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所描繪青春的多樣面貌
音符所描繪青春的多樣面貌
記者 黃美恩 文 2016/04/24
所謂的青春是一段很難定義的時光。司湯達(Marie-Henri Beyle)認為:「一個人只要他有純潔的心靈,無愁無恨,他的青春時期,定可因此而延長。」所以說青春並不被年齡限制,而是一種對待人生的態度。而音樂正是洗滌人心靈的工具,利用音樂能讓人產生共鳴的特點,將青春形象化,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演繹的青春。
用音樂呈現青春的光與影
凱蒂佩芮(Katy Perry)〈Teenage Dream〉所描繪的青春可算是典型美國青少年共有的年少時光。跟朋友們來一趟公路旅行、在海邊升營火喝酒狂歡,無憂無慮只享受當下,好像如此就可以永垂不朽。《Teenage Dream》這張專輯亮眼的成績,證明佩芮不是「一片歌手」,然而《滾石》(Rolling Stone)的羅布謝菲爾德(Rob Sheffield)認為佩芮在《Teenage Dream》中的聲音是「被加工後斷斷續續的響音」。同類型的歌曲還有一脫成名(The Naked and Famous)的〈Young Blood〉,顆粒分明的前奏搭配強烈的節拍,將青少年獨特的行事風格加上一點叛逆,但相較〈Teenage Dream〉這首歌就不再只是年少輕狂,而帶出了更多對未來的思考。
〈Teenage Dream〉傳達希望能停留在此刻,「You and I will be young forever」。
(影片來源/Youtube)
輕晨電的〈我們背對著青春〉,隋玲用輕柔嗓音呢喃對於青春的徬徨。「人們不厭的沉溺世界的瘋狂 共同成就著彼此善變的堅強 人們不厭的迷戀膚淺的嚮往 共同成就著彼此脆弱的猖狂」將青春中較黑暗悲傷的部分呈現,除了盡情享樂,青春的很大部分是有點苦澀、有點隱隱作痛的。在如花般盛開的年紀,青少年卻也同時對未來感到憧憬與徬徨,被龐大的升學壓力與同儕之間的人際關係的種種煩惱所綑綁。輕晨電所想傳達就是這樣的感覺,夢想跟希望不是世界的全部,有時候善變跟悲傷也能成為推進的動力。這樣的動力同樣的也在推進輕晨電的創作,隋玲從生活中的感受尋找靈感,試圖拓展輕晨電的音樂風格,跳脫單一的框架,不自我設限。
輕晨電的〈我們背對著青春〉用輕柔嗓音呢喃對於青春的徬徨。(影片來源/Youtube)
一曲道出次世代的流行文化
如果要選一首歌來代表這個世代年輕人的共同特徵,那就非老煙槍(The Chainsmoker)於二○一四年發行的〈#SELFIE〉莫屬了。這首歌曲特別之處在於整首歌沒有旋律,只有一位女生以口白的方式,將歌詞呈現。音樂錄影帶的創作形式也十分特別,老煙槍在事前募集了歌迷的自拍,並放入音樂錄影帶中,可以看出歌手與歌迷的另類互動。〈#SELFIE〉以年輕人喜歡自拍並加上標籤上傳的習性作為創作的主題,搭配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電子舞曲)中毒性的節奏,奪得美國告示牌(Billboard)舞曲榜單的冠軍,但也有反對的聲音出現。邁爾斯雷默(Miles Raymer)在《芝加哥讀者報》(Chicago Reader)評論〈#SELFIE〉是音樂軟體預設的刻板EDM。儘管如此,這首歌的出現,可以使人們更加關注自拍文化所帶來的影響。自拍無非是將自身的樣貌,作為一種表演形式,展現於眾人面前。此文化亦影響了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及人際關係。作為被觀看的對象,往往會更加在意自己的外在,並過度意識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張照片獲得多少個讚、有多少人留言,變成青少年時時刻刻關心的重點,而不再專注於自己生活的本身。〈#SELFIE〉可以只是一首膚淺通俗的歌曲,也可以帶給人們對自拍有更多的省思,就看聽者如何思考與詮釋。
〈#SELFIE〉將時下年輕人網路社交活動編寫為歌曲,題材新穎創新。(影片來源/Youtube)
青春電影主題曲
近年來不少華語電影都以校園愛情為題材,諸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我的少女時代】等,而每一部電影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曲將電影中最美好的畫面,用歌曲加深觀眾的印象。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電影主題曲〈那些年〉由九把刀作詞,胡夏演唱,溫柔的旋律將青澀的愛情表露得一覽無遺。「曾經想征服全世界 到最後回首才發現 這世界滴滴點點全部都是妳」,有的時候喜歡一個人不需要太多的計算,是非常純粹的一件事。儘管不斷地錯過,但有的時候擁有並不是全部,默默地守候或許可以更長久,並將喜歡的感情連同自己的青春完整地保存下來。九把刀為這首電影主題曲費了很多心思,甚至向作曲家提出更改副歌旋律的要求。在台北電影節放映結束後,九把刀向作曲家木村充利表達感謝,認為這首歌「給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個飽滿的生命。」
胡夏的〈那些年〉唱出了喜歡一個人單純的美好。(影片來源/Youtube)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致青春〉則沒有〈那些年〉那般甜蜜,以鋼琴搭配弦樂,道盡愛情的痛苦與辛酸。就如同青春的光與影,愛情也是多樣而五味雜陳的。辛夷塢在原著小說中寫道:「正如故鄉是用來懷念的,青春是用來追憶的,當你懷揣著它時,它一文不值,只有將它耗盡後再回過頭看,一切才有意義──愛過我們的人和傷害過我們的人,都是我們青春存在的意義。」在人生路途中不斷往前,曾經那些瑣碎細微的記憶,都會在回味時品嘗出當時的酸甜苦辣。為〈致青春〉作詞的同時也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編劇李檣,將整部電影的精華濃縮在短短的三分多鐘裡。這首歌獲選第九屆中國金唱片金曲獎,證明了電影主題曲不只是電影的附屬品,同樣可以是一個完整的作品。
王菲清澈又帶點滄桑的唱腔,道盡愛情的痛苦與辛酸。(影片來源/Youtube)
屬於每個人的主打歌
音樂之所以有治癒人心的力量,是因為人們可以透過歌詞與旋律感受創作者所想傳達的意涵。而透過介紹不同類型的以青春為題的歌曲,或許可以喚醒讀者青蔥歲月時的記憶,但其實每個人對於青春的感受不盡相同,如果是與自身過去更加密切關聯的歌曲,一定會有更好的作用。比如國中時期用的手機鈴聲、與好朋友一同去KTV練唱的歌曲,都是專屬於自己青春的一頁。正如亨利克顯克微支(Henryk Adam Aleksander Pius Sienkiewicz)所言:「儘管世界和人生是壞透了,其中卻有一件東西永遠是好的,那便是青春。」只要活著,就不得不面對大大小小的難題與抉擇,然而只要有一樣支撐自己的東西存在,就一定能從跌倒中站起來。在感到辛苦疲憊的時刻,聆聽和自己青春相關的歌曲,或許就可以從中獲得力量。
![]() |
記者 黃美恩
忽冷忽熱的水瓶座,偶爾當當孤高自賞的北極熊;偶爾變身為活潑好動的南極企鵝。 不願妥協於黑與白的現實,只好暢游在幻想邊界的假美人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