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期

建築奧秘 窺探人類文明

《建築與人生》由建築史專家湯姆・威金森所著作,透過十種不同角度,將建築與人類緊密結合。

建築奧秘 窺探人類文明

記者 黃琪 文  2016/03/13

建築,看似可有可無,卻與人類密不可分地共生於這個地球。堅固的混凝土牆,一副冰冷外表,佇立在每一寸土地上,替人們遮蔽日曬雨淋,而人類將其深處的情感,與專屬自己時代的建築緊密連結。

 

十種視野 窺探建築

《建築與人生》由湯姆・威金森(Tom Wilkinson)所著作,他將此書分為十個章節,分別講述歐洲、亞洲和美洲等十座世界著名的經典建築,從建築的文化與歷史探究不同時代下的人類生活。


《建築與人生》作者透過十種面向來宏觀建築。
(圖片來源
博客來網路書店

本書一開始,即以米歇爾・傅科(Michel Foucault)的引言「追溯事物的歷史起源時,其實找不到這起源有不可破壞的同一性,反而會發現其他事物的分歧,也就是不一致性。」作為開場,娓娓道出眾藝術家對於建築起源的看法,突顯本書內容主題的多樣化,更點出作者對於建築如何形塑人類生活的分析與關注。

而後從權力、道德、記憶、商業、殖民、娛樂、工作、性、健康與未來的這十個面向,對應符合特質的世界經典建築,依序時間的排列組合,偶爾跳躍穿梭時空,追溯不同年代的革命事件,猶如一場場歷史沿革的重演,卻與眾不同地從各個角度與面向,窺探建築與社會的樣貌。

 

建築與文明之聯繫

美國建築師史蒂芬・霍爾(Steven Holl)曾說:「建築與基地間應當有著某種經驗上的聯繫,一種形而上的聯繫,一種詩意的連結!」

第一章帶領讀者看穿高塔之於權力的象徵,而人類亦擁有可將其翻覆的權利,進入《聖經》中提到巴比倫千年傳說的建築物基地──巴別塔。起初被譽為「天地之基的神塔」,欲替人民爭取福祉,卻因為暴君的高壓統治,使許多猶太人淪為巴比倫之囚,而巴別塔也變成人人畏懼的復仇神祇。


巴別塔為當時人類所興建,想蓋一座延伸到天際的高塔,傳達自己姓名。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湯姆・威金森利用當時受壓迫的人們反抗建築的事蹟,襯托出巴別塔的權力地位。再加入伊拉克戰爭、美國九一一事件以及世界大戰等侵略行動,層層向前推進歷史,推論出這只是人民強烈渴望能將革命信念具體化的過程。

人們習慣將戰爭與遭受迫害的悲劇避而不談,但作者卻能大膽地抽絲剝繭,將西元前的古老傳說描繪得有聲有色,在建築與歷史事件的交互影響下,使兩者之間存在經驗上的聯繫,作者並為此作出客觀評論,某種程度上,或許是希望讀者能反思自身並瞭解人類文明。

 

中西合璧 殖民文化的產物

在《建築與人生》中,較特別的章節為〈建築與殖民〉。作者以北京圓明園為主軸,重新整理東西方殖民文化的交流互動。文初以一句維克多・雨果(Victor-Marie Hugo)的引言「我們自以為歐洲人文明,中國人野蠻;瞧瞧文明人對野蠻人幹下的好事!」作為開端,清楚地看出作者雖然身為西方人,但對此事件的立場卻不盡然以西方為本位。


圓明園為中西殖民文化下的犧牲品。(圖片來源福音城

無論是富麗堂皇的謁見廳、御花園或是藏書閣等,設計均以和諧對稱為主,文中細膩刻畫圓明園的全貌場景,讓讀者能有身歷其境、透視建築之感。接著作者用了極大篇幅描述清朝歷史,康熙、雍正和乾隆在位期間對圓明園的建設,引來「以西方科技,迎合中國目的」之譏,以及圓明園從乏人問津到遭受各國覬覦的興衰,最後淪為火把下的斷垣殘壁。作者輕描淡寫地描述中國對於自身建築的傲慢與侷限,反而著墨於西方帝國主義強勢的侵略行為,「西方世界將剛獲得的霸權轉化為對中國文化的輕蔑,不僅如此,連對中國人的性命也一併輕視。」字裡行間流露出對於此舉的指責。

文末舉北京奧運開幕式的地點「鳥巢」體育館為例,其是由瑞士與中國的建築師合力完成的設計鉅作,帶出社會邁向中西合璧的現代建築趨勢。

 

彌平貧富 遠眺未來

貧民窟一直以來都是各個國家最大的困擾,開發中及發展中地區尤其嚴重,都市化迅速發展,鄉村與都市的界線日趨模糊,像是雅加達、肯亞等,不免讓人有環境髒亂、飲食問題與居住安全的疑慮。但目前各地政府的解決辦法主要還是以短期計畫為主,若持續治標不治本,長期下來將導致問題累積愈發嚴重。作者以一座位於里約熱內盧的陸橋,作為本書的最後章節,這座看似以女性臀型為概念的陸橋,其實有著極深遠的含義。

陸橋跨越錯綜複雜的馬路,直接通往另一端──里約最大的貧民窟荷西亞(Rocinha),好像有某種包容、接納的意思,使貧民窟不再處於孤立的狀態,能與一般居民共生共存。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陸橋缺乏實用性,雖是如此,但這個想法卻是劃時代的一大進步。作者提到建築最大的挑戰,其實是建築師如何提供經過設計的房子給平民百姓,目前巴西政府正在推動改良住宅,以及加強貧民窟的治安,期望能將陸橋的兩端化為平等,彌平社會的貧富差距。


建築師尼邁耶希望透過陸橋,拉近貧富斷層。
(圖片來源
Discover and save creative ideas

〈建築與未來〉是本書最後的討論,作者將整本書用一條時間軸圈成一個圓,以小木屋的起源為起點,再透過一座陸橋繞回原始的貧民窟,似乎說明了未來無論科技是否有跳躍性的進步,建築還是會走回原點,用磚塊、水泥塊甚至是木材等最簡單的材料建造。但這些也只是作者對於未來的預測,唯一能確定的是,建築始終是為了人民而興建。

記者 黃琪
冷都女,一個冷漠的都市女子。 用理性看待所有事情 感性從不示於他人 對別人寬容 卻不容許自己犯錯 一個愛好自由、沉迷旅行的水瓶 希望能用最真摯的文字, 感動每一個人。      
記者 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