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期

被忽視的英雄 志氣與破風

透過【志氣】與【破風】,討論臺灣體壇資源問題。他們是被忽視的英雄,除了練習,還必須擔心著自己的未來。

被忽視的英雄 志氣與破風

記者 林儒均 文  2016/03/20

二〇〇六年,旅美棒球選手王建民站在美國大聯盟的投手丘上,每一個好球都鼓舞著灣的人民們,他是灣之光,是灣人的驕傲。二〇一三年桌球世界盃錦標賽,中華健兒莊智淵、陳建安拿下雙打冠軍,激勵全國民眾,而他們也同樣地被封上了灣之光的稱號。每個人都樂見灣之光的誕生,然而,這些選手們光榮背後的過程卻往往被忽視,因為除了練習的汗水之外,他們還得擔心自己的下一餐,或是下一筆比賽經費。【破風】與【志氣】兩部電影,以國人較不熟悉的運動為主題,除了推廣賽事之外,也讓觀眾理解賽場下,他們的辛酸。
 

破風 風在前無懼

二〇一五年所上映的電影【破風】,以自由車職業為主題,描述主角三人從試訓開始,往一級公路賽,其職業最高殿堂邁進的過程。本作的劇情設定非常簡單,是十分典型的佳構劇結構(well-made play structure),透過簡單的事件、衝突、分離,加入了許多人情趣味的元素,使本片不僅只記錄自由車運動,配合結尾的事件解決和劇情最後的未來展望,導演兼編劇林超賢成功地將【破風】打造為一部運動激勵電影。

本片的鏡頭安排十分符合邏輯性以及美學構圖,令觀眾不會在眾多賽道中迷失。導演林超賢先以空拍機拍攝極遠景以介紹賽道,再切入眾多選手的全景,令觀眾得以知道主角目前於比賽的狀態,接著為了能表現自由車的速度以及動態感,片中大量使用破水平以及搖晃鏡頭,並適時穿插特寫和空拍畫面,整體拍攝十分有節奏。但由於其拍攝重點多設定於選手在自行車競賽時的狀態和現場情況,相對於同樣為林超賢於二〇一三年所執導的拳擊電影【激戰】,角色間感情描寫則較為淺白不深刻,惟本作品令人惋惜之處。【破風】的製片規模巨大,於華語運動電影中名列前茅。拍攝期間為了表現自由車公路賽賽道的多元性,前往多達十三個賽道取景,動員一千多名專業車手。而為了讓演員能夠最具體地表現自由車的運動感,也特地延長籌備時間,每日訓練演員及技術人員長達十一小時。


【破風】中使用大量斜線構圖,
以呈現自由車競技時的速度感。(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自由車競技在灣尚屬於較不為人所知以及推廣的運動,因此資金相當匱乏。導演林超賢也試圖將此觀念傳達給觀眾。片中主角所加入的職業車隊在簽約時便開門見山,儘管選手的薪資來源皆來自於比賽獎金,但獎金的一半仍歸為車隊所有。車隊除了必須管理選手身體狀況,還必須負責器材設備維護,而工作人員的數量動輒數十人,若非投資者加入或政府支援,否則憑一己之力幾乎不可能支撐一支車隊。【破風】最大贊助商美利達自行車(Merida)的發言人便表示,希望透過本次贊助拍攝,不僅鼓勵更多人嘗試自由車,更希望增加其觀賞人口,藉機推廣自由車運動。
 

志氣 力拔山兮以退為進

由張柏瑞在二〇一三年執導的【志氣】同樣為運動勵志電影,相較於【破風】著重於運動節奏的表現,該片則將運動作為其中一項元素,把嚴謹的劇情帶入鏡框式的劇情架構,先描述現在時空的環境,再說明故事的過去與起源,最後回到現實並且延續發展。【志氣】改編自真實故事,以女子拔河為主題,儘管拔河只為其中一個元素,但導演透過角色詞,緊密結合劇情與拔河的關聯性,將它擺放到一個不可置換的位置。本片的時空鎖定在高中時代,將角色切割為身為領導階層的大人,以及身為執行階層的學生。兩階層由於年齡的關係,導致價值觀有所差異,面臨的問題也有所不同,因而複雜化本片的劇情。


