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獨處 學會與自己相處
享受獨處 學會與自己相處
記者 黃佳俐 文 2016/10/02
「獨處並不等於寂寞,有些人天生喜歡獨處,對他們而言與別人相處反倒是困難的。」
2016年出版的散文集「我敢在你懷裡孤獨」,內容分為自白篇和對白篇,作者劉若英在自白篇敘述自己享受獨處的狀態,在她的世界彷彿獨處是一種本能,幾乎日常生活的大小事都能一手包辦,然而她認為相處才是她需要練習的,並在矛盾的人生中找尋平衡點。對白篇劉若英透過和盧廣仲、瑪莎、陳綺貞、宋冬野、王浩威等8位好友的對談,分享彼此對於自處和相處的觀點。
劉若英在大眾印象裡是一位會演戲、會唱歌的全方位藝人,憑藉連續劇「人間四月天」和電影「天下無賊」在影劇圈嶄露頭角並獲獎無數。在美國主修聲樂和鋼琴的她,音樂系畢業後即返台在唱片公司擔任助理學習音樂創作,她不但能唱,還會作詞作曲,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音樂創作者。
在演員和音樂人的身分之外,劉若英是一名文字創作者,曾寫過「一個人的KTV」、「我想跟你走」和「我的不完美」等書,她的寫作風格不花俏,不刻意使用華麗的文藻,而是運用簡單樸實的口吻將心情寫下。「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一書也是如此,平易近人的淺白文字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感到有趣、無負擔,並利用貼近生活的主題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在作者的架構安排下,循序漸進地思考許多人際關係的問題。
「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一書的封面。(圖片來源/博客來)
享受獨處 是一種境界
「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是一本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的書,卻又不至於艱深難懂,而是利用自白和對談的方式探討每個人對「獨處」和「相處」的感受及適應力。在自白篇作者敘述自己童年生長背景、求學過程以及之後踏入演藝圈的種種來合理化喜歡獨處的原因。
在現今五光十色、流行至上的社會,人們常常會被周遭的事物牽著鼻子走,網路的發達使朋友圈溝通幾乎沒有時空隔閡,但值得反思的是在這樣方便、科技化的世界,我們還能否保留自己的空間?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或嘈雜喧嘩的人群裡,依然留有自己靜謐的小天地並不容易,當然有些人與生俱來即有這種能力,但大部分的人是需要練習的。本書對「獨處」有深刻的詮釋,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產生共鳴。
當人們想到「獨處」時,腦中通常會浮現寂寞和悲傷,看見他人「獨處」我們也會不自覺的同情,但獨處其實並不一定會感到寂寞。「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書中寫到「獨居是一種孤獨,但孤獨和寂寞是不一樣的。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則是一種負面情緒」,很多人在獨處的狀態下不會感到寂寞,反而是多了份安心和舒適感,因為大部分的人在獨處的時候,象徵著一種精神自由,也只有在獨處的片刻不須迎合其他人,可以保有完全的自我。
有能力獨處 才有能力去愛
劉若英和歌手陳綺貞的對談中,陳綺貞說:「人的一生,不是在爭取自己的空間,就是在適應別人的空間。」自處和相處往往是互相且同時存在的,很多時候我們為了和眼中的其他人一樣,或是不想在他人眼中顯得怪異,而嘗試刻意置身於某個團體,但在適應他人和維護自我的掙扎中,會發現在人群中所感受到的寂寞,比一個人獨處時難過數千萬倍。
歌手盧廣仲說發現自己是孤獨的時候,反而是很好的狀態,孤獨可以讓你更強壯。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變得容易,只要透過通訊軟體發一個訊息便不再是自己一個人,因此能在孤獨的時候享受片刻內心的寧靜顯得彌足珍貴。
「當我發現我是孤獨的時候,反而是種很好的狀態,孤獨可以讓你更強壯。」
盧廣仲在對談中說道。(圖片來源/博客來)
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說過一個人能夠自在獨處是情感高度成熟的指標。有些人交往後「相處」成為一種負擔,很大的原因在於自己沒有能力獨處,沒辦法獨處因而總是依賴著對方,時時刻刻黏著對方,間接形成隱形的壓力讓對方喘不過氣,導致一段感情最終以分手作收。
相反地,如果一個人有能力獨處,在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適時為彼此保留一點私人空間,更高的境界是兩個人身處同一空間,能夠各做各的事,不打擾對方的狀態下卻同時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有能力獨處的人才能在單身或分手的時候依然勇敢做自己、過正常的生活,當然最重要的是不會因為他人的離開減少對自己的愛。
一個人旅行 完美的旅行方式
看電影、去KTV唱歌經常是一群朋友聚會最好的選擇,但劉若英認為這些明明可以一個人完成的事,為什麼要有人陪?即便現在已經結婚,她和老公經常一起出門,卻走往不同方向、看不同電影。對她而言,旅行更是屬於一個人的事。
本書作者第一次一個人旅行是16歲時去洛杉磯自由行,帶著一筆現金在身上的緊張、在餐廳可以點自己喜歡吃的菜及誤打誤撞進了同志酒吧等,這些對於第一次一個人旅行的她都是新鮮且刺激的冒險。很多人害怕獨自旅遊,擔心在途中發生不可預料的事,擔心自身安危,然而編劇林奕華說:「孤獨可以讓人靜下心來思考,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人旅行遭遇困難、求助無門的時候,必須訓練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和朋友一起旅行很不一樣的地方,以往遇到問題總會有其他人想辦法,但當一個人出門,凡事都必須靠自己的情況下,人會變得更堅強且獨立。
當一個人去到陌生的國度,在不熟悉的環境和語言中生活,手拿著旅遊書在街上找路、瞥見瑰麗的教堂建築、投硬幣給街頭藝人,一個人旅行時和自己分享途中酸甜苦辣,往往能透過與自己的對話重新認識自己,這些平常不去觸碰的問題,卻能在一個人的旅程中得到解答。本書將一個人旅行的自由和優點描寫的淋漓盡致,讓讀者在規劃下一趟旅行時,將獨自旅遊納入考慮選項。
一個人的旅途中看見不一樣的風景。(圖片來源/女生日常)
獨處和相處 我敢在你懷裡孤獨
劉若英在書中寫到書名取「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是「因為保有你,我感覺幸福;同時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獨處的時候不須在意他人的眼光,任性地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與人相處時,有時必須把自己放的渺小,讓在同一空間中的兩個人都能感到自在,當然最完美的平衡狀態是在相處中也同時能做自己。
有些人有獨處的天分,有些人則享受與人相處的社交過程,然而再怎麼擅長交際的人終究會有一個人的時候,再怎麼喜歡獨處的人也有必須磨去自己身上的稜角,適應人際關係的一天。在這個世界,獨處和相處同樣重要,若能在相處的應對進退中保有獨處的自我對話空間,則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 |
記者 黃佳俐
心思細膩的傻女孩,會記住別人對我的好。喜歡旅行,夢想在國外的大飯店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