。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轉系、雙主修、輔系統計)
轉系、轉學考及重考之比較。(圖片來源/鄭淇云製)
為了降低升學壓力,四一〇教改廣設大學,升學變得過於容易,在二〇〇七、二〇〇八年時曾發生「低分上大學」的現象,指考分數不到二十也能上大學,引發社會譁然,大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可見一斑。升學變得容易,壓力卻沒有因此減少,補習班市場大舉擴張,為了搶頂尖科系的入學名額,高中生的假日多半是在補習班的囚禁中度過。而專科學校一一升格成科技大學,技職轉向學術,造成了技術人才的流失。教育政策的改變更是讓社會產生「唯有升大學,未來才有出息」的想法。
經濟不景氣,再加上學歷貶值,家長對子女的保護也更深一層,穩定、地位高的工作成為首選,未來可能性在溝通過程中消弭,追夢成為一種叛逆。熱愛表演的涂嘉芳對戲劇系具有強烈的興趣,但因為父母反對,及台灣在劇場方面的出路太少,讓她卻步。何宜霖說:「除了穩定工作外,家長及學生對其他職業沒有想像,有的僅是負面想法。」以棒球選手為例,為國爭光的榮耀被職業傷害或出路問題給阻斷,鮮少有人會因為熱愛,而投入球場。李家同則表示,家長為子女建構的保護傘,及選擇上的阻攔,是為了避免讓子女失敗後變成「啃老族」。他說:「除非你是王公貴族,否則現實永遠是優先考量。」
技職教育 再次重視
雖然教改讓技職教育形成斷層,但時代的轉變對技職有重新重視的趨勢。李家同表示「現在大學學憑價值越來越薄,技職體系將會重返市場。」樂擎也說:「因為學歷貶值得很厲害,即使名校學歷也不再是工作保證,重視實務或技術的人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實用科系的價值也越趨受到重視。」
教育部於二〇一〇年開始仿效德國的技職教育,進行「技職再造」,目前已進入「技職再造二期」。預計於二〇一六年底前,在各縣市設立「區域職業試探與體驗示範中心」,提供體驗課程,讓學生提早認識職場,更早開始進行職涯規劃。
抉擇 人生必經之路
決定未來方向,向來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更積極的認識自我、探索興趣與父母溝通外,也該對職業進行多方評估,知道行業的優缺點,而不只是片面資訊。在築夢的同時,建構對未來的認知,人生才能不再被成績定奪,掌握在自己手裡。
![]() |
記者 鄭淇云
我是鄭淇云, 一個長年旅居台北的台南人。 我的手很小, 所以握不住的東西, 我就用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