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在第三世界上的物慾
建構在第三世界上的物慾
記者 鄭淇云 文 2016/05/29
甘地曾說:「世界足夠供應人們的需要,卻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現今的文明建構在資本主義上,財富、物質為大眾所追求,而一國的經濟更是當權者的治理指標。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自然資源都會被做為燃料消耗,工業發展所產生的汙染也耗損著環境與人民的健康。如英國的煤炭需求量大幅上升,突破中世紀因為空氣汙染所設下的禁令,在一八四六年時年產量到達四千四億噸,讓英國的一片翠綠的田園風光逐漸變調,蒙上黑霧。
科技的進步導致汙染越來越不易清除,大自然回復所花費的時間也隨之增長,甚至產生巨變──「全球暖化」,資源耗竭,物種消失,種種跡象都顯示地球已不堪負荷。然而,人們卻是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才逐漸開始注重生態保育,已開發國家的政府立法跟進民意,進行產業轉型或設立更高的環保門檻,以保護該地環境,導致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出走,徹底實踐「汙染轉移」。為求降低成本,門檻及法律限制較為寬鬆的第三世界成為首選,而這些國家為求富強,也不得不向利益妥協,將人民與環境奉上,成為已開發國家砧板上的魚肉,任其宰割。
快速時尚 剝削第三世界
近幾年平價時尚大舉入侵台灣,一窩蜂排隊的景象屢見不鮮,優衣庫(Uniqlo)、蓋璞(Gap)、永遠21(Forever 21)以及H&M形成了蔚為風潮的「快速時尚」(fast fasion)。這些跨國的知名品牌將生產時程濃縮在兩周內,製造出多款且低價的商品,此外,他們利用世界各地的據點蒐集流行,讓產品走在潮流的尖端。在民眾享受平價的同時,低廉的成本正化為新殖民主義,持續剝削第三世界的人民與環境。
印度二〇一四年起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棉花出產國,而其棉花的來源有逾九成來自基因改造棉花(BT cotton),這種棉花長期被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壟斷,基改作物雖然一開始能抵抗蟲害,但其效用卻因為害蟲抗藥性的產生而逐漸降低,所以大多數的農民除了必須貸款支付種子的權利金,也還需額外負擔肥料、農藥等費用,更有傳言指出每三十分鐘就有一位農民被債務逼著走上絕路。
第三世界的成衣廠為求降低成本,往往都會壓低勞工薪水,並拉長期工作時數。
(圖片來源/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原物料難以降低成本,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下更是節節高升,成衣廠只能降低勞工的薪水來增加外商投資的可能性,平價時尚的「迅速」更是助長此風的要因,每日長達十到十五小時的工作時間,卻只能換取約台幣五十元的薪資。成衣廠的低成本除了血汗勞工,更無法提供預算處理廢棄物,造成一定的環境汙染,世界銀行(World Bank)指出成衣業每年產生世界兩成的工業廢水,以及一成的碳排放,但這些開發中國家卻無力承擔這些生產成本,只能任由毒素殘留,禍及後代子孫。
紡織業固然提供第三世界工作機會,也將技術、資源帶入這些開發中國家,卻造成了更嚴重的惡性循環。當慾望大於需要,浪費就成了定局,唾手可得的慾望養大民眾胃口,喜新厭舊的心理造成簡單買、隨便丟的現象,衣服的高汰換率使得二手市場無法及時消化,過多的衣物往往會捐到第三世界,而這造成了該地成衣廠的倒閉,失業率也隨之攀高,外資又再一次進駐、剝削以挽救失業率,周而復始,惡性循環便根深柢固地紮在第三世界。
電子廢棄物非法出走
已開發國家的「浪費」也成就了第三世界更高汙染的新興產業──「回收業」。手機、電腦等3C產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人們汰換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光是台灣一年就賣出七百萬支手機,大約六百萬的手機會被淘汰,僅有三成手機有進行回收,剩下的恐淪為電子垃圾。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廢棄物湧入亞非,為取出可回收利用的銅、鋁等稀有金屬,燃燒外層塑膠是必經的過程,殘餘的部分利用掩埋的方式處理。過程中會產生有毒氣體如戴奧辛,掩埋則會造成汞、砷等重金屬汙染,對當地人民及環境都造成了重大危害。
已開發國家所丟棄的電子垃圾成為第三世界的主要收入之一,
卻對當地環境造成了危害。(圖片來源/鍵盤大檸檬)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的報告指出,每年有逾七成的電子廢棄物是經過非法管道進入第三世界,聯合國更指出迦納、肯亞等地已不適合人居住,國際環保組織巴塞爾行動網(Basel Action Network,BAN)利用GPS定位系統進行長達兩年的電子廢棄物追蹤,試圖找出電子廢棄物的源頭,並於二〇一六年五月九日提出報告,證實美國廠商未善盡回收之責,讓廢棄物流向亞洲,而台灣也在受害名單上。
一九九二年通過的巴塞爾合約(Basel Convention),都明定已開發國家不能將有害物質向外輸出、轉移至開發中國家。然而,每兩萬隻手機便可以冶煉出一公斤的黃金,回收電子廢棄物也被稱作是「城市礦業」,根據二〇一四年的聯合國大學(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統計,該年的電子廢棄物產值高達一點六兆台幣,在這樣的利益誘惑下,第三世界的人民為求生活改善,不得不向其妥協。
群起反思 改善現狀
為改善現況,許多企業開始帶頭,像平價時尚H&M自二〇一三年便開始進行「封閉式循環生產模式」(Close the Loop),利用各分店回收的舊衣,從中重新提煉纖維,減少對地球資源的消耗,並賦予新生,一改廢棄衣物被掩埋的命運,也洗刷些「快速時尚」的污名。艾瑪.華森(Emma Watson)以一身塑膠纖維製成的禮服出席五月三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慈善晚會(Met Gala),藉此宣揚環保理念,讓衣物能夠重複被利用,減少對環境的潛在傷害。除了各國針對回收電子廢棄物立下更為嚴謹的法案外,許多公司都以環保、永續作為新的理念目標,台灣政府也祭出「節能產品補助」、「回收補助」等法規,減少資源的浪費,以及提高產品回收率。
艾瑪.華森(Emma Watson)以一襲結合時尚和環保的禮服,出席美國的慈善晚會。
(圖片來源/Ymiit)
消費,是人們每日必經的行為,若在購買前三思,或許就可以減少人類對環境的危害,以及對第三世界的剝削。
![]() |
記者 鄭淇云
我是鄭淇云, 一個長年旅居台北的台南人。 我的手很小, 所以握不住的東西, 我就用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