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期

重繫紅絲線 縫合文化隙裂

返鄉青年林虹汝,期望藉著紅絲線獨立書店的開設,再次找回人與人、人與文學、人與土地以及人與自己的連結。

重繫紅絲線 縫合文化隙裂

記者 唐宜嘉 報導  2016/04/24

橘黃色的燈光自紅絲線獨立書店的透明玻璃窗灑落,窗面上以白板筆書寫的詩句,隨著書店老闆林虹汝的心境變換,在溫暖的微光下訴說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這裡是城中街,過去彰化最為繁華的舊城區中心,然而今日卻面臨了沒落與人口外移的困境。

三十二歲的林虹汝,離開家鄉十年後,選擇再次回到這座城市的文化核心,期望以這間滿溢台灣文學與鄉土情感的書店,翻開彰化鄉土文化與閱讀文學的新頁,重新找回人與人、人與文學、人與土地以及人與自己的連結。


紅絲線text apartment獨立書店的玻璃窗面上,以白板筆書寫著詩句。
(圖片來源/唐宜嘉攝)

回歸家鄉 打造獨立書店

「回到彰化後,我發現自己找回了生命的脈絡,不僅變得年輕、充滿活力,也更加快樂。」

信仰著文字力量的林虹汝,高中畢業後選擇就讀台灣大學中文系,而後也在台北從事與文字相關的工作,擔任過出版社編輯、廣告文案與遊戲企劃。從十八歲到二十八歲,她在異鄉闖蕩十年,心中雖然秉持著存夠錢就回家鄉的想法,卻一直沒有付諸行動。然而,日本一場震撼世人的三一一強震,使她頓然明白生命的無常與親情的可貴。於是她才真正下定了決心,揮別台北的一切,帶著初心及在外地習得的知識與能力,回到這塊土地重新開始,再次找尋有限生命裡能為家鄉做的事。

回到彰化後,她先在工作機會較多的台中從事文字編輯的工作,而後改以接案的方式成為自由工作者。從那時開始,林虹汝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重新深入認識這塊土地,她接觸了許多彰化的在地組織,包含了半線新生會、鹿港囝仔、喚醒彰化青年等。其中,在參與賴和文教基金會的志工培訓過程裡,她開啟了對在地歷史的一扇窗,並真正認識了彰化全方位的文學與文化。


林虹汝帶著一顆愛著彰化這片土地的心,談論著書店的願景。(圖片來源/唐宜嘉攝)

「這些關於家鄉的事本應是成長的過程中就該了解與接觸的,只是我遲了點,現在才回過頭來找尋文化與歷史的脈絡。然而,在我尋根的過程裡,卻被身邊的人視為是不正常的一部份,甚至是反動份子,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於是,林虹汝開始著手文化認同感的問題,她紀錄與調查了彰化各鄉鎮的老書局、閒置空間,期望能集結學生與書店老闆們的想法,撮合有資金與資源的人,以書與活動策劃短期展覽,再一次點燃彰化的文化火苗。在思考與尋找的過程裡,她漸漸地衍生出設立獨立書店的想法。「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時空膠囊,藉著文字的力量,跨越了時間的限制,傳承給更多的人,台灣文學是書店的緣起,更是主軸。」她希望能將自己在台灣文學裡得到的養分和力量傳遞給更多人,讓在書店裡接觸到這些書的朋友,也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出路。
 

注入地方生命力的紅絲線  

在籌備的初期,林虹汝以城中閱讀基地作為書店代號進行規劃與擺設,不僅因為地點在城中街,更因為這裡是彰化舊城區的心臟位置,是一個真真正正在城正中央的書店。在開設書店的過程裡,林虹汝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不管是屋主、房仲、鄰居還是裝潢師傅,所有人都幫助了這間書店的籌備,每一段緣分在冥冥之中互相串連在一起,最終促成了這間書店的誕生,因此她決定以緣分作為書店的名字。

「『text』的字根來自西班牙,是編織的意思,當文學串聯在一起便能編織成我想做的事,於是我將text apartment 作為書店的英文名字;而我的腦海裡也因為編織產生了緣分的紅絲線串連、編織以及修復的意象,於是取名為紅絲線。」林虹汝希望書店能成為彰化的一條血管,為這座城市注入血液、生命力,而文字就如同創作者編織出一條條線段,它連結了人、土地和歷史。她以紅絲線text apartment作為平台,期望為彰化創造更多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的機會,牽起更多的緣分。


書店裡擺放了復古的縫紉機,象徵了紅絲線與編織意象。(圖片來源/唐宜嘉攝)

