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期

放逐異國 拉扯現實與想像

穿梭在德國柏林與摩洛哥馬拉喀什,少年班體悟生命的價值,以及想像與現實的真義。

放逐異國 拉扯現實與想像

記者 許馨仁 文  2016/06/05

德國少年班(Ben)甩上門,大步走出導師辦公室,板著臉回想著剛剛導師對他說的那番話:「年少時我們總認為很難真正去看清一個人,但這是錯誤的想法。」結束了這一個學期,班搭上開往機場的轎車,準備前往非洲摩洛哥的馬拉喀什(Marrakech),與他最陌生的父親相聚。

【流浪摩洛哥】(Exit Marrakech)是德國女導演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所編導的第五部長篇電影,描述失和的父子關係,以及父子倆如何透過放逐到偏遠的馬拉喀什,重新找回最初的自己。


【流浪摩洛哥】是一部德國電影,以摩洛哥這個神祕的非洲國度為主軸,
探討想像和現實的拉鋸。(圖片來源/
Lonely Planet

 

刻劃親情 無語微妙氛圍

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是德國知名女導演,她擅長詮釋親情題材,將親人之間微妙的氛圍,以及互動中的愛與矛盾,細膩地表現出來。卡洛琳在常見的親情題材中加上特殊背景設定,讓劇情富有新意,不落俗套。【流浪摩洛哥】同樣是卡洛琳專長的題材,不過有別於以往作品多以女性為出發點,這部作品以男性的視角呈現,探討十七歲的少年如何看待這個,他又愛又恨的世界。片中班的父親是位知名的劇作家,時常飛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對於班的童年,父親總是缺席,直到父親意識到自己有多麼不了解兒子時,兒子的人生已不再需要他的參與,父親只好表現地滿不在乎,用距離感來隱藏自己的後悔。

這樣的故事背景有如導演卡洛琳的另一部作品【冰淇淋的滋味】(AnnaLuise and Anton),十歲的富家女露易絲,父親是位心臟外科醫師,全心投入於職場上,而母親則遠赴非洲及印度,救濟貧苦兒童,對於露易絲而言諷刺的是,父母忙著救濟別人的孩子,卻不明白自己孩子的需要。兩部作品同樣描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孤獨,但呈現給觀眾的感受卻截然不同:【流浪摩洛哥】的主角為青少年,他對父親的怨懟和不諒解,給人嚴肅而陰鬱的氣息,讓觀眾不禁與主角一同哀傷、一同叛逆地反抗;【冰淇淋的滋味】則是透過小孩子的視角,單純地看待自己的孤單,天真爛漫地完成玩伴的夢想。相較之下【流浪摩洛哥】帶給人的體悟更為深層,也更貼近現實生活中的苦痛。


主角的年齡設定,讓父子之間的爭執更深層、真實。(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色彩效果 結合劇情溫度

除了劇情的鋪陳,【流浪摩洛哥】中的色彩安排也別具巧思。色彩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除了讓畫面看起來更和諧一致之外,也能顯現出劇中角色的心情,甚至是整部影片的氛圍。【流浪摩洛哥】電影的前段,場景設定在德國柏林,使用灰、藍等冷色調的顏色呈現,包含班所穿著的深藍色毛衣,導師的銀灰色西裝,以及整個天空的色調,都是較為陰冷嚴肅的;當主角抵達摩洛哥後,畫面顏色轉為濃郁的暖色系,橘紅色的磁磚,絲綢上鮮豔的圖騰,還有大量土黃色的沙漠景色。這樣的轉換凸顯出德國和摩洛哥不同的國情,以及它們帶給人的感受。另外,色調的安排也同時在暗示主角班的心境轉移,從原本枯燥乏味的生活,轉變為熱情的旅行流浪,利用色彩的搭配,將導演想表達的情境傳達給觀眾。


暖色系的畫面,帶給觀眾樸實溫暖的視覺效果。(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同樣以色彩安排著名的法國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主角是沉溺在自己幻想泡泡中的少女艾蜜莉。為了表現艾蜜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古靈精怪的個性,全片以紅、綠、黃三色為基礎色調,輔以各種濃郁且高彩度的顏色,並時常可見紅綠兩對比色同時出現,讓整部電影看起來就像一幅油彩畫。活潑大膽的用色,也讓觀眾更容易脫離現實,進入主角的想像世界。


紅、綠對比色的設計,讓電影畫面更加大膽活潑。(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異國風情 反映文化差距

【流浪摩洛哥】故事背景設定在德國柏林以及西北非的摩洛哥,兩個截然不同的城市,民族、文化以及生活習慣都有非常大的差異。從大城市來的班,起初非常不喜歡摩洛哥這個地方,後來他結交當地的朋友,意外認識了妓女卡莉瑪(Karimam),體驗到當地民情,也見識到貧民窟的困苦,進而愛上這個神祕又迷人的城市。導演大量取景摩洛哥,從街道上吵雜吆喝的小販們,到廣無邊際的沙漠景色,都和大城市裡的高樓形成對比。用意除了是讓觀眾感受到異國風情之外,也和導演本身提倡族群平等以及和諧有所關聯。


摩洛哥女郎卡莉瑪和主角相遇,展開一場異國戀情。(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為什麼要拿德國人的經典,來煩這些摩洛哥人?」班在欣賞完父親劇團的演出後不屑地說。而卡莉瑪也曾帶著酒意對班輕蔑地說:「對你們這些富小子來說,一切煩惱都沒問題。」這些台詞設計,再再表現出現代文化霸權的現象,德國人帶著自己的文化來到摩洛哥,讓當地少數富有的摩洛哥人欣賞,這種屬於富裕階級的藝術表演,對大部分貧苦的摩洛哥人而言是一種諷刺。而妓女卡莉瑪的家人不在乎她在大城市裡做的是什麼工作,只在乎有沒有拿錢養家,正是貧苦摩洛哥人的縮影。導演卡洛琳一直以來都相當關注種族議題,在電影中設計兩個種族之間的交流和衝撞,並對他們的相異與相同處加以刻畫。
 

現實想像 逃離完美結局

少年班在這趟摩洛哥旅程中,經歷了友情、親情與愛情所帶來的種種波折。這是一場關於逃離與停留的故事,班離開柏林,等待他的,是陌生的摩洛哥和陌生的父親。但是他卻因為在陌生的國度流浪,體驗全然不同的生活,找回自己對生命的熱情;然而對卡莉瑪而言,摩洛哥卻是個她想逃離卻永遠無法離開的地方。班和卡莉瑪都在等待著能夠離開並到更理想地方的機會,對他們而言,「離開」是一種想像,是一種美好未來的可能性。

這部電影最後展現的是與理想的妥協,班始終要離開摩洛哥,卡莉瑪必須忘掉和班的快樂回憶,而班和父親之間的問題仍然存在著。這不是一部有完美結局的電影,就像現實生活中,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能有最好的結局。【流浪摩洛哥】傳達的意念,是要告訴人們生活中有許多的不快樂,即便曾經發生美好的事情,我們仍須和現實不停拉鋸著。最後一幕少年班與父親在海邊相視而笑,父子之間的問題存在著,生活困難存在著,但是透過淺淺地一笑,用更溫和平淡的角度,學會欣賞生命中的無可奈何。

記者 許馨仁
我是許馨仁,台北人。 鼻子過敏,很愛喝開水,食量很大,很杞人憂天,但看待事情很理性。 是最不像雙魚的雙魚座。  
記者 許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