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政府扭轉的人生
被中國政府扭轉的人生
記者 張瑜庭 報導 2010/10/10
今年八月,一名年輕的金髮男子,帶著簡便的行李,悄悄抵達台灣。就如其他首次來到台灣的外國人,對於這樣的街景,他感到陌生,對於這裡的文化,他沒有把握他能應付每一件事。但是細心的他,虛心請教每一件事,希望能做到最好,並開始他在台灣七個月,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生活。
![]() |
就像其他的大學生一樣,初次體驗交換學生的 生活,David 難掩興奮地站在台大校門外與迎新彩帶合影。(照片/David Demes 提供) |
來自德國 Limburg 的戴達衛 David Demes,今年二十三歲,是法蘭克福大學的學生,因主修中文來到台灣,現在在台灣大學當交換學生。一頭清爽的短髮、普通的細框眼鏡和襯衫是他平時的打扮,整潔的外表令人第一眼便對他留下不錯的印象。還記得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文靜而帶點羞怯的他,雖然已經學了將近一年的中文,卻不太敢開口說,因此, 大部分的時間仍是以一口流利的英文或是母語德文和他人溝通。
然而,在這文靜的書生外表下,David 卻藏了一個一般人不知道的天大祕密。2008 年的夏天,他被從北京天安門廣場驅離,且中國政府對他下了嚴厲的禁令,五年內不得再踏入中國國門。一個年僅二十一歲的大學生,究竟是做了什麼事,可以讓中國政府對他下驅逐令?
十六歲那年,David 在因緣際會下聽聞了關於班禪喇嘛的事情,當時的他一方面只是訝異怎麼會有這種事,而另一方面則是對藏傳佛教有興趣,並開始蒐集相關資料。但在看了更多之後,佛教對他來說已經變得比較不重要了,因為,如何幫助西藏、中國人民保護他們的人權才是最重要的事。他開始參與各種關於 Free Tibet 的活動,也認識了一些來自世界各地關注相同議題的朋友。過了五年,David 已經是醫學系的學生了,即便課業繁重,自由西藏的意義對他來說絲毫未減。2008 年中國是奧運的主辦國,然而對於全球各地的社運人士來說,這是再諷刺不過的決定,因為如此沒有自由、沒有人權的國度,根本沒有資格申辦奧運。因此,當中國人民歡慶鼓舞的同時,大大小小的示威抗議活動也在各地展開。而 David 自己也不知道,那一年的夏天,竟會成為他人生中重大的轉捩點。
那一刻的「決定」 改變人生
那時,David 正在宿舍裡唸書。一通來自美國的電話,一句瀟灑的「Okay」,David 正式成為了一場抗議行動的成員。「我到現在都不知道那是不是個正確的決定。(I still don't know whether it is a right thing to do.)」回顧整起事件時,David 嚴肅的說道。三個美國人、一個加拿大人和一個德國人,各自前往北京,下榻不同旅社,化整為零。為了確保行動能順利進行,他們必須這麼做。十天的旅遊行程,除了是為了掩飾與準備抗議行動,對於 David 來說,也是讓他真正有機會親自體驗中國社會,唯一和旅行不同的是,這十天內,他不能和家人聯絡,因為他們不確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甚至在行動成員間的通訊也會以特定的「辭彙」溝通,就像在黑市交易一樣。八月八日,也就是原本計畫行動的那天凌晨,David 帶著忐忑的心收拾行囊時,一通來自總部意義不清的語音留言,讓 David 一行人陷入一陣小慌亂,並決定先暫緩抗議行動。
八月九日他們在天安門廣場碰頭。有些人雖然不認識,卻得裝成一付熟識的樣子擁抱、親吻打招呼,說到這裡,David 有點尷尬的笑了。一道指令,他們其中四個人脫下到在外頭掩飾的衣物,露出藏在裡面沾滿假血跡與彈孔的衣服;咬破藏在嘴巴裡的黑色膠囊,讓自己倒臥在血泊中,並拿出事先早已準備好的雪山獅子旗。四具屍體躺在天安門廣場,時間彷彿靜止。David 緊閉上雙眼,不知道周圍發生了什麼事,只依稀聽到有人詢問需不需要幫忙,但很快的,這些聲音被 David 自己的怦怦心跳聲給蓋過,浮現在腦海裡的則是多年前天安門事件中命喪於此的年輕學子......
