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期

輸出新時代 數位微噴

簡單介紹照片印刷從傳統攝影術至底片沖洗,而演變至現今數位微噴的演變。

輸出新時代 數位微噴

記者 蕭泳 文  2016/04/24

攝影不僅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紀錄的方式。不同時代的人透過不同的方式去紀錄,古人透過文字以及繪畫紀錄生活,而到了近代,攝影的出現提供了文字記錄以外的選項,甚至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現在,大眾習慣以相片為主搭配小量文字的紀錄方式。隨著攝影科技進入數位化,也令攝影作品不再需要透過沖洗印刷來呈現,可以一直放在數位裝置保存,利用電子產品進行回顧或呈現,但同時也令底片照片越來越不受重視,也令照片沖刷業漸漸步入夕陽產業。
 

暗箱 攝影的第一步

相機的英文源自於房屋的拉丁語(Camera),所以暗箱(Camera Obscura)指的就是晦暗的房室之意,也是照相機或攝影機的雛形。一五五三年,義大利學者玻爾塔(Giambattista della Porta)發表《自然魔術》,提倡畫家在畫紙描繪暗箱的反射,只要再加以著色就可以畫出無以倫比的畫像,被全世界公認是暗箱的發明人。義大利外交家丹尼爾巴爾巴羅(Daniel Barbaro)則將暗箱裝上凸透鏡,被認為是有透鏡攝影暗箱的發明者。而約翰尼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使用凹透鏡與凸透鏡的複合透光,為暗箱影像帶來前所未有的清晰,也因此被世人推崇為照相光學的始祖。十八世紀,暗箱繪圖在歐洲被大量使用,沒有底片,也沒有沖印,這就是當時對於照片的概念,但當時要生產一張照片,不僅十分耗時,且不能普及。因此感光存影的出現,一舉改變了整個攝影界的生態。


暗箱是照相機的雛型(圖片來源/pixsylated

一七二五年,德國數學家亨利其舒爾茲(Johann Heinrich Schulze)發現硝酸銀溶液暴露在光線下數分鐘後會發黑。經過改良後,若將硝酸銀置於玻璃夾版之中,再以黑色的圖案、文字的紙包住整個夾板,經過曝光後便會令玻璃版呈現出紙上的文字圖案,這就是感光存影的原理。一八○二年英國攝影師維吉伍德(Thomas Wedgwood),將影像投影在硝酸銀紙上,並成功長期保持這張影像,完成了最原始的照相機──晦影照像機。它的原理是透過針孔透鏡,加上可以感光的硝酸銀紙,這樣有透光的部分就會變成黑色,形成影像。然而,硝酸銀紙在紅光下並不能成功曝光,因此不會變黑,這就是沖洗底片的暗房唯一的燈光會是紅色的原因。


湯姆斯.維吉伍德拍攝世界第一張照片(圖片來源/canadiancontent)
 

底片時代

底片的龍頭大哥柯達公司(Kodak)在二○一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宣布停產,暢銷全世界七十四年的柯達軟片倒閉並向法院聲請破產。這個曾是世界最大的軟片公司,更是曾獲奧運五環認證的一流公司,在數位化的浪潮下已經被淘汰,敲響底片沖印這個行業的喪鐘。


二○一二年柯達宣布停產彩色正片膠卷。(圖片來源/nownews

我們所熟悉的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簡稱柯達),由發明家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和商人亨利斯壯(Henry A. Strong)於一八八一年建立。他們生產的第一部傻瓜型膠卷相機「柯達」(Kodak),以「喀答」的快門聲為名,當時該款相機獲得巨大成功,從此柯達這個名號便走進了攝影界。一八八四年,柯達公司又發明了實用性十分高的現代膠卷,這捲底片暢銷全世界,柯達聲名大噪,也讓他們儼然成為銀鹽底片的代稱。一八九五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öntgen)用柯達底片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X光照片;一九六六年,它隨著美國太空人小約翰葛倫(John Herschel Glenn Jr)一起完成太空之旅。而在電影產業,柯達也從一八九一年起持續佔據龍頭,可見柯達底片在攝影的發展史上地位非凡。

