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期

大人童話 成長的詠嘆調

近期的動畫片保留著以孩童為主的主軸,添加了許多希望讓孩子不要害怕面對長大的元素,令大人也為之動容。

大人童話 成長的詠嘆調

記者 薛如真 文  2016/04/10

 「從今以後,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童話故事多以愛情為基調,公主受困於壞巫婆的掌控,等待王子拯救,相遇後一吻定終身,相較於中國、日本等較寫實符合當時社會風氣的童話,諸如此類的歐美式夢幻童話自十九世紀的《格林童話》主宰已久。

而今,西方國家不少動畫電影試圖淡化以往的美好玫瑰色,不改以孩童為主要觀眾的初衷,在影像中添加議題元素,讓動畫不再是孩子的專利,更富深刻的教育意義,不管大人、小孩,都可以在電影中找到樂趣與感動。
 

不一樣 喜歡最特別的自己

「每個人都是特別的。」──彈力女超人(Elastigirl),使用特殊並具有個人魅力的角色是動畫電影慣用的模式。主角施展能量的過程,絢爛的必殺技除了吸引觀眾目光外,角色身上的特殊魔力也藉由較為誇大的呈現方式連結觀眾。每個人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才華與天賦,需要學習運用並喜歡自己,培養獨一無二的「必殺技」。

皮克斯(Pixar)於二○○四年推出了【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劇情講述在當今相對和平的社會中,異能力者不再被百姓需要,甚至被市民控告,擁有超能力並曾經受人景仰的超人一家需要隱姓埋名、隱藏能力地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超能先生曾經的輝煌時光。(圖片來源/桌布天堂

超能先生的異能力正是許多人的寫照,人們總是期待被看見,為追尋伯樂不顧一切,卻遺忘了身旁永遠支持著自己的後盾。超能先生的女兒小倩(Violet)如同青春期得不到認同的孩子,她不同於父親,顯得隱忍而自卑,不信任擁有的能量而無法發揮,但唯有相信自己才能創造能力極大值。【超人特攻隊】中的超人一家最終都找尋到屬於自己的樣子,呼應人們也希望能在社會中找到定位的渴望。

夢工廠(DreamWorks)的動畫長片【捍衛聯盟】(Rise of the Guardians)中,主角同樣擁有他人所沒有的能力。傑克凍人(Jack Frost)身為孩子們的守護者,也面臨自我認同的難題。和孩子們耳熟能詳的聖誕老人、復活節兔子相比,傑克不被孩子記得,不知自己存在的本質為何。守護者存在的意義在於守護孩子們的夢想,從一開始的自我懷疑到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傑克的改變鼓舞了徬徨中的人們,任何人都能帶來改變的意念。


守護者努力守護孩子們的夢想。(圖片來源/LiTV線上影視
 

夢想 不再只是一場夢

「你一點也不可怕,但是你無所畏懼。」──毛怪(Sullivan),在成長的道路上,人人都擁有夢想,也因此,追逐夢想也是動畫電影中常使用的公式。然而,即使擁有理想抱負,實踐夢想也不容易,一改傳統電影中「努力就會有回報」的手法,許多動畫電影嘗試著表現夢想可以是多面向的概念,懷抱著永遠不放棄希望的正面態度。

【怪獸大學】(Monsters University)是皮克斯經典電影【怪獸電力公司】(Monsters, Inc.)的前傳,主角仍舊是怪獸電力公司中的毛怪與大眼仔(Mike),兩人在大學時期初識,一個是有著優良基因、在眾人的吹捧下驕傲的天生嚇人高手;另一個則是滿懷理想、堅信努力就能成功的樂天派。南轅北轍的兩人從最初的互相質疑,在不斷的磨合後,成為最佳拍檔。


性格差距甚遠的兩隻怪獸。(圖片來源/痞客邦

從怪獸大學退學後,兩人從發報員做起,進入了怪獸電力公司,在電影的最後,以一張張的照片呈現兩人的成長,毛怪成了最出色的驚嚇專員,而大眼仔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即使大眼仔最終還是無法成為驚嚇專員,仍在其他領域充分發揮了才能,換條路往夢想前進,路途顛簸,也能走得更長、更遠。