2008年08月09日,David(圖中最右)和他的朋友們在天安門前假扮屍體,向中國政府表達他們的憤怒。(照片/David Demes 提供)
不知道過了多久,公安把他們帶離現場,一路上,路人對他們的咆哮,雖然聽不懂,但從口氣中也能判斷他們的憤怒,顯然他們的舉動激怒了沈浸在主辦奧運喜悅中的中國人。接下來的,就是一連串的等待與偵訊,一直到他們被送上飛機的那一刻,僅僅過了一天的時間。說到此,David 突然笑了出來:「到我上飛機前的那一刻,那個公安關心的還是我嘴巴裡的假血到底是怎麼弄的!」那時候的 David 不會說中文,只能靠翻譯來轉述公安講話的內容,再加上事情已經過了兩年,對於對話的內容,他也不記得細節了,但有一句話一直令他耿耿於懷,那就是「你根本不懂中國與西藏的歷史!」
回到德國後,短暫、意外的出名,讓 David 感到不自在,不過他仍然繼續投注心力於大大小小的自由西藏活動,甚至到了荒廢課業的地步。但沒多久,David 意識到這樣的自己是不對的,忽視學校的課業對於自己還有自己所關注的議題都沒有幫助,所以他毅然決然放棄讀了一半的醫學系,轉成中文和政治雙主修。這個決定,一開始,他的父母親不大能夠接受,畢竟,身為醫生的父親多少會期盼兒子能夠繼承衣缽,但經過幾個月的溝通,他們終究是接受了 David 對於自己人生的決定。
其實打從一開始,David 的父母還有他的女朋友對於他想做的事多半都會同意並且支持。就以前往北京抗議的事件來說,與 David 同行的友人都不敢置信他竟然將所有的計畫一五一十的告訴了他的父母,而且還獲得他們的准許。雖然他的媽媽哭了四天,而媽媽的眼淚也讓爸爸有點躊躇,但最後,他們還是點頭讓他出發,因為他們知道 David 長期以來一直在關注這個議題,而且他們也認同他的想法與觀念。
![]() |
來到台灣 的 David 持續參加自由西藏相關活動,並被台灣人與西藏人合作抗爭的行動感動。(照片/張瑜庭攝影) |
驅逐令阻擋不住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除了自由西藏外,中國的人權以及台灣獨立這些相關的議題,也都是 David 關注的焦點,所以他很期待看看年底的五都大選。雖然這些候選人跟他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對政治深感興趣的他,還是非常關切即將到來的選舉。另外,在保護動物權以及環境議題上,他也很關心。這點,可從他厭惡並拒絕參觀動物園和在非宗教信仰原因下堅持吃素的等行為下,看出他以個人的力量默默堅守並履行理念的態度。至於未來他想再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他調皮的說:「那是我的祕密,不能告訴你!(It's my big secret! I can't tell you!)」。而被中國政府下的不歡迎令,雖然遺憾,但 David 坦然接受,並表示他早就和另一位也在中國黑名單中的朋友約好,2013 年他們將再一同踏上中國的土地。從這也不難想像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豈是區區五年的禁令可以抹滅?
鍥而不捨的精神 追夢無國界
轉系後的 David 現在已經大二了。在台灣,他是一個用功的好學生。短短兩個月,中文會話能力進步很多。雖然還不到可以用中文接受訪問的地步,但比起剛到台灣的他,真的差很多。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的「語言交換」夥伴竟然多達三個,且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圖書館裡唸書,這也就難怪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看到他明顯的進步。問及他來台灣還有什麼想做的事,除了到不同城市去走走看看外,他毫不掩飾、開心地說:「我想見王丹!還有吾爾開希!」
一個看似平凡的外籍交換學生,其實是個很有想法且又有行動力的人,跟他相處的過程中,除了看到他強韌的毅力與決心,也看到他平實的一面。不免令人感嘆台灣的學生怎麼了?並不是說一定要像 David 這樣關心社會才是對的,只是,在周遭要找到像他這樣懷抱夢想並且勇於實踐理念的人好像真的不多了。
David 工整的字跡(照片/張瑜庭翻拍)
2008年08月09日天安門抗議行動影片(影片來源/David Demes 提供 http://freetibet2008.org/)
![]() |
記者 張瑜庭
我是張瑜庭 曾被說為「非時下大學生」的我 現在沒有太多夢想 只想戴上耳機,到處去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