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實踐 穿洞藝術家
美的實踐 穿洞藝術家
記者 吳偉立 文 2016/04/24
在過去,身體任何部位穿洞都隱含著不少禁忌和習俗,每個部位在不同的文化裡,又有著相異的意義。但隨著社會進步、思想越趨開放,穿洞在流行文化中成為一種裝飾、展現身體自主權的方式,因此在身上穿洞戴飾品的人越來越多。對此相當熱愛者,也形成所謂「穿洞藝術」的次文化。
穿洞藝術 展現自我新方式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女性穿洞代表著「富貴」,富有家庭的女兒帶著黃金耳環,用來表示自身的身分地位、財富權勢等;男性穿耳洞則被視為容易「破格」的象徵,自己的成就、事業會藉由耳洞分散給別人。新文化運動開展前,中國老百姓仍然遵循著習俗,於女性年幼時就為其穿耳。之後隨著女權的呼聲高漲,穿耳洞成為中國人共同撻伐的事。近年來,現代大眾文化中,穿耳洞普遍了許多。隨著流行資訊傳遞,飾品款式也越來越多樣,大小、材質、樣式等設計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推陳出新,加上流行資訊,也漸漸使「穿洞戴飾品」的接受度大幅提升。
自然地,穿洞成為渴望與眾不同的選擇。熱愛穿洞藝術的人們,開始尋求不同的部位穿洞帶飾品,從耳朵、舌頭、肚臍、眉毛等部位,到臉頰、鼻孔、鎖骨及嘴唇等較特殊的部位。更有人將洞的面積擴大,形成所謂的「擴洞」。目前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住在美國夏威夷的身體藝術家──卡拉・凱威(Kala Kaiwi),擁有寬達十一公分的耳洞。不僅如此,在他的臉上還鑲滿了銀飾,下唇、鼻孔也有擴洞。凱威表示,很多人會問他為何做出如此極端的行為,但「極端」對他而言不過是一種比較出來的形容詞。因為在他的朋友圈裡,那些極端行為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而穿洞對凱威來說,就是在追求藝術、追求自身獨特性的動作,更像是一種精神行為。
獲得金氏世界紀錄的男子,人體藝術家凱威。(圖片來源/BuzzHand)
德國人體藝術家米格萊(Joel Miggler),全身共有二十七個穿洞,最醒目的則是臉頰上可明顯露齒的三十六毫米擴洞。他經常藉由社交平台與網友,分享自己穿洞經過與成果。米格萊表示自己從十三歲便愛上穿洞藝術,並不避諱與人分享。對他來說,穿洞除了裝飾,也是專屬於自己的標誌。而網友們對他的回應十分兩極,有人支持他大膽的行徑和勇於分享的精神,支持他忠實表現自己的勇氣,認為穿洞並沒有影響到他人,不該被社會既定規則拘束而受到批評。另一群人則極度不能理解他的行為,更對他有不少批評與謾罵,認為特立獨行並非好事,如此激進地追求外觀上的獨特性,將會被社會孤立。
人體藝術家米格萊。(圖片來源/Joel Miggler)
穿洞藝術家看似如此離經叛道,但正如凱威所言,叛逆、極端都是相較而論,身體上的藝術行為,是一個人凸顯自己的方式,而對穿洞藝術家來說,穿洞就是他們心目中美麗的樣子,甚至要提起更大的勇氣,才能實踐。
從原住民文化看穿洞
許多人認為,穿洞文化是大眾流行下的產物,為了追求極致獨特的外觀而出現。其實,在很多原始部落中都將「穿洞」作為傳統習俗,而每個文化也賦予穿洞不同意義。
其中,位於非洲衣索比亞的蘇爾瑪民族(Surma),他們的審美觀和普世價值相差許多。對他們而言,能在嘴唇上安置越大盤子的女人,就越美麗,而沒有配戴的女性無法找到理想的夫婿。當部落中的少女成長到十歲時,將會被要求進行割唇穿洞手術,唇洞裡的盤子尺寸,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日漸更換,蘇爾瑪的少女必須伴隨著這個痛苦過程一路成長到成為老婦女。
蘇爾瑪女性的唇盤。(圖片來源/GIGACIRCLE)
近幾年,隨著西方文化傳至非洲,許多蘇爾瑪少女開始抗拒做穿洞手術、配戴唇盤,但延續數年的傳統習俗很難一時改變。許多少女們至今仍敵不過部落的壓力,最後還是被迫戴上唇盤。在大眾流行文化中,經常見到嘴唇穿洞的行為。值得思考的是,身處不同的社會,接受不同的教育,蘇爾瑪民族的人們與大眾社會價值觀差異巨大,穿洞被定義為美麗,更是每位女性都必須完成的事情,並非現代一般大眾認為的特立獨行。而在年輕的蘇爾瑪少女眼中,穿洞更是象徵著「不文明」。由此可見,行為本身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而是人們賦予意義時,從什麼角度、態度去評價。文化並非是絕對的詞語,它會隨著時間、環境改變,同樣的行為在主觀上不停的被大眾賦予全新定義,正如同穿洞在不同年代,不同社會環境下的意義都相異一樣。
多元社會 尊重更顯重要
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中,大眾受到的資訊衝擊比以前來的快速,許多的新穎觀念或行為都在發揚光大,不僅讓社會顯得更多彩多姿,也讓人們的思想開始躍動。因此,身為這個時代的一份子,尊重的素養便顯得比傳統時代更加重要,同時當人們學習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新事物時,將看見比原本更寬廣的世界。
![]() |
記者 吳偉立
大家好,我叫Willy 請不要叫我的中文名字,因為我會覺得很奇怪 小眼睛,短腿,興趣是跳舞,Locking n Party 個性非常的衝動,自認為永遠是這個社會正義的那一方(?) 希望大家在我們文字裡有看到我的想法,我的人生 以及我對每件事物的解讀 PEACE & LOV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