《天外奇蹟》(Up)是皮克斯少數不以幻想角色為重的動畫,電影的主角是一名孤僻古怪的老爺爺卡爾(Carl),為了與妻子的約定──居住在仙境瀑布旁,卡爾帶著裝有他與妻子一切回憶的房子,綁上色彩繽紛的氣球,企圖飛到南美洲,讓已過世的妻子艾莉(Ellie)也能一睹眼前美景,圓了七十年來都無法實現的夢。途中,卡爾因故必須減輕房子的重量,他不得已將象徵兩人過去的家具丟出窗外,在懊悔中再次翻閱兩人的冒險筆記本,內容所記載的並不是壯麗的夢想計畫,而是兩人所共同經歷的平凡小事,「Thanks for the adventure. Now go have one of your own.」艾莉以一句話告訴觀眾,最值得珍惜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瑣碎點滴。


卡爾與艾莉的愛情故事。(影片來源/YouTube)

【怪獸大學】與【天外奇蹟】的人物設定在社會中顯得再常見不過,能力一般的年輕人與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但兩人普遍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傲氣,藉由他們的故事,傳達出「再平凡的人也能成就不平凡的夢」的理念。
 

面對成長 尋心中的小小孩

「只有小孩子知道自己在找什麼。他們花費時間在洋娃娃身上,洋娃娃變得很重要。一旦有人奪走,他們就會嚎啕大哭。」─《小王子》,在長大與追求夢想的過程中,難免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除正向的題材,動畫電影也使用歡樂與有趣的基調,雕塑較沉重的成長議題,提醒觀看電影的大人不要遺忘曾經的純粹。

二○一五年跨國製作的動畫電影【小王子】(Le Petit Prince)改編自法國的同名小說,以一名小女孩作為主角,女孩藉由與鄰居飛行員的相處得知小王子的故事。與原著不同的是,電影【小王子】呈現出成年的小王子,長大後的小王子受了「矯正化」的教育,忘記小時候的自己,在害怕與恐懼中,努力找回過去的純真,並帶著這份純真,勇敢面對長大後的世界。


【小王子】預告片。(影片來源/YouTube

片中小女孩的母親為她安排所有未來計畫,要求她按表操課,說著:「妳長大後將會成為一個很棒的人。」而母親所謂很棒的人不免就是現實中高學歷、高薪水的社會人士,但這是否與小女孩心中認為的「很棒的人」相符,劇中並無明白說明,需要觀眾自己做出抉擇。

同樣以「成長」為題材,皮克斯的【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以情緒作為主題,刻劃人類的五種情緒,快樂、憤怒、厭惡、恐懼,以及憂傷。人們總認為快樂才能使生命更加幸福,孩子萊莉(Riley)的情緒由快樂主導,輔以其他情緒,憂傷似乎永遠被擺在最後一位,甚至不被重視。但在經歷青春期變化後,萊莉學會讓快樂與憂傷共處,純金的快樂鍍上一抹藍。快樂使人滿足,但憂傷,使人成長。


【腦筋急轉彎】預告片。(影片來源/YouTube

兩者從不同角度切入,【小王子】著重成人世界中的黑暗與孩童的天真之間的對比,而【腦筋急轉彎】則從邁入青春期需要面對的性格養成為出發點,呈現快樂、憂傷以及其他情緒之間的調和。即便呈現手法不同,皆以「該如何面對長大」為主要訴求。
 

小孩看歡笑 大人看人生

新創動畫電影的高票房與討論度呈現了「大人動畫」的迷人之處,甚至還有了「大人比小孩還愛看」的說法。對此,BBC(英國廣播公司)曾批評現今動畫電影過度成熟,宣揚大人妥協現實的訊息。這樣的改變看法較為兩極,認為失去了童話的本質,但也有贊成此作法的擁護者。如何將電影設計得滿足孩子需求又符合成人口味,是現今動畫電影的挑戰之一。

「這部影片獻給我們的孩子,請永遠、永遠都不要長大」─【腦筋急轉彎】,電影最初的目的在於希望能使觀眾在電影的兩小時中超脫現實,享受一場奇幻旅程,而動畫電影則許所有孩子及保有童心的成人,一個永遠不要長大、不要忘記純真的夢。

記者 薛如真
我是薛如真,粉紅與夢幻狂熱者。 生性吵鬧卻又喜歡獨處, 好懂又極好相處的一個雙魚座女孩。  
記者 薛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