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動帶來改變 綠色消費
用行動帶來改變 綠色消費
記者 劉以寧 文 2016/10/02
隨著經濟發展,企業為了賺錢而長期忽視生態保護,導致溫室效應、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自西元1960年以來,消費者的環保觀念開始萌芽,而近年來全球生態意識水漲船高,造成消費行為的改變。為了減少環境的負擔,「綠色消費」的概念應運而生。「綠色消費」即是在購買商品時,消費者考慮到其對於生態的衝擊,而有意識的選擇對環境較少汙染,甚至是有利的產品。
「綠色消費」是新興的消費行為。(圖片來源/主婦聯盟)
藉由消費者積極的綠色消費行為,讓全球政府和企業思考永續發展的經營概念,在相關法規以及企業商品製程和包裝上引入環保概念,作為行銷手法以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以及達成和地球共存共榮的發展目標。
禁一次性餐具 自備餐具成風潮
臺灣的外食族比例日漸增加,其中以學生和上班族為主要外食的族群。學生受限於宿舍規定,要自己烹煮食物相當困難,多數人的三餐只能依賴學生餐廳或是學校周邊的攤販。多數商家會提供免洗餐具以方便客人用餐,但一次性餐具的用量也因此居高不下。
為了減少使用免洗餐具所製造的大量垃圾,以及擔憂免洗餐具在製造過程中,可能有化學物質殘留,越來越多學生開始自行攜帶餐具用餐,甚至自備餐盒盛裝外帶的餐點。各式環保刀叉和筷子,甚至是吸管,設計美觀,規格多元,「隨身餐具」已成為國際趨勢,是目前的時尚潮流。
設計新穎的環保餐具。(圖片來源/Web Ecoist)
外食族新配備 小犧牲大環保
大多數商家都認為不用一次性餐具是環保的表現,會給自備餐具的顧客加量或是打折的鼓勵。但部分商家會以顧客自備餐具不符內部規格、盛裝食物麻煩為由拒絕民眾。自備餐具使用過後的清潔也是一大困難,若是有店面的攤商,大多都會讓顧客使用流理臺清潔餐具。但是臺灣的特色景點「夜市」和四處可見的「路邊攤」,多數攤販本身並未設置水龍頭,更不可能提供顧客清洗自備餐具。
民眾逛街多追求輕便和效率,「邊走邊吃,吃完就丟」是逛夜市的標準作業流程,但是台客劇場(TKstory)在士林夜市用影片證明:自備餐具逛夜市,真的沒有那麼難!
台客劇場(TKstory)挑戰環保逛夜市。(影片來源/YouTube)
「因為沒有人帶餐具,所以我們成為夜市裡的怪咖。」看著一袋袋丟進大垃圾袋裡的免洗餐具,主持人拿著環保餐具吃遍全夜市,這樣的舉動看起來的確奇怪,但逛完整個夜市,吃了那麼多小吃,卻只用了兩張衛生紙,著實令人敬佩,也讓人更願意去嘗試。
政府也於2006年推行免洗餐具的減量政策,要求各級學校和公部門的餐廳內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雖然剛開始政策推行過快,導致商家營運成本增加和學生適應不良。但漸漸地,許多學生開始攜帶自己的餐具,外帶餐點時也減少拿取免洗筷的次數,看得見其政策推行效果。除此之外,許多商家也有針對自備餐具的優惠,鼓勵民眾減少使用免洗餐具,自備餐具漸漸成為外食族的配備之一。
漸進式的免洗餐具限制,原意是讓顧客和商家雙方有適應的空間,雖然多數人因此選擇使用店家提供的內用餐具,或是自行攜帶環保筷,但仍有部分學生直接向商家索取一次性餐具,要完全實踐自備餐具的理想仍有困難。
材質多樣 慎選餐具才健康
市面上的餐具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不鏽鋼製、木製、塑膠(美耐皿)製。其中美耐皿餐具是較有疑慮的材質,因為美耐皿是以「三聚氰胺」和「甲醛」所聚合而成的塑膠材質,其耐熱溫度可達攝氏130度,但若是使用到品質不良的美耐皿餐具,則可能攝入「三聚氰胺」。美耐皿餐具的生命週期也較短,即使品質優良,也會因為材質老化而釋出「三聚氰胺」,需定期更換。
美耐皿餐具著色穩定,樣式多變,價格便宜。(圖片來源/XIANSO)
另外兩類餐具材質雖較安全,但價格相對的也較高。木製餐具容易吸水導致發霉的缺點,也讓其保存更加困難,在日常使用上也較為不便。而不鏽鋼餐具亦要挑選304(食品級不鏽鋼)、316(醫療級不鏽鋼)的材質,才能保證使用時不會吃到毒物。
紙本電子發票 回收不易成垃圾
除了自備餐具外,消費後拿到的發票也常常成為民眾隨手丟棄的垃圾。自政府開始推動電子發票以來,有民眾反映發票之外仍有交易明細,反而是更加浪費資源,再加上並未統一發票的規格大小和月份顏色,不如傳統的紙本發票好歸類和整理。除此之外,電子發票的感熱紙由於已經印上油墨,以目前的技術,要製成再生紙仍有困難,只能當成一般垃圾丟棄。
電子發票大小不一,難以分類收納,回收不易。(圖片來源/癮科技)
財政部表示,現在商家印出來的紙本電子發票為過渡時期的產物,目的是為了推廣無實體電子發票的政策。目前無實體電子發票的個人專屬條碼已經開始推廣,只要上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台申請,就能夠獲得一組條碼,結帳時出示條碼,就可以將發票存在條碼中,就不會再拿到紙本電子發票。
使用載具省錢省時間
除了自行印製條碼隨身攜帶之外,條碼亦可使用手機應用程式作為載具,不僅可以直接利用手機查看消費明細,也可以在應用程式內直接對獎,不僅省去領獎時貼印花稅的錢,也不必多跑一趟郵局,獎金會直接匯入存摺中。常見的電子票證如一卡通(iPASS)、悠遊卡(EASYCARD)和各銀行的信用卡,都可以歸戶至個人條碼下,消費時也不會另外再產生電子發票。
只要上網申請條碼,使用手機載具就能存發票。(影片來源/YouTube)
雖然無實體電子發票的推廣能夠減少大量汙染,但是高齡人口推動不易,以及適用的店家僅限於有設置電子發票機器的店家,再加上電子發票載具的推廣仍不足,商家和消費者皆不熟悉其運作方式,降低消費效率。
在載具尚未普及前,紙本電子發票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但若是能夠多加使用載具,從自身做起,盡量減少不能回收的感熱紙發票數量,並多和身邊的人推廣手機條碼的好處,漸漸的也會像自備餐具的熱潮一樣,影響更多人加入垃圾減量的行列。
多一點心力 少一點垃圾
「綠色消費」的意義不僅限於購買環保、低污染的產品,更是在進行消費行為時選擇較不傷害地球的商品或行為。在外用餐,自備餐具不僅衛生,更可以減少產生九個一次性餐具的垃圾;到櫃檯結帳,使用電子發票載具不僅能降低紙本的浪費,還能提高中獎機率。這些「綠色消費」的舉動都能夠讓地球少一點負擔。多花一點心力,就能夠減少生活中產生的一大袋垃圾,減少消耗地球的能源,何樂而不為?
![]() |
記者 劉以寧
來自臺灣最南端的恆春小鎮,仍然在隨溫度變換的三態中尋找自己的模樣。 就寫吧,在所有能夠擠出的文字被時間的浪沖散之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