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期

電影背後 文化浪潮的侵襲

電影是普羅大眾都會接觸到的傳播媒體,而在電影的背後,隱含了強烈的文化意涵。

電影背後 文化浪潮的侵襲

記者 許凱智 文  2016/06/05

霧濛濛的天氣,走在一九九四年的臺北大安森林公園,配上喀噠、喀噠的高跟鞋聲,女主角美美,最後坐在舞台前的觀眾席,失聲痛哭。這一幕的鏡頭雖然平淡無華,但感情的張力和尾勁強烈,充分表現當時,生活在車水馬龍的都市人們,心裡的空虛寂寞。


蔡明亮的電影作品【愛情萬歲】,講述都市人的生活。(影片來源/Youtube

看電影雖然是普羅大眾在休閒時,排憂解悶、打發時間的選擇。但就拍電影的工作人員而言,大銀幕上的故事,不僅僅是為了提供觀眾一個打發時間的去處,更是想要去反應某些事情、某些道理。不僅如此,廣告導演盧建彰還提到,拍攝一個作品,是為了解決一些問題。不論是電影、短片或廣告,在影像的背後,都有更深一層的定位。
 

電影背後 反映了什麼

很多藝術作品的完成,用於反映當時的文化,與批判社會的現況。就文學而言,如臺灣現代文學之父賴和,就在其著作《一桿稱仔》,反映當時社會法制的不公正;在音樂方面,民國79年,歌手林強的〈向前走〉打破傳統臺語歌曲刻板印象,「阮欲來去臺北打拼 聽人講啥物好空的攏在那」,講的就是當時年輕人離鄉背景,希望找到一條出路以功成名就的心情和企圖。

以影像的方式呈現的廣告,與文化間也有相當程度的關聯。雖然廣告是一種以推銷為目的的影像宣傳,但除了產品宣傳之外,另外一方面也涵蓋了創作者本身的文化。最成功的廣告,就是讓觀眾在觀賞的同時,也能夠融入廣告本身創造出來的文化氛圍,進而接受廣告本身的訊息,刺激消費。

而電影則以影像的方式,融合音樂和文字,在大銀幕上反映社會的寫實和故事。1983年上映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描述主角坤樹為了生活,從事電影宣傳的廣告工作,將自己扮演成小丑、背上電影海報,遊走街頭,這樣的工作讓坤樹必須整天化上小丑的妝扮。在電影最後,坤樹的兒子反而認不出卸下妝扮的坤樹,因此,坤樹又畫上了小丑的樣子,成為兒子的大玩偶。電影裡除了反映當時臺灣人民為了生活而努力,更帶出50年代,臺灣社會面臨轉型的影響。


【兒子的大玩偶】一方面講述臺灣人的對於生活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提及當時臺灣人對於自我認同的議題。
(影片來源/
Youtube

 

未來的預告 當下的反思

除了帶出社會的環境,再往深思考可以發現的是,電影裡所隱含的批判和反思,更是導演或創作者,透過電影語言希望傳達的問題。

電影【全面進化】(Transcendence)敘述研究人工智慧的科學家威爾(Will Caster),以發展高科技和永續生命的技術為目標,希望能夠創造更完美的生活環境。但在反科技的環保組織企圖殺害主角之後,主角妻子將威爾的大腦數據化,並與人工智慧結合,創造出擁有超級智慧的科技產物,不僅能侵入各種系統,接下來甚至發展出自我療癒的能力。雖然這樣的人工智慧在片中做出駭進華爾街金融系統、與政府發生衝突等等看似失控的行為,但實際上卻是為了讓世界更趨向大家「夢想」的樣子。符合所有人的理想,卻反而被所有人排斥,這個超級人工智慧在最後選擇自己結束程式運作,讓世界回歸到最原本的樣子。


【全面進化】希望觀眾以未來的角度去反思當代的議題。(影片來源/Youtube

以科技為題材的內容並不少見,導演創造一個未來的時空,去設想未來世界可能發展的樣子,讓觀眾去反思在生活當下,怎麼樣的選擇會帶出什麼樣的影響。電影成音師杜篤之曾經說過:「一部成功電影所帶來的影響,需要十年的時間去證明。」由於電影擁有這樣的前瞻性,許多導演透過預告的方式,去讓觀眾反向思考生活上的細節和選擇。

同樣的方式在電影【絕地再生】(The Island)裡也可以略知一二,電影以「複製人」的議題,去討論複製科技的發展,與複製人的人權和立場,當科技發展到相當的程度,要如何面對並處理,甚至預防,都是電影透過大銀幕,希望觀眾能夠思考的問題。


文化與文化 衝突和侵襲

電影能夠將觀眾帶進一個思考的空間,卻也同時洗腦觀眾的思維邏輯。最明顯的現象就是美國好萊塢的電影文化傳播。

根據統計,美國好萊塢在世界電影總產量佔百分之六,但在世界播映的時間卻佔了百分之八十,可見好萊塢在電影市場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電影除了影像,更包含了明星演員的包裝、流行音樂的設計、視覺文化的建設等等,作為一個強而有力的傳播工具,美國透過電影,將「美國夢」、「英雄主義」等文化概念,傳到其他國家。


電影【阿甘正傳】裡傳達的美國夢精神,告訴大家,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影片來源/Youtube

好萊塢電影的精彩和創意,滿足了觀眾的胃口,但在世界各地播放的同時,卻也破壞了文化獨特性。這樣的現象在臺灣也明顯可見,美國的八大片商不僅掌握著臺灣電影的播映主導權,甚至臺灣自己的電影播放也需要他們的同意,這種弔詭的現象,正預告了臺灣電影文化的改變和危機
 

電影背後 更多的思考

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witchell Hall Jr)曾說:「不管一個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擺脫他自己的文化,因為它已經滲透到他神經系統的根部,決定著他如何觀察這個世界。」電影一方面反映了電影創作者的觀點,一方面也反映觀眾生活的文化時代。電影背後寓含的問題和警示,透過電影語言,如何重現在觀眾面前,而觀眾在感受到電影所帶來的感官刺激之外,若能去分析和思考電影背後更深的文化意涵,便可以在觀影時,獲得更多體悟。

記者 許凱智
      來自台中的鄉下小孩,喜歡電影,偶爾看看書、騎騎車,看看外面的的世界長甚麼樣子。      做起事情比較直接,「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句話,雖然很敢,但也常常一不小心就衝過頭,希望能更細心點,把事情處理的更好更完善!
記者 許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