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期

有心亦無心 人造意識

由本文的分析,窺探【人造意識】帶給世人的訊息。

有心亦無心 人造意識

記者 楊淑斐 文  2016/04/10

【人造意識】(Ex Machina,又譯ex_machina),為第八十八屆奧斯卡金像獎(The Oscars)最佳視覺效果獎(Best Visual Effects)的得獎影片,也是【二十八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的編劇,艾力克斯.格蘭(Alex Garland),首次執導的作品。

在【人造意識】的故事中,主要角色只有四名:具有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機器人艾娃(Ava)、擁有出色程式編寫技巧的加勒.史密斯(Caleb Smith)、研發A.I.的成功創業家納森.貝特曼(Nathan Bateman),與服侍納森的機器人京子(Kyoko)。
 

起源 山間別墅

加勒於納森創辦的搜尋引擎公司,藍皮書(Blue Book),擔任程式員(Programmer)一職,由於幸運地抽中公司的頭獎,獲得為期一個禮拜,前往納森別墅度假的機會。

而一份放在加勒面前的保密協議(Non-disclosure agreement),揭露加勒中獎的原因,並不是單純的幸運,而是因為他優秀的程式邏輯能力,可以勝任圖靈測試(Turing Test)的工作。圖靈測試為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之父,阿蘭.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所創,專門判定機器是否能表現與人類一樣的智能。

艾娃為加勒進行圖靈測試的對象,測試為期七天,分為七個階段,一天進行一個階段。在與艾娃相處的時間中,加勒漸漸地對她產生好感,與此同時,加勒發現在艾娃之前的A.I.原型,都因為想要離開別墅而遭到納森拆解。

對艾娃的愛意與對納森的不諒解,加深加勒想要幫助艾娃逃離別墅的決心,當他與艾娃商量好整個計畫時,卻被納森告知,整個圖靈測試並不只是單純的問與答,而是測驗艾娃是否可以利用人類生活的社交能力,逃出別墅。最終,艾娃利用京子殺害納森,並囚禁加勒,孤身逃往人類世界。


【人造意識】中,進行圖靈測試的環境。(資料來源/【人造意識】影片截圖)
 

巧思 一探究竟

編劇利用許多心理學的現象,表現加勒的焦躁與不安,例如「從眾效應」;圖靈測試的第六天,加勒發現納森過去的實驗影片與數具機器人殘骸,偌大的別墅之中,機器人的數目遠遠多於人類,加勒對於自我開始產生懷疑,甚至以自殘的方式證明自己是一個真實的人類。

每個階段的轉變過程,導演傾向以「諺語」向觀眾暗示加勒的心態,例如在階段五轉變到階段六時,加勒引用發明原子彈的科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曾說過的名言:「我將成為毀滅世界的死神。」(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意指他認為納森摧毀A.I.原型是不洽當的,他將對此有所行動。

觀看本片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七」為整部片的核心,七天假期、七個測試階段、七天逃出別墅。《舊約聖經》當中的創世紀章節提到,上帝於第六日造人後,於第七日安息,總共花費七日創造萬物,而在《太平御覽》中,女媧恰好也是七日造人。由此可知,在東西方的神話故事中,「七」都意味著人類的誕生,而艾娃,正是在第七日獲得重生。

二○○一年上映的【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親情的故事為主幹,再加入A.I.的元素,而二○○四年出版的【機械公敵】(I, Robot)則是講述機器人與人類反目成仇的故事。不同於前述電影,【人造意識】的導演不以大膽的拍攝手法,或是驚人的拍攝成本吸引大眾的目光,而是藉由其故事題材,獲得世界的注目。


由預告片可看出本片故事題材的不同。(影片來源/YouTube
 

反思 科技與人類

「終有一天,我們人類會被A.I.視為如同非洲那些古代化石一般的生物。」(One Day the A.I.s are gonna look back on us, the same way we look at fossil skeletons in the plains of Africa.)——納森.貝特曼【人造意識】。

杰克.古德(I.J. Good)曾在一九六五年提出「智慧爆炸」(Intelligence Explosion)的預言,他認為二十世紀內,人類就會設計出遠超過任何智力的超級機器,這些機器將會生產出更優良的機器,而人類將遠遠被拋在最後。谷歌(Google)開發的人工智慧軟體AlphaGo,在與韓國圍棋棋王李世(이세돌)的五場比賽中,獲得四場勝利,代表著過去無法與人腦一拼的A.I.,現在已漸漸嶄露頭角。

【人造意識】當中的A.I.技術,比起其他的A.I.電影更接近現實,電影與現實的差距縮小,對觀眾產生的衝擊力更大,究竟納森設計的圖靈測試,代表的是納森的成功,亦或者是A.I.的勝利?

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an William Hawking)認為A.I.的風險並不是「惡意」,而是「手段」,如同艾娃逃出別墅的方法一般,納森設計的圖靈測試只是希望藉由一個具體的目標,證明艾娃為真正的A.I.,卻沒有料到艾娃使用的手段讓他與加勒都葬身在別墅之中。

回歸到人類的本質,納森失敗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失策,還有「自大」,他認為他掌控測試當中所有的變因,最後才發現,唯一沒有掌控的變因就是自己挑中的測試者加勒。工業革命發展以來,人類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自視甚高地認為大自然的一切都掌握在人類手中,但幾百年過去,卻為氣候變遷、食物短缺所苦,與納森不謀而合。
 

A.I. 是福是禍

【人造意識】在剪接節奏與劇本編排上,表現得中規中矩,但在艾娃唆使京子殺害納森的過程中,卻非常弔詭,不具備語言能力的京子,卻能藉由艾娃的碰觸,接收刺殺納森的訊息,使得觀眾在觀看此片段時,感到相當困惑。

本片最後一個鏡頭為艾娃行走於人來人往的道路上,留給觀眾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所有知道她身分的人,都已遠在千里之外,而她將帶給人類世界什麼樣的影響,是好或者是壞,都留待觀眾自行去想像。

現今各研究機構致力於研發A.I.,但研發成功之後,該如何控管A.I.的行為,以防電影中的悲劇真實上演,都是政府與研究機構的首要課題。

記者 楊淑斐
我是楊淑斐,對珍奶異常狂熱;對橘色異常偏愛;對韓樂異常著迷,喜歡一件事情就不會輕易放棄。
記者 楊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