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期

樂進未來 流行樂十大課題

《樂進未來——台灣流行音樂的十個關鍵課題》廣邀各界專家,探討流行音樂的十項重大議題。

樂進未來 流行樂十大課題

記者 吳和謙 文  2016/04/24

《樂進未來──台灣流行音樂的十個關鍵課題》由李明璁統籌企劃,召集二十位音樂各領域人士進行焦點訪談,交編而成的報導式作品。本書共分十個單元,分別探討十項議題,如群眾募資、數位串流、展演空間、韓流啟示與在地紮根等等。每個單元皆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由專人所寫的文章,旨在介紹該議題的現象與趨勢,撰寫者不盡相同;第二部分則是一個焦點訪談的問答錄,讓讀者了解專家對於該議題的見解。


《樂進未來──台灣流行音樂的十個關鍵課題》封面照,書中除文字外,更
充滿許多色彩鮮豔的插圖與圖表。(圖片來源/吳和謙攝)
 

本書的價值與定位

主編者李明璁畢業自英國劍橋大學,擁有人類學博士學位,有深厚的人文背景。研究興趣包括了媒體、音樂與流行文化方面,並有多次主持政府企劃與戲劇類評審的經歷。在編者自序中,李明璁侃侃而談「流行」文化的本質,再逐漸切入到台灣流行音樂的現況與挑戰,不難發現編者的學術性與客觀性思考模式。

在本書中,編者並非主觀地概括流行音樂,而是依據不同面向分析流行音樂產業,以報導式的敘述手法,將客觀資料與各領域專家的看法詳實呈現。簡單來說,本書的價值定位,並不是走專業的學術與分析路線,而是希望能將流行音樂中的客觀要素,以通俗為取向,讓大眾能夠更加了解與關懷這項產業。

回頭檢視這十項單元,不難發現可以區分為機會與威脅這兩個面向,其中像是群眾募資、展演空間等,屬於機會面向;而數位串流、韓流啟示等,則屬於威脅的層面。不過,有些議題既是機會也是威脅,比如說群眾募資雖然提供獨立音樂人更多資源,但同時也必須顧慮到投資者的期望,限縮音樂人的創作自由;數位串流技術雖然嚴重衝擊創作者的權益,但也因為這個技術,音樂作品反而能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
 

報導文學 缺乏核心概念

本書的鮮明的報導風格,客觀地呈現出許多資料與專家意見,卻凸顯了整體脈絡上的缺陷。首先,每個單元彼此獨立,讀者可以從任何一個單元開始讀起,不受限制;再者,每個單元的撰文者與受訪者皆不相同,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缺乏一個領導主張,連貫性較為薄弱。簡單來說,與其說讀的是一本書,不如說是十篇圖文並茂的專題報導。


《樂進未來》一書排版圖文並茂,放上許多的受訪者的全彩照片。(圖片來源/吳和謙攝)

主編者李明璁在本書中,僅扮演一位佈局者,他不直接陳述意見,而是透過他人之口,表達尊重專業與多元意見的立場。但相反地,本書缺乏一位穿針引線的說書人,沒有設定一個核心思想。換句話說,本書除了像是獨立的報導外,也有工具書的特質。從目錄來看,除了佔據兩面的編者自序外,沒有其他整合性或綜合討論的篇章,亦沒有結論,容易令人感到無頭無尾。
 

文章淺顯易懂 觀點獨到

由於是政府與學術單位合作的出版品,本書非常重視可讀性與通俗性。在每個單元的第一部分中,編者請到該領域的專家撰寫專文,介紹該議題的現象與趨勢。筆者以通俗、流暢的詞藻敘述,並舉出許多實際國內外案例,輔以統計圖表或實際照片,讓大眾能夠輕鬆了解。由於每篇文章的作者不同,因此每篇文章亦可彰顯其寫作特色,而根據單元的不同,寫作風格亦有差別。比如在實體販售、展演空間等單元中,就是以較為感性、軟性的口吻呈現,附圖也是實景拍攝,而不是生硬的統計數據與表格;相反地,像是數位串流、跨界結合等單元,則有較多的資訊與統計圖表的呈現,讀者若是對該領域沒有一定的基礎,可能會需要多一點時間理解消化。


書中有不少圖表資料的呈現,可能要有足夠基礎的讀者才能清楚理解。(圖片來源/吳和謙攝

而焦點訪談的部分,正是本書的重頭戲。不少專家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看法,無論是精準概括現況與趨勢,或是勇於打破既有觀點或迷思,都帶給讀者不少衝擊與想像。知名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亞太區總監認為,過往唱片業對於音樂的分類過於狹隘,但如今音樂串流平台已具備完善的分類系統,甚至能夠紀錄使用者的收聽習慣,建立龐大的資料庫。如此一來,反而有利於音樂產業的發展佈局。在演唱會的單元中,知名音樂人林暐哲認為藝人的成敗,並非取決於歌藝或行銷,而在於藝人本身的「超凡魅力」。簡單來說,如果一個藝人只會唱歌,而沒有表演性,是很難在演藝圈順利發展的。而演唱會便是展現藝人超凡魅力的舞台,亦是最為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因此魅力對於藝人的演藝生涯十分重要。
 

反思過往 全球展望 

本書除了探討趨勢、產業面外,亦關注歷史脈絡與全球化的重要性。在實體販售的單元,作者向讀者複習台灣唱片的昔日榮光,並反映出唱片業的今非昔比。而在本書中,「耽溺於昔日榮光」的概念亦不時出現,意在推動創新與變革的風氣,卻也有淡淡的諷刺意味。在演唱會的單元中,林暐哲點出台灣舞台技術的落後,認為台灣的技術與規格必須向國際標準看齊,不能只是消極地去跟中國比較。

另一方面,近年來的韓國演藝產業異軍突起,在全球颳起一陣「韓流」旋風。韓國的藝人培訓制度與市場雖然令人羨慕,但李明璁認為競爭力的本質其實是來自於文化底蘊與創作能力。他也認為韓國經紀公司的培訓、產銷一條龍制度,反而導致唱片公司的創作空間和可用資源都被擠壓。吉力文化創意總監袁永興亦表示贊同,認為台灣的民風、文化背景與感受度均與韓國不同,因此不必模仿韓國的制度。

雖然這本書沒有為流行音樂產業找出實際的解決方法,但廣泛議題的探討與專家深入的見解,仍為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歸納出不少明確的方向。台灣唱片業的榮景已不復存在,而中國、韓國的競爭力也不可同日而語,若要繼續開創台灣的產業優勢,就必須積極增進自身的文化底蘊與全球視野,而不能奢望有一套成功公式能學習模仿。

記者 吳和謙
我是吳和謙,來自台北。最大的興趣就是唱歌和桌球,因為這也是種展現自我能量與抒發壓力的優質管道。閒暇時喜歡看書或聽音樂,暫時擺脫世俗的紛擾。
記者 吳和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