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期

要星還是要心?

米其林的魔力,電影也瘋狂。

要星還是要心?

記者 張家瑋 文  2016/05/01

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沒吃過《米其林指南》(Le Guide Michelin)評鑑的食物,也聽過這充滿影響力的名號。三顆星星帶來的魔力,不僅是人們無法抵抗,在關於食物的電影中,也處處有米其林的蹤跡。


極具權威的米其林餐廳指南,已有上百年歷史。(圖片來源/lexpress

二○一五年上映的喜劇《天菜大廚》(Burnt),描述廚師亞當.瓊斯(布萊德利.庫柏飾),失去一切名利,在沉寂一段時間後重出江湖,誓言奪下米其林的三星評鑑。無獨有偶,二○一四年的喜劇《美味不設限》(The Hundred-Foot Journey),才華洋溢的年輕廚師哈山(曼尼殊.達亞爾飾),也是在一片讚譽聲中,步步走向米其林的高峰。
 

有星 無星

有星也好,無星也罷,都不是評斷一切好壞的重點。

有了星的人,真的比較快樂嗎?《美味不設限》的哈山,走出了自家的印度餐館,走入了競爭對手的米其林一星餐廳。經過蛻變,把餐廳帶入了二星的領域,並且逐漸聲名鵲起,最後在巴黎得到三星餐廳主廚的榮耀。印度出身的背景,汲取法式料理的知識,不斷鑽研,憑藉著天賦以及對烹調的熱愛,走向高峰,一路上幾乎沒有碰到阻礙。任誰來看,這都是令人稱羨的成就,他取得他應得的一切。但是,這卻是變調、走味的開始,迷失在巴黎的五光十色,卻遺忘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味道,儘管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內心反而籠罩陰影。

沒有星的人,是否過得更好?《天菜大廚》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及亞當是否如願獲取米其林三星,然而大部分的時間,他都汲汲營營,追求心目中的完美。他的眼中,只有那失去的輝煌過往,以及試圖掌控未來的野心,但是卻看不見身邊陪伴他一起走在路上的夥伴。所以他再度重重地摔了一跤,身心彷彿拿破崙最終遭遇滑鐵盧之戰般,什麼也不剩。


在廚房裡,亞當有著主導一切的氣魄。(圖片來源/The Indian Express

無心 有心

食物是回憶,也是溝通的橋樑。

對於美好食物的追求,是人的本能,而將烹調作為志業的廚師,一頭栽進去是常有的事。亞當在法國菜的造詣上相當高,再加上追求名利,也因此對旁人的要求十分嚴苛。《天菜大廚》中,廚房場景的描寫相當多,充分展現出用餐時間如同戰場的氛圍。所有廚師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地進行烹調,卻經常充斥亞當的怒罵,而這時候的他,心思已經不在客人上、不在料理上,而是想著他的米其林。當一個人的心遠離最初的本意,他的所作所為就很難被人接受。

儘管處在繁華高檔的餐廳,仍有地方能看到享受食物並發自內心的美好。當小女孩莉莉吃著亞當做的生日蛋糕,露出純粹的笑容,可以感受到這是他的心被逐漸找回的第一步。在他遭受背叛,認為自己與米其林無緣而在街頭自我放逐時,拉了他一把的卻是競爭對手瑞斯(馬修.萊斯飾)。一份簡單的蛋捲,卻在心靈最空虛時給予最需要的滿足感,重新讓他了解到料理的初衷與快樂。在無心米其林的同時,他找到烹飪的真心。


《美食不設限》的結局回到最初記憶中母親的味道。
(圖片來源/
The People's Movies

《美食不設限》的哈山,帶著逝去母親傳授的家鄉味,和全家人離開印度,在法國展開新生活。對於料理,他是尊重的,儘管競爭對手麥洛里夫人(海倫.米蘭飾)用手段將食材壟斷,他也不贊成父親以牙還牙的作法。從他對料理全心投入的研究來看,可說是把廚師的精神發揚光大。直到他將食材只當作是食材,而沒有看見背後的故事時,才偏離了他料理的本質。

餐廳員工的家鄉晚餐,喚醒了哈山對於母親的記憶,也讓他找回被自己遺忘在角落的香料盒,電影的最後他再現了母親的料理,象徵他已經回到起點,捨棄名利,重新再來過。

食物可以反映料理人的心,飽含真心的食物,特別讓人想細細品味。
 

註定的美好結局

兩部喜劇都有著觀眾想看的美好結局,亞當重新找回對料理的熱情、舊友的信任與釋懷、還有願意與他一直走下去的伴侶;哈山牽起了事業與人生夥伴的手、找回母親的味道、連父親都有了第二春。對於喜劇來說,皆大歡喜總是好的,然而難免落入俗套。

《天菜大廚》的劇情十分單純,環繞著亞當試圖打造的新餐廳,商業戰爭、人際關係、佳餚美饌。對於一個跌到谷底的廚師,爬回高峰是可以預測的結果,然而順遂的過程也無法引發波折,也才有了伙伴的背叛,讓劇情再添高潮。比較可惜的是,亞當與從前學徒時期的舊友之間有不少故事,然而卻沒有多加著墨,令配角缺少記憶點。也因此在一些劇情的轉折處會讓人稍微感到錯愕,難以意識到變化,有些順水推舟的感覺,儘管處處合理,但過多的合理卻會讓人覺得與現實脫軌。而最後半開放式的結局,沒有明說是否得到米其林三星的評價。但是當米其林評鑑人蒞臨時,亞當一句「像平常一樣做菜(We do what we do.)」,可以看出對於這時候的他,米其林只不過是浮雲而已,最重要的是與夥伴一起努力的過程。

《美味不設限》哈山的選擇給觀眾帶來驚喜,本以為是將自家印度餐廳發揚光大的節奏,卻反而為了學習更多知識而加入競爭對手的團隊,並且以此為墊腳石踏入更高的境界。不過在困境的描寫上並不明確,在生活方向上迷失的感覺還沒有傳遞出來,並且影片後半的空間時間變化加快許多,更顯得不夠強烈,使他的經歷看似過於一帆風順。相較於哈山,反而是他的父親與麥洛里夫人之間的相處更吸引人,他們的衝突與相處反而是整部影片的看點。如果只看哈山的部分,倒有點頭重腳輕之感。

儘管喜劇的結局讓人容易猜個八九不離十,但是如何抵達這樣的結局往往更為重要,若能做到不偏頗可說是相當難得。

假如把米其林抽離這兩部電影,要營造出相同的脈絡並不是不能,但是卻要花更多時間鋪陳。有鑑於米其林本身的高知名度,不用對觀眾多加解釋,就能清楚彰顯它的地位。觀看歐洲背景的美食相關電影,卻沒有提到米其林,總讓人覺得缺少了什麼,可見米其林這個品牌早已深植人們心中。然而兩部電影實際上在闡述的主軸與米其林可說是毫無關係,如果能夠跳脫米其林的框架,做出更多的改變,想必在呈現上能帶來耳目一新之感。

記者 張家瑋
我是張家瑋,土生土長的新竹人。 大部分時間都是懶人一個,要找東西吃的時候除外。 一直相信,在生命的旅程中,任何事情都是有意義的。 隨著不斷的追尋、思考,成為你們所認識的我。
記者 張家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