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期

音樂電影 不堪的結局

沒有圓滿結局的音樂電影,或許更接近現實中音樂人的際遇。

音樂電影 不堪的結局

記者 趙廣絜 文  2016/03/27

在典型的音樂電影中,通常有一個固定的公式:主角空有才華卻無處施展,偶然間認識了志同道合的音樂夥伴、遇見了欣賞自己才華的伯樂,一起攜手打拼,最後終於實現理想;【搖滾教室】、【海角七號】、【K歌情人】、【曼哈頓戀習曲】都屬其中例子。然而近年來也有一些「失意」的音樂電影,它們比較不討人歡心,但是卻能引觀眾進入更深層的省思。

其中,電影【法蘭克】(Frank)獨特的角色設定與荒謬的情節發展,讓它在眾多音樂電影中顯得格外有深意。【法蘭克】的主角強(Jon)是一位懷有音樂夢的年輕人,因緣際會加入了索倫樂團(Soronprfbs),這支樂團的曲風非常實驗,團員的行事作風也極度詭異。樂團的靈魂人物法蘭克(Frank)患有精神疾病,總是帶著人偶頭套,但是他的創作才華讓其他團員死心蹋地地跟隨。雖然索倫樂團前衛的表演風格嚇跑了許多觀眾,不過團員們也都不太介意,他們只想專心做好自己的音樂。


索倫樂團正在進行排練。(圖片來源/collider.com

強與這支索倫樂團形成強烈的對照,他渴望成名,卻總是寫不出好歌曲;而法蘭克信手捻來就能譜出一首神曲,卻從來沒想過要靠自己的才華讓樂團走紅。
 

熱血的夢想 殘酷的現實

人們常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一個偉大藝術家之所以有源源不絕的靈感,是因為他特殊的人生經歷、童年的陰影甚至是精神上的創傷,但是【法蘭克】很誠實地告訴觀眾:平凡人就算想方設法讓自己擁有不凡的經歷,也無法成為像法蘭克那樣的天才。

強以為跟索倫樂團整天混在一起就能夠成為和他們一樣的音樂怪傑、腦袋就可以隨時蹦出絕妙的音符,但事實是,他所作的曲子依舊不夠水準也上不了檯面。他在這支奇怪的樂團中顯得太過正常,而正常的人往往無法在搖滾世界闖出名堂。

或許有些觀眾能在強的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期待有一天能夠得到機會、擺脫平庸,到頭來卻不得不認清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自己並不夠特別。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個像強這樣的年輕人,但法蘭克卻只有一個。


帶著頭套的法蘭克是位創作奇才。(圖片來源/Guardian
 

黑色喜劇 暗藏悲傷

大概是為了要呼應【法蘭克】破傳統的劇情,導演的敘事節奏也頗為古怪;劇本結構在前段的舖陳看似勵志的音樂電影,在中期樂團經理上吊的轉折點後才漸露黑色喜劇的本質。強把索倫樂團錄音時的荒謬景象放在社群網站上直播並累積了大量人氣,使樂團受邀參加知名音樂季,眼看這將是一個成名的機會,最後卻因為團員不願配合強改變曲風、討好觀眾,讓演出在一片混亂中結束。

許多獨立音樂人都會面臨觀眾喜好與創作初衷之間的拉扯,而【法蘭克】用一個最激烈的手法去呈現這樣的衝突。至於那些在台下高聲呼喊的歌迷們,他們關注的真的是音樂本身嗎?又或者只是被網路上荒謬的練團實況吸引前來看熱鬧?
 

