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期

遊走的人民 等待重返光明

臺灣的遊民社會問題日趨改善,以三階段整合計畫為最終目標,幫助遊民重回社會的溫暖。

遊走的人民 等待重返光明

記者 黃琪 報導  2016/01/03

二〇一一年底的寒冬,臺北市政府答應市議員應曉薇的要求,更改清潔隊灑水的時間,數名清潔工在半夜以冷水潑灑龍山寺外聚集的街友,企圖用這樣的方式進行驅趕,以整頓市容,此舉不但引起人權團體不滿,也讓大眾關心此社會問題,正反面討論風浪不斷。

其實早在二〇一〇年政府修正《社會救助法》時,規定「編列相關預算補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結合民間資源辦理遊民輔導服務,提供遊民簡易醫療、沐浴、飲食、暫時庇護處所、低溫關懷等生活維護服務為主。」於是臺灣幾個縣市開始推動遊民相關福利政策。但只有在民眾申報遊民干擾社區整潔或安全,相關機構才會進行處理,各單位大部份都是以被動的方式介入遊民問題,導致成效不彰。
 

命名改變 負面屢見不鮮

以臺北市為例,根據市政府社會局統計,二〇一五年十月至十二月底列冊遊民人數多達五百八十六人,主要集中在萬華區及中正區,其中受理安置共兩百一十二人。但是,由於遊民的流動性因素,若要統計全臺灣的遊民數量確實困難,目前數據上的資料僅為「已被發現的遊民」,四散各地其他角落的人數,仍不得而知。

遊民在清領時期已經存在,只是當時被稱為「乞丐」。臺北、臺中、臺南以及高雄,這幾個主要都市中的大型廟宇,便成為他們的落腳處。由於缺乏衛生觀念,又沒有可以清潔的設備,再加上有些乞丐因害怕貧窮而去偷拐搶騙,以至於製造髒亂、作奸犯科的既定印象,流傳好幾個世代。

命名的改變,也代表著觀念的轉變。現今社會稱這群無家可歸的人為遊民或街友,「遊走的人民」、「街上的朋友」就字面上而言,是賦予他們正面的意義。但是二〇一二年發生兩名高中生對遊民潑灑排泄物,而後龍山寺的噴水事件,以及今年十一月遊民的行囊物品以被當作垃圾為由,遭莫名丟棄。在不同地區地下道漂泊的阿榮(此為化名)無奈地說:「常常被路人捉弄,剛開始會很生氣,現在習慣了!」遭到接二連三的不平等對待,身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好似為世人拋之腦後,讓這群弱勢的人們名不副實的存在於這個社會。


並非社會上的所有人都能接受遊民的人權,並平等對待。(照片來源黃琪攝)

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地植於華人社會,若擁有健全身體但沒有工作,即會受大眾撻伐,冠上好吃懶做的名聲。從農業時代到資本主義時期,工作倫理的觀念一直存在,西方社會更稱這樣的人為健全的乞丐(able-bodied beggar),並且投射不值得同情的眼光。大多數中高齡的遊民是在經濟蕭條時期下的犧牲品,結構性失業使他們舉家流落街頭。其他有的是因家暴而逃出家中、有的是家庭失和,也有老弱婦孺和殘障等。社會上大多數人只看得見表面,其實這些背後複雜的原因,並非是能用「好吃懶做」四字以偏概全。
 

三階段整合 救助為先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林萬億研究遊民已有二十餘年,他提出政府在解決遊民問題需有三個階段的整合計畫,緊急、過度以及穩定。緊急是要解決遊民當下無法繼續生存下去的窘境,例如飢餓、受寒等。而轉職訓練、回歸原本家庭是屬於過度時期,主要是對未來作中長期的安排。穩定階段涵括就業、住宅、家庭關係的重建,其中住宅最為重要,如果缺乏棲身之處,就無法擁有穩定的工作。但是礙於臺灣環境地狹人稠,若想要求政府釋出國營住宅供應數千人遊民居住,幾乎是難上加難。


完成三階段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圖片來源黃琪製)

雖然目前只能先將第一階段做妥善的處理,再延續其發展,但近幾年相關機構有轉以積極的方式介入協助。長期救助遊民的人安基金會已在遊民容易聚集的地點設置平安站,如萬華、新竹、臺中、高雄、花蓮等,提供淋浴空間、維生食物以及義診等服務。林萬億教授表示,雖然短期的救助只能處理一時的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其他更長遠的經濟安全,不過救助還是最基本、最迫切的事情。就近改善最基本的生活起居,不但逐漸轉變大眾對遊民的第一印象,亦能讓社區居民卸下心防,選擇接納他們。
 

重返職場 另創生機

遊民脫離職場的時間,有的長達十年之久,甚至更久。他們早已不熟悉現今社會的經濟發展,再者,其所擁有的技能專長,或許已不敷使用。長期在外流浪,遊民的個人作息以及生活習慣已經改變,而價值觀的部分,也是有待重建,如果想返回職場,還需要時間慢慢調整。再加上通訊設備的缺乏,使遊民在工作條件的限制比較多,任何機關應該以差異對待的形式幫助他們,這並非歧視,而是可以依照其所具備的技能和習慣,去設計個別化的服務。

但在政府龐大的體制運作下,很難一一針對每位遊民的需求協助,還需與民間團體合作,將效果發揮到最大。人安基金會的成員表示:「在進行職能訓練之前,會先心靈輔導,了解遊民的家庭背景和流浪的原因。再來讓他們從事一些沒有技術性的工作,像是大樓管理員、房屋廣告舉牌或工地等等。」另外,像英國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即是以幫助街友為宗旨,二〇〇九年臺灣大智文創取得授權並發行雜誌,讓有意願工作的街友或弱勢族群,能有一個工作機會販賣雜誌,處理自己的生計。雜誌的收入則由公司與販賣者均分,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受僱於大誌雜誌的員工彭郁娟說:「有這份工作,生活比較好過。其實也不用太拘泥自己是弱勢,把它融為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一個職業。」如同一般商家販賣商品,不用擔心針對性負面言語的抨擊,刻板印象的籠罩,不但工作時間自由,也沒有地點的限制,這成為他們重返職場的第一步。
 

效仿西方 期待社會寬容

二〇〇八年日本經濟不景氣,大批遊民突然出現在大阪公園,震驚日本政府。而臺灣在近幾年的經濟成長起伏不大,但遊民數量卻未如日本大量增加,林萬億教授對此現象表示,臺灣容易找尋躲藏的地方,導致遊民能見度不高,其產生出來的問題自然而然也不會這麼明顯。

社會福利愈好的國家,遊民愈少。綜觀丹麥和瑞典,他們有足夠的住宅可以吸納遊民,並提供完善的醫療救助,甚至是教育制度以及就業資源。西方國家的應變措施,也是臺灣尚需努力的目標,未來在處理遊民問題時,應更聚焦在他們流離失所的原因,並分類去探討。如遇金融危機、失業率突然上漲,或是違章建築大量拆遷,都需提高警覺,提前預防遊民問題的擴大。其實遊民不過是社會百態中的一種,並非人人都擁有健全的家庭,雙方理應和平共處、更加寬容。

記者 黃琪
冷都女,一個冷漠的都市女子。 用理性看待所有事情 感性從不示於他人 對別人寬容 卻不容許自己犯錯 一個愛好自由、沉迷旅行的水瓶 希望能用最真摯的文字, 感動每一個人。      
記者 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