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期

書寫溫柔 詩人宋尚緯

將複雜的心緒,生活中的情節,一切人們所感受的悲傷和苦難化為溫柔的文字,他是詩人,宋尚緯。

書寫溫柔 詩人宋尚緯

記者 彭書耘 報導  2016/09/25

每個人抒發感受的方式不同。有人透過運動釋放負面情緒;有人喜歡戴上耳機讓心情隨著音樂流動;也有人喜歡將雜亂的思緒透過寫作抒發。身為詩人的宋尚緯,便是將日常感受化為一首又一首載滿故事的詩篇。
 

自小筆耕不輟 走入文學創作圈

宋尚緯從國中就開始創作,此時的他仍習慣長篇創作勝過詩,直到高中才踏入新詩的領域,之後於大大小小的文學獎中嶄露頭角。在成長的過程中喜歡的作家風格多元,本土詩人如羅智成、林燿德,外國則有波蘭詩人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英國詩人卡洛杜菲(Dame Carol Ann Duffy),接觸許多著作後,他認為這些多少都影響了他的寫作風格。大學畢業後,宋尚緯進入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就讀碩士。於2015年畢業後,先後出了「輪迴手札」、「共生」以及「鎮痛」三本詩集,「鎮痛」一書獲得第二屆楊牧文學獎,從此知名度大增。


宋尚緯認真地說著自己對於創作新詩的想法。(照片來源/彭書耘攝)

「必須介紹自己的時候,講自己叫詩人就覺得很奇怪,因為我覺得這個東西不是自己講的。」宋尚緯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著說道。同時,「詩人」對他來說,定義還是很模糊,畢竟很少人真正全心投入在創作中,他自己並非專職寫作,大半的作者也有正職工作,因此會覺得還在寫詩的圈子中,卻好像也不是那麼回事。
 

創作以外的辛酸 獨立出版

第一本詩集「輪迴手札」由出版社出版,但在第二本詩集「共生」誕生時,宋尚緯尋求出版社無門,最後選擇獨立出版,自行包裝後送去各家獨立書店寄賣。直到「鎮痛」一書完成時,有出版社願意出版,甚至想再版「共生」,最終將兩書以套組的形式販賣。直到現在,在實體或網路書店都能看見這兩本書的身影。


「共生」及「鎮痛」,分別為宋尚緯第二及第三本詩集。(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獨立出版,販賣寄書是最辛苦的部分。「共生」初版時適逢搬家時期,除了打包家中物品外,仍必須將兩百多本詩集包裝好,載到郵局後親自寄送給每位預購的讀者,焦頭爛額的程度甚至讓他不在乎是否收到書款,直接將所有詩集寄出。宋尚緯笑稱,下次再獨立印製的話,寧願付工資請人幫忙包裝和寄送。

許多人認為實體書本與網路上公開的內容必須有所不同,但宋尚緯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最終目的都是讓人閱讀的話,那無論任何形式的發表都是作家個人的選擇,花錢買書跟上網觀看對他來說沒有差異。

「其實我真的都貼在網路上,所以想看的人自己去看就好了。」他說。宋尚緯習慣讓讀者在網路上讀他的作品,更是接著笑說:「我連出詩集都是從部落格拷貝回來的,我有一次跟朋友講這件事,他非常不可置信。」宋尚緯若有寫到一半就不想繼續的詩,就不會發表,也不會收錄在詩集中。要從大量的作品中決定哪些要放在詩集中實在太費時,所以他才會養成從部落格整理詩的習慣。
 

提筆書寫 詩之於人的意義

創作是宋尚緯長久以來抒發的方式。無論是多麼巨大的悲痛,簡短淺白的幾篇詩句,竟能讓讀者心中的傷口慢慢癒合。「一開始是為了幫助自己走出來、療癒或面對事情程度比較多,現在可能會因為別人生氣或難過,把事情寫上去。」宋尚緯思考了一陣子後說道。寫詩能讓他更快化解盤踞在心中的憂鬱,但同時他也並沒有意料到,他的詩句竟能讓這麼多人平復心中的傷痛。


親手寫的文字,短短的詩給予讀者深深的共鳴。
此為「命名」一詩的片段。(圖片來源/宋尚緯臉書專頁

「大家在這首詩裡得到感動,或是覺得這首詩寫的很好,其實看到的是自己。」宋尚緯說道,他創作時會在心中定一個主題,但因為個人經驗大同小異,讀者閱讀時易將自己代入同樣情境,從而覺得自身的傷痛被理解,細細咀嚼每一行詩句。宋尚緯認為,他把細節抽空後剩下粗略的框架,讓詩裡的經驗變得普遍,同時也使更多人產生共鳴,是大家喜歡看他作品的原因。
 

對世界失望 一度無法提筆

「有一段時間沒辦法寫詩,因為總覺得怎麼樣都是徒勞無功的。」在創作的路上,宋尚緯算是平平穩穩地走,沒有遇過太大的瓶頸,卻也有過一段迷茫的日子。他發現再怎麼寫,世界還是這樣,悲傷的事情依舊悲傷,沮喪的心情依舊沮喪,什麼也改變不了,於是有一陣子失去創作的動力。偶然地,一位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朋友詢問他創作的近況,聽完後那位朋友很認真地告訴宋尚緯,每當自己狀況非常糟的時候,就會看他的詩作,慢慢地就會好一些。調適過後,宋尚緯又開始創作,但意義變得不同了。從療癒自己的傷痛到緩解他人的悲傷,他開始寫別人的故事和心情,明白自己的詩作不只作為個人的文學作品,其實也是一股溫暖而堅定的力量在支持著他的讀者。


心中隱隱作痛的悲痛,似乎能隨著這些文字消失無蹤。
「那些無法替你走的路」一詩片段。(照片來源/彭書耘攝)


無法專職 但仍在創作的路上

現在宋尚緯白天有正職工作,一整天跟繁瑣的工作內容奮鬥過後,創作的時間常只剩下疲憊的深夜,也因此對於長遠的文學深耕沒有太多規劃。寫作不同於一般人所想的,其實非常耗費體力,長篇寫作更甚,所以他若是長時間投入寫作,就無法兼顧平時的工作。未來可能會出版偏向手札記事的系列文章,且同樣是以獨立出版的形式製作,除此之外不會特別想再出書。

「文學的功能是把不能告人的東西拿來告人。」宋尚緯引用臺灣作家唐捐說過的話。在文學中可以在字裡行間藏匿自身故事情節卻不會被他人發現,也能在詩句中抒發個人情感,是最能展現自我的方式,也是文學之所以如此迷人的地方。或許世界不會因詩作而有所不同,但宋尚緯細細刻劃的每個文字,仍給予讀者療癒自身傷痛,重新出發的力量。

記者 彭書耘
矛盾特質的集大成,興趣使然的少女,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夢想需要被打破但大概不是現在(不過要多吃青菜水果)
記者 彭書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