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的製作探討
電子報的製作探討
記者 陳怡秀 報導 2008/09/21
經過一年學長姐們的努力下來,電子報平台其實已經有一定數量的文章了,再加上接下來的修課學生並無間斷,在豐富程度方面並無太大問題。
然而就排版部分,仍有幾點建議欲指出:
首先是新聞類型的標示部分:雖然在上方的控制列中已分別列出「社會議題」、「人物」、「樂評」、「書評」、「影評」、「文化現象」、「照片故事」與「媒體觀察站」等,但在「所有文章」的部分,是根據「期數」來做連結,點進去之後則是一排一排的文章連結,這時不免會對文章的類型產生混淆,因為有些文章無法從標題來判斷,在內文中也未標示。雖不是大問題,但以一個閱讀者的角度來說,我會希望在看這篇文章之前,就先了解其切入觀點,就像報紙的分類一樣清楚劃分。
而當閱讀者點進一個期數中,頁面上沒有圖片亦沒有文章摘要,只有標題和發稿時間,有點缺乏吸引閱讀的興趣。在我看來,或許可以用像類似首頁的排版:擺上頭條新聞的新聞圖片、標上記者的名字、以及分明的層次感(如文章的分類、總編輯的話等都可以做排版上的改變)。
另外就網頁的完整性而言:
「會員專區」和「關於我們」的連結也都尚未完成,「大事記」的更新也暫停了,這樣在使用者看來,可能會認為網站的管理稍嫌鬆散。雖然現在還沒完整的看過「喀報」介面,但如果還沒做好連結,我認為先不要放會比較適當,寧願等製作完成後再新增上去,如果有新功能可能被忽略的疑慮,只要放置顯眼的「NEW」字樣或圖片標示即可。
對於「會員專區」的部分,我認為既然有會員制的打算,就應該多增加一些閱讀者與記者互動的空間,如回應新聞內容、留言給記者等,更徹底的實行web 2.0概念。
最後對使用的方便性提出一些建議:
在「聯絡我們」的項目,應該可以改採公開的留言版型式,就像在課堂上一樣,或許問題是大家都有的,公開的解答不僅可以回答到潛在詢問者的問題,也可以增加管理者解決和回應問題的效率。
隨著稿量日漸增加,尋找歷史新聞的困難度也逐漸增加,因此放置搜尋引擎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加上google現在只要申請以後,就會提供「站內搜尋」的功能,故就技術面來說也不是件難事。
![]() |
記者 陳怡秀
陳怡秀,咻咻,又或者是issue。 總希望可以一輩子停留在18歲的狀態,但事實不允許的情況下只好乖乖當個傳科系大三。 眷戀文字,卻也討厭絞盡腦汁,不定期表演何謂江郎才盡,但這學年仍努力想成為個稱職的電子報寫手。 迷戀電影成癡,除了恐怖片以外接受一切類型,尤其偏愛寶萊塢的用色大膽與瘋狂歌舞。 觀看棒球成狂,但始終搞不清楚投手投出的球路叫什麼,一到球場便進入歇斯底里狀態。 不奢望世界和平,亦不期待改變世界,最大的夢想是成為真正的文藝青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