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期

配樂 影像之外的說書人

透過電影配樂的介紹,陳述配樂對於電影作品的影響力和重要性。

配樂 影像之外的說書人

記者 許凱智 文  2016/05/01

在電影裡,除了視覺影像,聲音的應用也十分重要。聲音運用得好,可以很快地將觀眾帶入情境,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不論是場景簡單的風吹草動,搭上演員的情緒對白,或是配合情節場景特別設計的主題音樂,又或是在關鍵時刻加入一點音效,都能帶動整支影片的情緒波動,讓整部影片的特點更加鮮明。

在其中,主題配樂的設計,常常能讓人在看完電影之後仍記憶猶新,也成為電影影像以外的印象,然而,電影配樂卻並非與影像同時並進,在影像發展後十餘年,電影配樂終於以完整的型態,佇立在電影之中。


電影【大藝術家】講述電影從默片進入到有聲電影的轉變。(影片來源/Youtube
 

電影配樂 從何掘起

一八九五年,第一部電影【火車下站】(The Arrival of the Mail Train)和【工廠下班】(Workers Leaving the Factory)在巴黎咖啡廳裡上映,當時的黑白電影,沒有配樂、沒有聲音,也就是所謂的「默片」。默片雖然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在剛出現的時候引發一陣熱潮,然而沒有配樂的影像,久了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又加上當時的播映設備的笨重,齒輪時常發出吵雜的轉動聲,於是,在播放電影時便會找來樂師演奏,不僅能蓋掉吵雜聲,也增加看電影時的樂趣,這成了每次播放電影會有環節之一。

但在電影配樂尚未統一的時期,電影常常換了一個地方播放,就換一次配樂或唱片,讓電影作品的表現每次都有差別。也有因為戲院樂師只會彈奏某些歌曲,所以不論播什麼電影,總是那幾首配樂。

為了追求更高品質的表現,電影的配樂一直在進步。一九○八年,電影【刺殺德吉斯公爵】(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由音樂家卡米爾聖桑(Saint-Saens)作曲,使用了專門設計的主題音樂,音樂在電影中的使用,逐漸受到重視。在一九一三年上映的【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導演大衛格里菲斯(D. G. Griffith)請來作曲家為電影創作一首大型交響樂,在加上留聲機的發明,音樂足以被記錄下來,導演或製片只要交代好哪個環節播放什麼音樂,就可以充分利用電影配樂的影響,也為電影配樂定下雛型。

一九二七年歌舞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全片使用聲話同步的技術,登上電影螢幕,電影由默片的時代,正式轉向商業性有聲電影,也促使好萊塢成為全世界的商業中心,電影正式進入全新的有聲時代。


美國歌舞片【爵士歌手】的出現,將電影配樂正式帶上電影的舞臺。(影片來源/Youtube

 

配樂製作 龐大工程 

隨著時間發展,電影配樂的技術也越來越精進。從簡單的樂器演奏,到五、六十人合作的交響樂,甚至在現今加入的電子樂器,讓電影配樂顯得更加豐富。而配樂的完成產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討論和製作,大概能夠分為四個步驟。

配樂製作的第一步,與影像的設計相同,在劇本出來的同時,音樂的配置也必須配合劇情去發想和編排,透過讀本和與導演的溝通,音樂創作者必須針對導演的需求去研究分鏡腳本與配樂的時間點,更要去了解熟悉特定的音樂曲風,對此設計出量身打造的主題曲。電影【金陵十三釵】配樂師陳其鋼,在設計主要場景──天主教堂的合唱音樂,就針對當時的南京歷史,考察了天主教堂當時的唱詩班,唱哪些詩?用哪些語言?最後透過巴黎教會的協助,找出當時南京石鼓路天主教堂唱詩班的聖詞複本,更改編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家作品,加入二胡等東方元素,最終譜成電影裡,用以刻劃中國士兵寧死不屈的壯烈身影。


【金陵十三釵】配樂〈They are at peace〉融合中西音樂元素,呈現當時悲壯的情境。(影片來源/Youtube

結束了前期的討論和規劃,就開始進入第二步驟,也就是為主題音樂定型的階段。要憑空設計一個充滿記憶點,能讓觀眾聽到的當下,連結到電影本身,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這個階段為配樂師的創作期,配樂師必須利用在前期找到的素材,抑或透過導演講解故事核心,去量身打造音樂。有時配樂師會透過改編著名的古典樂,如德國作曲家約翰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著名作品,D大調卡農與吉格(Kanon und Gigue in D-Dur),就曾在電影【我的野蠻女友】(엽기적인 그녀)裡出現。也有配樂師以自我發想的方式,去為電影打造專屬的主題曲,電影配樂作曲家漢斯季默(Hanz Zimmer),透過他所擅長的融合電子樂器和傳統古典音樂,打造了許多經典的電影配樂。漢斯季默在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的配樂構想上,為了營造太空人獨自在宇宙中的孤獨感,將自己關在倫敦的公寓裡,最後以管弦音樂營造對於太空的想像,又使用大量的電子效果創造電影裡的未來感,使得電影聲名大噪的同時,其配樂也在觀眾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有著鋼琴基礎的電影配樂家漢斯.季默透過與導演的討論,打造深動人心的主題配樂。(影片來源/Youtube

經過長時間的音樂設計,在導演確認音樂樣本過後,電影配樂師就會開始準備錄製的工程。依據設計音樂時所使用的虛擬樂器撰寫成譜,再進到錄音室裡,請來演奏家,甚至整個交響樂團。最後進到後製剪輯,由剪輯師平衡每段聲音的力度,和影像結合時如何營造出其主題性,都是後製時期重要的工作。

  
透過搞笑影片,可以看出聲音的後製剪輯師在成音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影片來源/Youtube
 

重要元素 不可或缺

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曾經說過:「沒有音樂,生活將是一種錯誤。」而用以反應人類生活的電影,配樂也一樣不可或缺。不僅僅在恐怖片或驚悚片之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配樂的影響力,在愛情片甚至科幻片中,配樂也能成為影像畫面之外,在空間和情緒上,作出更多的變化,帶領觀眾融入導演想像的重要工程。對於電影這種由多元元素構成的作品而言,配樂如同視覺影像,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記者 許凱智
      來自台中的鄉下小孩,喜歡電影,偶爾看看書、騎騎車,看看外面的的世界長甚麼樣子。      做起事情比較直接,「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句話,雖然很敢,但也常常一不小心就衝過頭,希望能更細心點,把事情處理的更好更完善!
記者 許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