電影【志氣】描述女子拔河隊的奪冠過程。(影片來源/YouTube

受限於敘事劇情,且拔河過程中並無太多動作轉換,【志氣】與同樣在二〇一三年上映的日本拔河電影【繩氣娘子軍】相比,片中的鏡頭選擇較為單調且保守,尤其是關於拔河運動的相關鏡頭和運鏡。但此平淡的畫面安排並不完全算是本片的缺點,第一次執導電影長片的導演張柏瑞對於影像情感經營的掌握相當到位,以最簡單明瞭的畫面去闡述角色的情感與衝突,讓觀眾在視覺壓力最低的情形下得以專注於演員的對話,更突顯張柏瑞在情感拿捏上的本事。

【志氣】描述女主角以體保生的資格考上了高中,並加入了學校的女子拔河隊。成員們從前一年被淘汰,而被迫面臨解散、籌措經費等現實問題,還有家人們的反對、同學的輕視等情感問題,最終一行人過關斬將,克服萬難拿下世界冠軍。本片很自然地把灣運動的現況融入了劇情當中,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意圖將學業成績中下的拔河隊解散。好不容易靠著勝利保留住隊伍,欲出國爭光卻沒有獲得經費補助,還得在募款餐會上「表演」拔河,來籌措出國資金。而電影中種種現實問題,事實上也是目前灣中等教育中,許多拔河代表隊面臨的困境。電影【志氣】將景美女中拔河隊的故事搬上大銀幕後,也承諾將捐獻百分之五的票房收入給拔河隊做發展,除此之外,也開始讓民眾開始關注拔河這項運動。
 

突破困境 臺灣之光

灣選手的國際體壇中時常有亮眼的表現,然而,他們常面臨到比賽訓練經費以及國際地位等問題。部分企業為了自身形象,固然願意贊助經費給運動選手,但往往只能待選手有出色成績後才能獲取贊助。儘管民間贊助在近幾年間越來越熱絡,如知名歌手吳克群公開捐贈二十萬給南投高中拔河隊,作為前往荷蘭參加世界盃經費。此外,運動員也會自行發起募捐計畫以籌措比賽經費。二〇一五年,吳興國小女籃隊為了籌措高達一百萬的比賽經費,只得上街販賣雨傘募款。由此可見,灣體壇缺乏栽培與投資的問題仍然未獲得完全解決。


南投高中拔河隊為籌措高達四百萬的比賽經費,拍攝影片尋求大眾的協助。(影片來源/YouTube

金錢之外,臺灣受限於國際政治問題所面臨到的政治困境也層出不窮,如二〇一〇年楊淑君的跆拳道爭議事件,或是二〇一二年南投高中拔河隊的冠軍賽失格事件,皆需要具有公權力的單位為運動選手們發聲。臺灣網球好手盧彥勳便公開表示:「或許運動員不該向政府要求完全的支持,但希望能夠從政府方獲得從旁的協助。」不僅僅只是金錢的直接補助,政府若能扮演從旁協助的角色,訓練環境升級、協助尋找贊助商或是協助辦理跨國比賽業務等,對於選手來說,都是相當大的幫助。每一個優秀運動員的誕生,都是需要長期的訓練與培養。期望有一天,這些在影子裡默默耕耘著汗水的運動員,都能夠無慮地站在競技場上,拿出最好的表現,替自己爭光,也替臺灣爭取榮譽。

記者 林儒均
我是林儒均,眼睛是很小的一條線。 有著減不完的肥,跟說不完的倔強。 希望有一天可以成為用想像力吃飯的設計人。  
記者 林儒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