獨立精神 誠實的傻勁

此外,這部電影的片名「Frank」也可能是一個隱喻。Frank在英文有「誠實」的意思,雖然法蘭克總是帶著頭套、不願意讓別人看見真正的自己,可是他其實是最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角色,既不掩飾自己對於成名的心動、亦無法違背本心去唱所謂的討喜的音樂,才導致舞台上的失控崩潰。

電影的結尾,索倫樂團又回到破舊的酒館、唱著觀眾起不了共鳴的另類歌曲,但是心比過去更加堅定,對他們來說音樂不需要別人的喜愛,只要有團員間的心領神會便已足夠。而強也終於從虛假的名氣中清醒過來,認清了自己的平庸,接受了自己沒有才華的事實。

【法蘭克】是少數不勵志的音樂電影,卻反而更貼近現實;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做搖滾夢,而「成名」對於某些追求不同層次的搖滾樂團來說,反而是惡夢。


法蘭克情感真摯地對自己的團員唱著〈I Love You All〉。(影片來源/Youtube
 

民謠之路 窮途末路

同樣沒有勝利結局的音樂電影【鄉醉民謠】(Inside Llewyn Davis),與【法蘭克】的故事架構頗為類似,【鄉醉民謠】描寫的是民謠歌手路恩・戴維斯(Llewyn Davis)坎坷的音樂生涯,路恩與法蘭克有相同的處境,空有一身才華,卻因為與主流市場背道而馳,而不受大眾喜愛。窮困潦倒的路恩為了爭取演出機會連夜趕往芝加哥知名酒吧,但長途的跋涉與掏心掏肺的表演最終只換來了老闆的一句:「我看不見你身上有任何錢途。」這句話直接宣判了路恩音樂生涯的死刑,懷才不遇又沒有後路的他只能回去紐約,回到電影開頭他表演的那間咖啡廳,繼續有一天沒一天地唱,直到他的名字完全被淹沒在時代的浪潮之下。


路恩是個懷才不遇的民謠歌手。(圖片來源/flipermag.com

【鄉醉民謠】沒有【法蘭克】的幽默元素,整部電影色調灰暗、節奏緩慢且多使用定拍,是較為為寫實的風格。另外,【鄉醉民謠】圓形的劇本結構也是一個亮點:主角在開場與結尾都在同一個地方唱了同一首歌、在台上講了一樣的話,表演後也都遭到仇家毆打,彷彿在暗示,故事的過程中主角所做的各種努力完全沒有意義,因為他的人生就是一個悲慘的循環。
 

音樂 電影中的特殊魔力

雖然【鄉醉民謠】的劇情起伏較少,但是音樂的感染力更強。舉例來說,路恩在電影開頭與結尾都唱了〈Hang Me, Oh Hang Me〉,這首歌寫的是四處漂泊無以為家的無奈以及對於人生幾乎放棄的心態;而在芝加哥唱給酒吧老闆聽的〈The Death of Queen Jane〉則道出路恩不得志的生涯中,長期累積下來的疲憊與自卑。此外,與朋友吉姆跟艾爾合作的〈Please Mr. Kennedy〉也是一首畫龍點睛之作。反觀【法蘭克】電影中,似乎只有最後一幕的〈I Love You All〉比較符合音樂電影中的配樂該具有的存在感。


路恩在電影的開場和結尾都唱了這首〈Hang Me, Oh Hang Me〉。(影片來源/Youtube

在【法蘭克】的最後一幕,樂團成員一邊演奏〈I Love You All〉同時相視流淚,再旁跳至坐在吧檯前苦笑的強,堪稱是整部電影張力最強的片段;而【鄉醉民謠】掌握了老舊的時代氛圍,重現了民謠的草根性,以滄桑的吉他與歌聲緩緩傾訴主角心靈深處的無力感。

縱觀這兩部「另類」的音樂電影,【法蘭克】的索倫樂團寧可放棄成名的機會,關起門做自己真正喜歡的音樂、無視人間煙火;而【鄉醉民謠】的路恩則是極度渴望被世人聽見,卻總是在錯誤的時機,做了錯誤的選擇,最後孓然一身。這些人物不像典型音樂電影中的主角總是能得到圓滿的結局,但是他們的際遇,反而更貼近現實中多數音樂人的人生。

記者 趙廣絜
天阿 寫喀報真的超級累的
記者 趙廣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