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 編織夢想
一針一線 編織夢想
記者 鄭淇云 報導 2015/12/13
三十多歲的庸子,白天是一名樣板師,晚上則在自己的工作室裡,經營著「隨心所遇」這個自創手作品牌。庸子一名取自於「庸庸碌碌的孩子」,是她對自我的期許,也是她在創作路上的真實寫照。她只執著於手中的作品,期望能過著隨遇而安、簡單而平凡的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物。庸子稱自己的作品為「孩子」,每個作品都是利用下班後的零碎時間所完成,每一針、每一線甚至是每塊布料,都蘊藏著她對這個自創品牌的重視與堅持。庸子說,生活的點滴是她創作的泉源,不同的經驗導致不同的作品風格,「隨心所遇沒有主題、沒有風格,當下,是主題也是風格。」
因為沉浸在手作的樂趣中,庸子忘記了疲勞。(照片來源/鄭淇云攝)
誤打誤撞 服裝八年
升高職時原本想讀廣告設計科的庸子,在求學時,誤打誤撞進了原本沒有任何興趣的服裝殿堂。「當初的選擇至今仍是個謎。我眼看著廣告設計科,在腦袋裡模擬無數次要如何搶所剩不多的名額,卻直直地跑進服裝科。」但進入服裝科就讀後,庸子發現與想像的不同,絕大多數的課程內容都切中她的喜好,並能從中學到很多實務上的技術。光是一門手工藝,課程內容就包羅萬象,從打毛線到刺繡再到皮雕,琳瑯滿目的項目開拓了她不同的視野,也使她愛上手作所得到的成就感,更讓庸子心甘情願在布料堆中打滾八年。
挑選材料的庸子。(照片來源/鄭淇云攝)
從技職出身的她自認不是讀書的料,在工作一年後,她抱持姑且一試的心情考插大,以填缺額的方式進入了實踐大學重返校園生活。庸子的課表總是排得滿滿的,「一學期二十八學分我都嫌太空,在學期間本來就要多學一點。」以實作為主的課程佔據了她絕大部分的時間,但她樂在其中,從不覺得累。除了技術外,她也學會如何定位自己,有一門課將學生的服裝與舞蹈表演結合,由學生製作舞衣,舞者作模特兒在舞台上表演,展示雙方的成果。設計師在無法預料舞者的肢體將如何延伸,而舞者在表演前也無從得知服裝的問題。雙方必須配合,在肢體擺動間找到問題,並透過設計師一次一次地修改,才能得到雙方都滿意的成果。過程中,她充分了解到何謂「主客」,雖然是雙方的成果發表,但服裝是「客」,舞蹈才是「主」。
每車一針,庸子離自己的夢想也越來越近。(照片來源/鄭淇云攝)
學為所用 對自己負責
因為職場與自己想像的不同,許多人從服裝科系畢業後沒有繼續從事相關產業,但庸子仍進入了俗稱夕陽產業的紡織業中,「就是對這八年的所學負責吧!」大學畢業後,她從服裝助理做起,在競爭激烈的服裝產業中,講求效率的她很快地獨攬所有工作,使整條生產線落在她的肩上。然而繁重的工作使她的健康亮起紅燈,她最終還是辭職,轉換跑道。
聖誕禮品設計師可以說是為她量身打造的一份工作,將她的興趣發揮得淋漓盡致:設計娃娃、搭配何種布料或是飾品,每個細節她都不願意放過,不一樣的設計讓她沉浸在完成繁複作品的成就感之中。「如果沒有升遷這件事,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離開那份工作。」略為傷感的語調流露出她對這份工作的不捨,「比起當管理階層,我更願意花時間在製作樣品上。」她只想耕耘自己的一方天地,而不是干涉他人的心血。
遠離台北的快步調生活,她回桃園花了半年找到現在的工作。在夕陽產業中,年輕人並不多,同樣當樣板師的人都已屆半百、花甲之年,她的存在對公司來說是不同以往的新氣象。對語言一竅不通的庸子,在面對日本客戶的時候都是透過比手畫腳進行溝通,然後神奇地做出他們要的商品樣本,成為顧客眼中的「哆啦A夢」。
旅行 勇敢築夢
庸子深知自己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儘管想經營「隨心所遇」已經十年,但她遲遲不敢放手去做,「像是搬了一顆石頭擋在自己和夢想的中間。」直到一趟京都的自助旅行,她才移開心中的那塊石頭,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因為對語言的抗拒,庸子縱使對日本有再多憧憬也不敢自己去探索,和朋友同遊日本時,一開始也是亦步亦趨地跟在朋友身邊,過了三四天,她終於鼓起勇氣隻身一人到周遭的花間小徑探索,待在京都的時間越久,庸子離自己的舒適圈也越來越遠,在新幹線上經營自創品牌的想法又湧上了心頭,但她這次下定決心要執行夢想,「一定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回到台灣後,她開始尋找廠商製作自己過去設計的商標,開始築夢。白天仍然在公司當客戶的「哆啦A夢」,晚上則當回平凡的庸子,進行副業的創作。雖然現階段屈服於現實,但她在兩者中取得平衡,從中得到不同感受。「白天的工作帶給我不斷糧的安全感,夜晚的工作給我滿足的成就感。」一開始單純的興趣取向,至今每週末的到各地參加不同市集,庸子接觸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庸子說:「幫自家孩子找到喜愛它們的主人,及主人們臉上滿足的表情,便是我繼續堅持的動力!」
顧客向庸子訂製的商品,在架上等著跟主人回家。(照片來源/鄭淇云攝)
除了販賣自己做的商品外,庸子有時也會接受客人的訂製和委託。她有次意外接到一份委託,花了整整三個月,修復陪伴主人三十年而有些破舊的娃娃。因為知道娃娃所代表的意義,庸子小心翼翼地用一針一線縫補娃娃與主人間的羈絆,讓這個故事得以延續下去。當主人重新見到重獲新生的娃娃的驚喜表情,成了庸子創作路上的重要回憶。
「隨心所遇」是她的起點,庸子希望能以此為本,為退休後的手工藝教室奠下根基。即便未來目標不能達成,庸子仍會在她的一方天地,利用下班後的零碎時間產製作品,她期望不抱悔憾,用興趣為自己的平凡人生畫上完美的句點。
![]() |
記者 鄭淇云
我是鄭淇云, 一個長年旅居台北的台南人。 我的手很小, 所以握不住的東西, 我就用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