整間書店有三層樓,一樓販售書籍,也提供讀者自由讀書,而書店的二樓目前還處於未完成狀態。林虹汝希望在二樓營造閱讀角落氛圍,讓想讀書的人進來、找一個隱密的角落、一盞燈、一張桌、一把椅,使人與人在同一個空間,卻能不被彼此打擾,安心地閱讀。三樓則作為辦活動與外租的空間。由於資金與人力的有限,林虹汝尚需要一段時間來籌備,為了完成心中理想的書店,她希望不假他人之手,全心全意用自身的生命脈絡與零魂將自己對書店的想像一點一滴的具體化。

書店成立後,林虹汝開始思考紅絲線的定位是什麼,同樣是書店,也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模式,她應該提供什麼樣獨特的價值觀給人們呢?於是,她給了書店三個定位,第一是將書店作為彰化的眼睛,離開十年後重新回到家鄉,她發現不管是自己還是外地人,都會帶著「城對鄉」的角度去看彰化。然而,真正在彰化生活的人們卻是以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塊土地的。因此,她希望外地人與在地人都能夠再一次透過書店這雙眼,去看到不一樣的彰化;第二是作為行動的基地,現今越來越多人投入公共領域的事務,許多行動、組織都需要一個可以聚集的地點,她想要帶給這些有志之士一個安心的空間;第三則是期待這間書店可以成為一個醫館,讓這些文學作品醫療人們的心,修復人與地的靈魂。在這間書店裡可以發生好幾層的意義,不光是賣書、推廣閱讀,更是透過閱讀、文學去呼應當代的文化問題。」林虹汝想傳達的不單只有閱讀這件事,更有著對人、土地、文學的全方位關懷。

書店的選書特色有三個主要的方向,其一是不可或缺也是書店主軸的台灣文學,其二是女性書寫。在林虹汝成長與創業的經歷裡,她深刻感受到社會存在著許多對女性不友善的觀念,而彰化地區也缺少對性別議題的探討,因此書店裡也會特別推廣與女性、慾望、同志等相關書籍。第三則是社會思想類的書籍,有關城鄉差距、社會主義等議題。她認為書店作為一個行動的基地,也應該要提供人們養分,在起身改變與行動之虞,去反思自身的想法。書店每週也有不同主題的讀書會,並不定期舉辦新書發表會,書籍內容也會與活動有所連結,不斷的改變與增減。


書店裡的每個角落都提供了一盞燈、一張椅給讀書的人們一個安靜閒適的閱讀空間。
(圖片來源/唐宜嘉攝)

彰化的問題是整個大環境與產業結構下的困境,雖然我沒有辦法馬上讓它有什麼改變,但是至少希望讓下一代能明白正有人在努力改變彰化。希望我的孩子出生與成長時,可以不用再經歷一次我這一代的回鄉煩惱與困境。即使書店現在並不賺錢,貸款也還還不清,但只要是為了下一代,就算再辛苦也值得。」林虹汝希望藉著紅絲線書店,能讓自己順利地在彰化生活並成立家庭,也為這座城市帶來循序漸進的改變。她認為,一個地方的文化養分都是經由世代累積而來的,包括她自己所得到的知識、訊息、養分也都歸功於過往的人們傳承與保存的文學作品與文化歷史,也因為如此她才能得到足夠的勇氣去實踐設立獨立書店這件事。
 

改變城市   連結人與土地  

現今的彰化面臨了歷史文化傳承與推廣的困難,地方青年也難以洄游到這塊土地,工作機會與鄉土認同感的缺乏使這座城市越來越沒落。林虹汝認為,彰化就像是個歷經風霜後卻失憶的女子,她曾經有過風華絕代的時期,她曾經孕育許多偉人,她也曾經在歷史中受盡委屈。然而,這些在她得了失憶症後,都想不起來了,以至於現在的彰化人也失去了關於這位女子的記憶。她感慨地說道:「希望我的書店能看到彰化活起來的那天。」彰化在她心中,是一片很值得灌溉的文化土壤,需要在地的青年們回到家鄉種植更多東西,這塊土地才能夠開出更多的花朵。

「很多的迷惘、受傷都來自於斷裂,原本該連結在一起的文化脈絡都被歷史裡的複雜性與教育制度給切斷了,於是我們失去了這些連結。我可以做的事僅僅是去修復,慢慢地將它連結上去。」林虹汝在城區最中央的紅絲線書店裡,默默地灌溉耕耘著,盼望能改變這塊土地,讓更多人找回與家鄉的連結,回到這裡,並再次出發。

記者 唐宜嘉
完美主義、強迫症。 Work hard in silence, let success be your noise.  
記者 唐宜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