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期

城市樣貌 操之在己

沒有城市,就沒有社會,各國城市該如何滿足居民的生活機能,並隨時代調整,是所有城市需學習的課題。

城市樣貌 操之在己

記者 麻愷晅 文  2016/05/01

「沒有城市,就沒有社會。」此話出自一九九六年的費城市長,愛德華・倫德爾(Edward Rendell)之口,當時為了說服開發商、投資者協助規劃,他用強烈的敘述表明城市的重要性,聽來有些果斷,但的確有它的道理:當一大批人聚集在一起,觀念的發展往往最理想也最快。回顧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等歷史轉捩點,城市的存在功不可沒。如今各國城市蓬勃發展,問題也不再像過去般簡單,因此該如何滿足居民的生活機能,並隨著時代調整、遞進,成為所有城市需學習的課題。
 

都市藍圖 以古鑑今

《流動的大都會:黎辛斯基的城市規畫再思考》以理論為基底,用美國各大城市作例,給予讀者啟發。十一個章節彼此相連,循序漸進,不僅能了解美國都市規劃梗概,也能從他們成敗的經驗,反思臺灣的城市規劃。最後兩章更以人們想要的城市、需要的城市為題,表達兩者間的矛盾,同時點出規劃的難處。

討論的議題偏硬,但並非艱澀難懂,作者用淺白的口吻,敘述各式各樣的案例,讓理論不流於空談,閱讀起來也不至乏味。此外,由於書中許多現象和趨勢是全球性的,因此雖引介美國都市規劃的歷史和概念,卻不會讓讀者有疏離感,反而能產生連結。但由於許多細節的敘述過於完整,導致人名、城市名過於繁雜,容易混淆,缺少喘息空間,對於非相關專業的讀者而言,較為吃力。此外,有些案例單單透過文字難以想像,若能佐以圖像說明,會讓讀者更好理解。


《流動的大都會:黎辛斯基的城市規畫再思考》
探討美國城市規劃歷史和理念。(圖片來源/
博客來網路書店

 

城市規劃 從理論到市場導向

形塑美國城市面貌的三大觀念:「都市美化運動」、「田園城市」及「公園中高樓」貫穿書中大半章節。這些觀念屬舊時代產物,如今多已不適用,唯有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屹立不搖,或是以不同樣貌東山再起。以都市美化運動為例,原提倡以藝術角度規劃城市,強調建築性格的重要。然而一八九三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以及一九〇〇年華府地區的都市計畫,卻將其引導至另一方向:建築皆採用美術學院的莊重風格,此舉使得人們將美化理念與古典、文藝復興掛鉤,也因此在戰後被取代。然而一九六〇年代催生的古蹟保存運動,促使人們再次重視美感,這些象徵當年理念的建築被一一保存,直至今日仍受民眾喜愛。

書中前半部是與專家學者有關的都市規劃史,後半部所描述的城市變化,則是出於市場之手,兩者分別代表美國都市主義的計畫時代和市場時代。第六章〈拱廊街與商場、大賣場、購物休閒中心〉和第七章〈濱水區〉所述案例,即是從商業立場出發的規劃方式。作者從不同角度切入,依據歷史脈絡,循序敘述,點出需求面所帶來的影響,建立城市規劃是以人為主,而非城市為主的概念,藉此讓讀者思考規劃是否該由公權力強勢介入,或是任其自由發展。


源自於巴黎的覆頂過道,引進英國後轉變為拱廊街。
(圖片來源/麻愷晅攝)
 

因地制宜 打造適宜城市

提出都市美化運動的查爾斯・馬爾福德・羅賓遜(Charles W. Mulford)曾說:「城市不是造來讓人看,而是讓人生活其中。」適才適性是城市規劃的關鍵,一座再完美的城市,若無法傾聽居民的需求,那麼一切皆是徒然。作者用失敗的案例,點出城市規劃太過普遍的問題:許多城市不願落於人後,因此其他城市有什麼、做什麼,便依樣畫葫蘆,導致每個城市設計概念大同小異,缺乏特色,甚至造成生活不便。然而,跳脫框架,迎合大眾需求的規劃,該如何拿捏其分寸,又是一門學問。

第八章論及畢爾包異數,即城市因單件建築作品而聲名大噪,吸引觀光客造訪。然而,早在城市美化運動時期,便知道問題無法用一棟建築解決,而是須從整座城市思考。因此象徵性建築雖有成功的案例,但失敗的也不在少數。即便搶眼的造型受大眾喜愛,卻往往有害而無利,人們求新求變,反而扭曲了城市設計。如同作者所言,煙火雖然精彩,但誰想每晚都看煙火?最後,這些建築多半面臨蚊子館的命運。

二〇一六年四月,嘉義布袋鎮的高跟鞋教堂、水晶教堂等新建築曝光,頓時湧入大量遊客,成為熱門景點。雖帶動當地觀光產業,卻也引發正反兩方議論,支持者認為能改善當地經濟,反對者則質疑這樣的經營短視近利,無法永續發展。從此書的角度來探討,複製畢爾包模式並非重振城市活力的好方法,對於布袋鎮來說,參照美國過去的田園城市概念,規劃整體的美感環境,也不失為一項好選擇。


高跟鞋教堂吸引大量觀光客,卻遭人質疑短視近利。(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抉擇

城市是設計意念的結果,或是市場影響下的產物,是作者欲探索的議題,末尾兩章〈我們想要哪種城市〉、〈我們需要哪種城市〉寫出在兩者間抉擇的掙扎。如書中所述,城市是由許多小理念形成,諸多個人決定的凝聚,比起紙上談兵,更有其影響力。但想要不代表能得到,最終仍須回歸現實面考量,此時經驗成為重要參考點,唯有鑑往知來,重新檢視每一步,才有機會在紊亂中找到解決方法。

記者 麻愷晅
我是麻愷晅。喜歡看書、看電影,細細咀嚼生活的每個片刻。 用心築夢,放膽逐夢。期許自己用一雙客觀的眼看世界。
記者 麻愷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