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酷旋風 翻出新潮流
跑酷旋風 翻出新潮流
記者 郭宜婷 文 2016/09/25
2016年9月24日在新北市五股區舉辦首屆「跑酷無懼」活動, 將20種跑酷的障礙設施難度降低,讓每個人都可以挑戰在趣味中認識跑酷。「跑酷」,從Parkour一詞音譯而來,又稱「城市疾走」,不需要任何特殊設備,只要不斷練習便可以做到。對於熱愛跑酷的跑者來說,跑酷並不只是運動,更多是自身心靈的提升。
跑酷與流行文化的結合
從2004年發展至今,全球跑酷愛好者已逾百萬。2008年英國倫敦舉辦首屆世界跑酷冠軍賽(Barclaycard World Freerun Championships),便有來自17個國家23名選手參加,吸引了近2000名粉絲觀看,隔年觀看人數躍升為8000,發展極為快速。世界著名的英國跑酷團隊「跑酷世代」(Parkour Generation)甚至在2012倫敦奧運會進行演出,使民眾能近距離觀賞跑酷文化的力與美。
除此之外,許多電玩廣告也搭著這一波熱潮紛紛響應。因為韓國電影「屍速列車」(Train To Busan)爆紅而推出的線上遊戲「喪屍之戰」便與跑酷玩家合作,於YouTube上推出3分半鐘的生存實境模擬短片,以第一人稱視角,帶領觀眾享受在屋頂上跳躍的刺激感,短短2週便吸引超過2,000萬人次觀賞。
「喪屍之戰」與跑酷玩家合作拍攝短片。(影片來源/YouTube)
而2015年底上市的日本輕小說「疾走王子」(プリンス・オブ・ストライド),首次將跑酷文化以跨媒體的方式呈現,除了書本,還發行相同主題的遊戲、漫畫、動畫,熱血沸騰的畫面,更是在日本掀起模仿風潮。
自然之道 心靈哲學
這項運動啟蒙者是一名法國海軍軍官喬治.赫柏(Georges Hébert),他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到外地駐守,深受非洲土著「自然之道」影響,被他們流暢的律動、靈活矯健的身體吸引,決定將這種運動方式及思想帶回國內,納入軍隊及消防隊的訓練內容。
而後,被譽為跑酷原創者的大衛.貝爾(David Belle),受到赫柏主義思想的啟發,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了街頭跑跳生活,進而開創出跑酷運動。其受歡迎之處在於,人們可以擺脫健身房的有限空間,自由地利用城市中的日常設施和建築物鍛鍊身體。
跑酷講求動作連貫性,亦指中途不能停止。最常見的就是攀爬牆壁、翻越欄杆、屋頂跳躍等等,這在多數人眼裡是極為危險的行為,甚至被戲稱為死亡遊戲。然而跑酷熱愛者認為「當人正視死亡的恐懼時,真實屬己的自我才會顯露出來。」他們並非為了一個很帥的飛躍得到關注,而是訓練自己遇到危險時反應可以更加迅速,將傷害降到最低。
跑酷中常出現高難度跳躍動作。(圖片來源/fanpop)
跑酷創始人的貝爾曾說:「跑酷的目的就是讓人們表達自我,你需要最大的開放性,你需要在嘗試各種可能中綻放自己。」探索人類潛能,追求身體與心靈的極限是跑酷的中心思想,唯有專心練習,提升突破障礙的能力,才可以將身心理素質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積極推廣 創立大學社團
這個運動直到2004年法國動作片「暴力特區」(Banlieue 13)上映,才開始在世界各地引起關注。臺灣大約於2008年開始萌芽,最初露面是在國立嘉義大學體育系「移動的藝術」表演裡,負責學生莊肇延後來加入高雄跑酷團體「FRMP」,其指導教練洪仲緯則擔任「中華民國跑酷協會」的首任會長。他們積極在臺灣推廣這項運動,期許將跑酷帶進各大校園。
2016年1月臺灣與國外團體合作舉辦跑酷訓練營。(影片來源/YouTube)
經過8年,臺灣的跑酷由原本不到30人,擴大到近4000人的規模,洪仲緯更是於2012年組成「中華民國跑酷協會」,成為全球第一個通過政府登記非營利組織的跑酷單位。他們這幾年來積極舉辦大型活動,讓臺灣各地跑者參與交流,並與跑酷專業團體合作進行學生培訓計畫,目前臺灣已有6所大學創立了跑酷社團,分別為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立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臺北藝術大學、中國文化大學以及高雄應用大學。
安全疑慮和法律問題 爭議不斷
風險無處不在,跑酷並非如電影上看得那麼簡單,玩家在完成危險動作時,都有大量的保護措施,技巧也是經過長久的磨練,沒有一夕達成的捷徑。但各地依然相繼傳出跑酷者失足的新聞,輕則摔傷,重則死亡,而目前累積死亡人數已達18人之多。
世界跑酷速降紀錄的保持人,俄羅斯高手巴維爾.卡申(Alexei-Kens),保持紀錄為15米,也在一次跳躍中,從5樓墜下身亡。網際網路日漸發達,跑酷相關影片隨處可得,許多人看著影片,直接挑戰帥氣的高難度動作,反而略過跑酷最重要的基礎練習,是導致意外最主要的原因。
健康方面,美國運動醫學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發言人傑佛里.羅斯(Jeffrey Ross)認為,跳躍容易造成腳踝韌帶拉傷、膝蓋扭傷以及其他潛在問題,如果長期練習高難度動作,跑酷將是一項非常危險的運動。現任「中華民國跑酷協會」理事韓順全,便曾在一次的快速降落中左腳踝嚴重翻船,導致急性韌帶受傷。
「跑酷無懼」活動訓練跑者平衡感與技巧。(照片來源/郭宜婷攝)
目前全球尚未針對這項運動提出相關法規,在街頭跑酷依然有觸法的風險。例如香港就曾發生跑者觸犯「公安條例」中「公眾地方內擾亂公眾行為」的案例,而嚴重者如跳躍鐵路軌道等等,則可能同時負上刑責。此外,自家屋頂屬於個人財產,若玩家未經屋主許可逕自進入這個區域,除了令民眾擔心家中安全問題,也可能觸犯刑法第306條「侵入住宅罪」。跑酷運動對民眾造成的安全隱憂,是跑酷文化一直無法真正被大眾接納的原因。
超越自我極限
英國跑酷團體「STORROR」曾說:「跑出自己的生活態度。」即便跑酷有其疑慮及危險性,但也不應該在還沒了解之前就隨意否定跑酷的文化內涵。對跑者來說,不畏艱辛、勇往直前的精神才是跑酷的精髓,每次障礙的挑戰,都讓他們再一次突破自我,挑戰極限。跑酷文化將在臺灣持續延燒,並創造擁有當地風格的跑酷運動。
記者 郭宜婷
台北汐止人,外表精明卻是生活白癡的傻妞,把每件事做好做滿是我的目標。 平常看起來臉很臭?假的,我其實是熱情奔放的獅子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