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期

傳統媒體的轉型

現代記者必須要有「端」與「流」的思考能力,將內容因應在不同載具做變化。

傳統媒體的轉型

記者 劉敏慈 文  2016/04/24

將時間推移到二十年前,當時人們的新聞來源主要是報紙與電視媒體,長久固定的營運下,傳統媒體形成一個龐大的人事組織,彼此分工清楚,如今面臨閱聽率下降,這些傳統媒體勢必要轉型,方能永續經營。
 

改變 從數位思考開始

傳統媒體的訓練非常扎實,記者具有高度採訪及撰稿的能力,重要的是,長期實務經驗培養出靈敏的新聞鼻,因此能在短時間內產出質量兼具的新聞,現任上下游記者汪文豪表示:「我自己是主流媒體出身的,這份工作給我非常有效的訓練,讓我對於新聞現場的掌握度更敏銳。」傳統媒體的記者在寫稿時,多是以報紙排版的形式呈現,然而報紙的形式並不適合在網站或是社群媒體上露出。


報紙已經不再是資訊傳播的主要管道。(圖片來源/UPSC

《聯合報》副總編輯官振萱對此提出一個新的觀念,現代記者必須要有「端」與「流」的思考能力。她將「端」定義為記者必須思考到文章的呈現模式,舉例來說,在社群媒體的新聞應該精簡扼要,而且適合即時新聞,而在新聞平台的話則可將議題挖深。「流」的能力則是記者新聞產製的流程,必須瞭解出產新聞的每個環節,並精確地分配時間,讓新聞即時又正確。為了接觸更多讀者,新聞媒體除了有自己的新聞平台外,也紛紛設立專屬的粉絲專頁,有的甚至開發應用程式,像是聯合報端傳媒關鍵評論網等,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
 

載具多元 不同閱讀體驗

新聞媒體會開發如此多元的管道,盡可能接觸讀者,主要的原因便是讀者接受訊息的平台從單一的報紙,至現在的多元化,早期用一樣資訊滿足百種人的模式已經無法使用。造成現代人閱讀模式分眾的原因很多,除了網路普及外,也跟新科技有關,不同的載具會帶給讀者不同體驗。

在現代,一個閱聽人通常會有二至三個載具,有個人電腦、手機、平板或是穿戴式裝置,這些都是能接觸新資訊的管道。每個載具都代表使用者不同的閱讀時間與體驗,像是在通勤的人可能就會用手機閱讀,而睡前的人可能就有滑平板看影片的習慣。

不同的載具也會對應到媒體的呈現方式,像是國外媒體YAHOO!奇摩的新聞應用程式在美國大受好評。此應用程式每天會幫讀者精選十篇以內的焦點新聞,而內容會依據讀者一開始所勾選的興趣話題產生,每篇文章配合一張圖,宜人的閱讀排版,加上定時提醒讀者閱讀新聞,讓此應用程式在程式商店得到高度評價。


活潑的介面令閱讀舒適,定時更新則加強讀者黏著度。(圖片來源/Tech in Real Life

國內新聞媒體也有開發平板專屬的新聞閱讀器,讓讀者可以在平板上閱讀互動式新聞,針對大多讀者在平板上滑與點的習慣,讓資訊與讀者互動。舉例來說,像是踢球或是拉動時間軸的動作,在平板上,具有較大的版面,也有讓影片與動畫有發揮的空間,比手機可乘載更多訊息。

閱聽人除了隨著時間變換不同的閱讀載具,閱讀習慣也不停地變化。例如過去人們在通勤時,可能在手機上看網路新聞,因此這類手機網路新聞不能夠太長,篇幅約在三百字至五百字之間,翻頁功能也會減低閱讀意願。但現在許多人可能在捷運上看影片,因此像是關鍵評論網,便在影音部推出關鍵七十七秒,使讀者可以在捷運一站的行車時間內閱讀完三則國際新聞。官振萱說:「人們閱讀習慣都是千變萬化的,能夠抓住趨勢的關鍵就是多思考跟多調查。」養成習慣,才能讓新聞在資訊爆炸的多螢幕的時代,成功地接觸到最多讀者。
 

國外發展 如火如荼

美國及英國的主流媒體,在新時代的來臨,領先其他國做最新的嘗試。結合互動與故事,讓讀者在吸收故事時,更能印象深刻,像是英國衛報推出的敘利亞難民遊戲,藉由遊戲述說難民的故事,讓玩家了解他們生活中的風險與無奈。而紐約時報則在奧運中將選手的姿勢一一分解,並讓讀者能針對不同階段的姿勢,點進該動作進行深入了解。


讓讀者選擇自己的逃難路線,體驗難民生活的艱辛,
並希望引起更多人關注難民議題。(圖片來源/BBC新聞網

紐約時報之所以如此積極,除了要鞏固自己的新聞品牌的地位,不被後起之秀取代,更是受到數位浪潮的衝擊。近幾年已經兩次縮減人力,而在網路成立付費牆的盈利模式,希望讀者能為內容付費,然而效果不彰,因此目前還在繼續嘗試中,並在未來增加互動新聞或資訊新聞的人力,極力將傳統媒體數位化。
 

國內媒體轉型 荊棘中學習

不同於國外,國內的發展多是由網路原生媒體先做許多嘗試,而確立了新模式具有一定的收視族群,主流媒體才願意投入。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與組織大小有關,因為傳統媒體大多屬於科層化組織,員工之間有階級制度,雖然可讓新聞產製較嚴謹,但也比較保守,因為只要一小幅度的改變,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是新媒體則較有彈性,找到新的方法就可大膽嘗試。像是報導者的共同創辦人何榮幸曾在演講中表示,報導者是個扁平化組織,沒有主管與員工的分別,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並發揮自己的創意,享有創作自由。

現在主流媒體大多已體認到紙媒只是一個管道,就像社群媒體或是電視,接觸某個特定族群的媒介,未來讀者的面貌會越來越零碎,興趣也會越來越分化。因此每個媒體都必須開發自己的多元管道,而背後的風險其實也很巨大。官振萱表示:「能不能轉型成功,都在於主事者願不願意冒險嘗試。」每一步都是風險,而每一步也都是機會,國外雖有許多看似成功賺錢的營利模式,但也有許多投資大量金額卻失敗的例子,目前,大多傳統媒體都在不斷地嘗試新方法,希望能在數位時代找到對應的經營的模式,挺出這次網路對新聞產業的衝擊。

記者 劉敏慈
以一米六的高度去觀察四周。    
記者 劉敏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