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期

情書最美 寫過的人才知道

從「北京遇上西雅圖不二情書」,省思生活哲學。

情書最美 寫過的人才知道

記者 卓業軒 文  2016/10/02

一個女子,一個男人,一個是在澳門賭場裡拼搏廝殺的繁華夜晚,一個是洛杉磯交易房地產車水馬龍的白天,在生活上幾乎完全不相關的兩個人,僅有著三項共同特質——為了錢而盲目、不相信愛情、會說中文。開頭的背景設定或許像是大眾戲劇般的老生常談,但是針對文藝作品來說,足夠營造一個有張力的開始,並延續熱鬧中人們內心的空虛感。「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不是一般的愛情片;隨著電影中豐厚文學背景的切入,思考更多價值觀與文化議題,賦予內容更深層的格局。

現代生活中,人們只要從口袋拿出手機,輕鬆滑個兩下,就可以透過免付費的通訊軟體聯絡到千里之外的友人。然而,現代人固然注重即時性與便利性,似乎也不曾忘記文字所能帶給人的溫度與感動。而電影中男女主角就是以近似荒謬的筆友身份,用平凡的書信的方式,橫跨太平洋,談一場老派的戀愛。


千里之外的筆友兩人,透過書信的方式交換生活,彷彿陪伴在彼此身邊。
(圖片來源/開眼電影

從陌生到熟悉 跨太平洋緣分

青春的懵懂,或是如何勇敢追求愛情;而是以正在尋夢的人當背景,和人生中「不要去追」與「什麼才最真貴」。

電影故事由一位從小移民澳門,在賭場打滾長大的公關焦姣(湯唯飾演)展開序幕。父親去世後,女主角的生活完全依靠自己,在繁華的城市裡與生活搏鬥尋找希望,「錢」的壓力是家常便飯,也曾在尋找依靠過程中遭受背叛與利用,而在相信與不相信的世故矛盾之間獨立掙扎。

故事的另一頭是一位在美國次貸危機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移民到美國洛杉磯的美籍華人房地產仲介Daniel(吳秀波飾演),以移民的中英文能力專賣高級房地產給中國遊客。具有良好的經濟能力,卻也因為跟利益日以繼夜的追逐賽跑成為一名市儈商人。

兩人擁有類似的移民背景與獨立特質,人生目標截然不同,卻有極近相似理由對金錢熱烈追求,而不相信真摯的事物與所謂的牢靠。因緣際會下,兩人將身邊相同的一本書「查令十字路84號」寄回英國倫敦如書名的地址而接收到對方在書中夾帶的信件,開啟了這座跨太平洋奇妙的溝通橋樑。

起於輕視打罵,對於生活不抱熱切期望的兩人定時寫信辯論生活理念,漸漸地雙方開始在書信中交換生活上各自的逆來順受,在時間發酵下逐漸對彼此產生精神依賴。焦姣將遠在天邊的Daniel視為身邊一個飽讀詩書的大學教授;Daniel則將焦姣想像成身邊活潑大方的學生。藉由透過哲學的咬文嚼字討論生活上彼此不同的困難,通信成了心靈上諮詢的慰藉,好讓兩人試圖逃離身邊現實的不如意。


似遠似近,咬文嚼字的教授其實是女主角對筆友想像出來的生活導師。
(圖片來源/
幕迷影評

細探查令十字路

「查令十字路84號」是美國紐約女作家海倫漢芙Helen Hanff)在1970年撰寫的書籍,內容收錄作者本人與英國倫敦老書店老闆法蘭克梅鐸(Frank Doel)之間二十年來的通信紀錄。當時居海倫長時間待在妞約破舊的房子裡努力寫作,為了尋找相關的英國文學書籍,在某一次寄信給英國倫敦中西二區地址為查令十字路84號的書店老闆尋求購買之後,便開啟兩位飽讀詩書筆友間二十多年的往來通信。

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物資缺乏,身在美國的海倫寄許多民生物資給書店,書店的員工大為感激。最後法蘭克梅鐸過世,海倫終生未能見到筆友本人。書本出版後,兩位跨海筆友間的惺惺相惜受到讀者的稱頌,海倫終於獲得出版商的贊助親身到倫敦當地書局拜訪。


男主角最後如書中所說,親自到倫敦查令十字路的書店寫下珍貴的信,並期望遇見筆友。
(圖片來源/
痞客邦

書中有句經典名言是「如果你們正好經過查令十字路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他良多。」電影與書中情節大幅結合並在劇情上巧妙呼應,男女主角信中哲學辯論引經據典就像當初海倫與法蘭克間對話的中國版本。海倫熱情不拘小節的一如焦姣的豪放,沈穩有禮的法蘭克對比Daniel的老成穩重。 關於那個時代,筆友間簡單、平凡卻真摯的友情在書中展露無遺,若是在現代,那更會是顯得難能可貴。
 

更宏遠地說故事

電影透過書信中對於文學的哲理研究,加入了更宏觀的省思,包括家庭價值觀的探討,以及關於老人、年輕移民等社會議題。美國次級房貸期間,中國大陸經濟起飛,中國人認為應該年輕人該出國學習並闖蕩賺錢,造成大量華人移民到美國建置購買房地產,也產生不少暴發戶。

許多懷抱美國夢的中國人帶著老一輩的長者來到新的土地,在美國社會中帶來不同的社會問題、種族歧視,與身在異鄉的無可奈何。如片中在美國的中國爺爺(秦沛飾演)娓娓道出的感嘆「在祖國還算是知書達禮,到了這裡我們卻成了文盲」,對比Daniel的一句理想「趁少年,把家園棄了,到海上來游。」

電影以澳門與洛杉磯這兩個千里之外城市的連結做為主軸,以感情與移民兩個面向上討論「家」與「歸屬」的定義。「人在哪,家就在哪。那,人不在了呢?」電影藉由角色回答「家在心裡」,是要向內慢慢地尋求,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向外尋找。

再如男女主角的感情發展,雖然電影最後沒有透露兩人之間的結果;但開始也只是為了一個簡單的理由「當我無聊的時候,竟然能確認另一個無聊的人的存在,才發現內心原來是那麼的充實。」兩人開始的連結起始於各自的自以為是,以及彼此的不信任,最後再慢慢地藉由時間的推移,磨出兩人最後一天終得見面的緣分。而這,並不同是一般人對於尋求另一半經常的認知「找到就好」。

書信是簡單也是麻煩,但對於在內心築起高牆、堅信孤獨的的男女主角兩人來說,一開始簡單的不信任連接了後續最平凡珍貴的美。以文字的溫度打破彼此心防,將對方視為生活中的精神支柱。透過每次來臨前的等待,文字更深刻地讓人特別珍惜。片名中的「不二」兩字,便是「唯一」的意思,能看出導演在片中想傳達出「情書」比起科技訊息,在一段成功的愛情之中扮演一個讓人更刻骨銘心的元素。

記者 卓業軒
台中都市人,運動與攝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吃吃美食看看電影,喜歡到大自然走走看看,親近更多國內外不同人、事物與文化。  
記者 卓業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