底片替人們留下許多美好回憶,也為許多收藏家所好。但隨著數位化不斷進行,底片沖印產業已成為夕陽產業,儘管現代曾掀起一次復古熱,人們開始懷緬底片的色彩跟美好,甚至有些攝影師到現在仍然堅持使用底片,底片的生存依然岌岌可危。一九七五年,柯達工程師史蒂芬沙森(Steven J. Sasson)就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數位相機,但柯達高層卻沒有重視這件事,也是令底片步入息微的一個原因。


史蒂芬.沙森與他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台數位相機。
(圖片來源/TEEPR

 

新時代 新的印刷方式

照片會泛黃,這是普遍人都知道的事情,也代表了沖洗照片無法保存永久,或許這也成為大家不願意去沖洗照片的原因之一,現代多以C-Print(Chromogenic color print)有色印刷的方式進行沖洗底片。先在暗房曝光後再利用顯影劑洗出淺影,配以明膠相紙沖印。其顏色保鮮期不長,所以在處理古舊的照片都必需戴上手套,避免人體與照片上的化合物產生反應。即使在照片最佳的環境(低溫低濕)下保存,照片仍然會出現褪色,為了改善這個問題,產生了新的沖洗方式,數位微噴。


照片印刷的不同階段。(圖片來源/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平常拿去沖洗店的照片,往往顏色會有相當大的偏差、畫質不細緻,且紙張的選擇性不高,甚至保存起來很不容易,大概放個幾年就會稍稍褪色了。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輸出技術之一:數位微噴,透過建立嚴格色彩管理的數位暗房、使用特製的墨水與輸出機,精確地將數位影像呈現在專用的紙材上。由於細節解析力強、色彩表現豐富、極不易褪色與紙材選擇多樣等優點,近年來越來越受重視。


傳統的照片印刷很容易因為時間跟環境褪色。
(圖片來源/blogspot

微噴輸出的精確性可以令一張16”x24”的光面相紙解析近四千萬畫素影像之細節,約為Full HD螢幕的二十倍,許多暗房專家也認為,微噴輸出在細節上的表現明顯超越傳統暗房之光學沖洗。保存性極高是使用數位微噴的重要特性,保存性的強度會依紙材而改變,但一般輸出品在多個測試下,顏色均可有效維持數十年至百年不褪色,同時微噴輸出品的防水性佳,保存與展示皆十分容易。


數位微噴會是未來趨勢。(圖片來源/Smohouse

多達十色的墨水系統,脫離傳統CMYK的色彩系統,可呈現更為寬廣的色域,完整表現照片的光暗面,從最自然的風景,到最特殊的人造光,皆可帶來比傳統沖洗更佳的視覺感受,甚至超越最前端的雷射沖印。此外,透過嚴格色彩校準的墨水與相紙,更能確保顏色之準確性。在紙材方面,除了傳統的柔光相紙,數位微噴可以使用的紙材更多,如純棉版畫紙,純棉光面紙,甚至是油畫布都可以透過微噴的技術輸出,同時數位微噴印刷的價格跟傳統的C-print印刷品價格相當,也令微噴更受人歡迎。

現代隨著科技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子產品的普及化,令攝影不再是某部分人的專利,小至手機,大至單眼相機,只要有心,大家都可以成為攝影師。但在人不斷發展的同時,人同時也喜歡懷緬過去,希望在底片成為過去式的同時,照片沖印業可以隨著技術進步而繼續,不要成為夕陽產業。

記者 蕭泳
I come from Macau 喜歡透過鏡頭認識世界、喜歡吃辣、喜歡冒險、喜愛貓咪及各種小動物。 P.S 文筆不佳,請大家多多包涵。
記者 蕭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