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仇家恨 如何原諒與饒恕
國仇家恨 如何原諒與饒恕
記者 沈慶柔 文 2016/10/02
2016年8月上映的「賓漢」改編自盧‧華萊士1880年出版的小說「賓漢:基督的故事」,由提默‧貝克曼比托夫(Timur Bekmambetov)執導,傑克‧休斯頓(Jack Huston)、托比‧凱貝爾(Toby Kebbell)領銜主演。
時代背景為西元26年前後,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耶路撒冷。羅馬帝國施行暴政,任何反抗行動都予以殘酷的鎮壓。同時為顯示羅馬帝國的偉大與強盛,四處興建大型競技場,建材來源包括濫採猶太人墳墓的石板,造成羅馬人與猶太人的對立日漸嚴重。
賓漢(Ben-Hur)是一位耶路撒冷的猶太貴族和家裡的養子,與身為羅馬人的馬薩拉(Messala)情同兄弟,兩人卻在一次次兄弟與國族間的選擇漸漸成為仇人。馬撒拉在戰場上屢建軍功後回到耶路撒冷當官,一次羅馬長官前來巡視,賓漢拒絕向馬薩拉透漏反叛族人的名字,還收留一位受傷的反叛份子,在羅馬長官前來巡視的時候射傷了長官,連累賓漢一家。賓漢為保全母親和妹妹認罪,流放到戰船當奴隸,家人也被抓走。從此賓漢心裡埋下復仇的種子,最後回到競技場與馬撒拉一較高下,為自己一家報仇。
舊瓶新酒 向經典致敬
原著小說分別在1925年和1959年翻拍成電影,最著名的是1959年金獎導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的版本,贏得11項奧斯卡大獎,直到40年後的「鐵達尼號」才打破該電影紀錄。原著全名為「賓漢:基督的故事」,藉由賓漢這個虛構人物的故事在側寫耶穌傳教的故事。舊版的電影宗教性較為強烈,由耶穌誕生的故事作為開頭,暗示耶穌在電影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新版的電影開頭則是賓漢與馬薩拉競技前的對話,點出兄弟倆之間的矛盾與仇恨。新版電影裡耶穌出現的次數不如舊版,但兩者都清楚點出耶穌對於當時代人們的影響,以及最後對賓漢選擇饒恕的影響。
舊版電影長達3小時40分鐘,新版長度則只有舊版的一半,節奏相對明快。舊版將原著中每一個轉折都清楚交代,緩慢且細緻的建立角色的立體度,讓觀眾充分了解角色間的矛盾。新版則運用多個事件去堆疊角色設定,轉折快速。在敘事上,舊版電影中賓漢一家只是因為一片不慎剝落的瓦片砸傷羅馬長官而被定罪,新版電影則比較符合人情與邏輯,讓觀眾不會因為不合理的轉折而出戲,也加強羅馬人與猶太人之間的矛盾。
大膽的鏡頭設計 成就名場面
賓漢逃脫的關鍵海戰是經典場面之一,賓漢成為戰船奴隸後被關在戰船的底層,船艙底層的狹小顯示出當時奴隸的卑微。電影中愈發急促的鼓聲帶出戰爭的緊張感,從窗戶內看見船隻相撞、沉沒的鏡頭,則增加整場海戰的刺激性。取代舊版多用遠景和中景的拍攝手法,導演用大量的特寫鏡頭拍攝這場戲;舉凡奴隸腳上的鐵鍊、賓漢臉部的特寫到最後船頭直接衝進奴隸倉,停在賓漢前面的鏡頭都表現出戰爭的殘酷以及顫慄感,對比賓漢的驚險存活更是讓人喘不過氣。
電影中賓漢和馬薩拉最後在競技場賽馬的畫面更是值得一提。如同海戰的拍攝手法,導演運用大量的特寫盡頭,主角們的表情、馬匹奔跑時肌肉的運動都清晰可見,增加了競技的可看性。這場戲中,導演在許多地方都安裝了鏡頭,創造視覺的豐富性,包括演員、馬匹、甚至馬與車輪上都綁有攝影機,製造身歷其境的感覺。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車輪上的微型攝影機,快速旋轉的鏡頭製營造出競技中的速度感,無形中增加整場賽馬的刺激感。多角度的攝影加上快速的剪接,讓整場賽馬戲都驚險刺激,每一個翻覆都真實無比,每一個轉彎都讓觀眾屏息。
從船艙望去海戰的景象(照片來源/電影截圖)
家人的情感 國族的矛盾
片中,賓漢的父親希望兩人的情誼能夠成為在這塊分裂的土地上團結的典範,對比之後兩人的決裂,讓人不勝唏噓。一次賽馬的意外,凸顯出了兩人之間的不同,母親向馬薩拉說:「我們有不同的神。」從這個時候,馬薩拉深切的意識自己與家族的不同,不只是血緣上,而是文化信仰上根基的差別,這也間接地導致馬薩拉後來的出走以及兩人的決裂。
賓漢崇尚和平,卻是建立在身為貴族的安穩,消極的維持生活上的平靜。在落難之前一直秉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度在過生活,對於國族的認同並不強烈。直到羅馬長官被射傷,自己獲罪,才真正激出他的民族性,決定與羅馬帝國為仇。一邊是兄弟,一邊是自己所代表的律法,馬薩拉的掙扎更甚賓漢。他如不殺雞儆猴,就是背叛整個帝國;本不想趕盡殺絕,卻礙於法律只好定罪賓漢,讓兩人完全的決裂。
兩人在民族和兄弟情誼間掙扎,既想效忠自己的民族,也不想破壞彼此的感情。但在大環境下,終究選擇了自己的民族,干戈相向。
因著族群的矛盾,兄弟倆最終對立。(照片來源/IMDb)
放下與饒恕 只是一念間
造成賓漢如此仇視馬薩拉的根本原因在於他連帶懲罰了無辜的母親和妹妹,為家人報仇的決心支撐賓漢最後到競技場與馬薩拉一較高下,以羅馬帝國最引以為傲的運動報仇。兩人競技的場面對比從前兩人還如同兄弟般去賽馬的場面,顯得無比諷刺。最後賓漢贏了馬薩拉,但看著群眾抬起受傷昏迷的馬撒拉在為他的勝利歡呼時,仇恨卻沒有得到釋放,他更沒有得到快樂。
賓漢在雨中跪地痛哭,學習到饒恕。(照片來源/電影截圖)
最後,賓漢在看著耶穌被釘上十架後,聽見耶穌死前最後一句話:「父啊,饒恕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而在雨中跪地痛哭。那場大雨,洗盡過去的污穢與不諒解;因為這一句話,他想起兩人從前情同兄弟的美好回憶,也使他了解過去的種種並不是任何人刻意造成的,每一個選擇背後往往有說不出口的苦衷,因此饒恕似乎不再困難。
兩人最後的和解顯示出國族之間的不同是可以彌平的。有時候放下與饒恕只是一念之間,了解彼此的難處,放下過去的成見,原諒,已不是難事。
![]() |
記者 沈慶柔
Kristy, 台北人 喜歡旅行,每一次出走都是一次更新 期望著有天能夠環遊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