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造者運動 重視實作價值
自造者運動 重視實作價值
記者 林芃蕙 報導 2016/10/09
九年一貫教育實施後,國中的工藝課併入生活科技領域,有些學校重視升學,將此類課程拿來當補救教學或考試時間;有些學校的課程流於形式,老師直接購買現成的材料包交差,學生漸漸忘了動手做(Do It Yourself, DIY)的樂趣。不僅台灣有這樣的隱憂,美國也因顧慮學生使用機器的安全性,許多國高中捨棄工藝課,人們越來越不重視實踐的價值。戴爾.多爾蒂(Dale Dougherty)為推廣動手創作的意義,2005年成立MAKE雜誌,並舉辦第一場自造者博覽會(Maker Faire),為熱愛科技新知和DIY的社群開啟新的格局,也逐漸成為眾人所知的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
從想到做的自造者精神
自造者(Maker)的定義非常廣泛,舉凡在家裡組裝木頭書櫃的母子、課堂上連接電路的學生、廚房裡發明新菜色的廚師,只要是動手創造,都可以稱為自造者。他們是業餘的發明家或改造王,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同時擁有高效的執行率,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工廠,任何素材都可以運用,而創新的過程充滿阻礙,自造者首先要學會保持屢敗屢戰的精神,在想法窒礙難行或遇到技術瓶頸時,嘗試換個角度,多繞個彎說不定就能解決困難,懂得變通和堅持到底是自造者引以為傲的精神;另外,樂於接受新知、喜愛分享技術也是自造者為人稱道的特徵,跨領域合作團隊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常與不同特質和專業的朋友相處,交流彼此的知識和資源。
電影Maker「自造世代」預告片。(影片來源/YouTube)
近年自造者導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概念,強調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兼顧原創性與使用者經驗,建構成品、人、環境三者間完美的循環,在定義問題、發想創意、設計產品原型時,就將整體生產規劃、市場行銷併入考量,自造者不僅是業餘的實業家,更為社會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能量,推動整體進步。
邁入工業時代4.0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取代手工,人們從農場走向都市;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加速大型機械的使用,工廠開始大量生產;第三次工業革命在20世紀後期,電子設備普及、機器人進入生產線,製造過程高速自動化;而21世紀開始注重永續經營,大數據、高智能科技的應用隨之而起,如今正是過渡期,未來10至15年全球企業將變得更緊密。其中,以3D列印技術、Arduino電路板及物聯網為發展重點。
3D列印技術(3D Printing)透過電腦繪圖程式算出圖形的三維模型,以高精密度的堆疊方式呈現出模型的細節,列印材質包含塑膠、陶瓷、金屬、石膏粉末、尼龍、合金、蠟等近百種材質,無須經過任何加工,就能簡易做出產品原型(prototype),既有實體物可以闡述創作理念,又能馬上針對prototype改良,滿足自造者的需求,現在應用逐漸擴展到汽車、飛機、建築等工業層面,甚至是藝術、醫療、家庭用品等社會文化領域。
Arduino電路板是開放原始碼的單晶片控制器,裡面存有大量寫好的程式,透過原始語言C/C++,就能連接電子零件與模組做出多種有趣的應用。兩年前國立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交大)電機工程學系的吳哲宇,與幾位同學突發奇想,將聖誕樹掛滿電燈泡,透過Arduino控制,搭配音樂做出聲光效果俱佳的表演,為交大增添不少浪漫氣氛,引起多家媒體關注。
近年興起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簡單來說就是讓物體與物體互動,在手機、汽車、家電上裝設感測器,收集環境中的各式資料,透過網路傳至雲端運算中心,依賴微處理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做出決策後再傳回至原來的載具,進行修正與調適,維持系統最佳化的狀態,無處不在的網路串起物品與人的生活,形成統一管理、智慧互動的新模式,自駕車、智慧建築、智慧工廠、智慧城市指日可待。
隨著科技革新,製造成本大幅降低,提供自造者可發揮的工具,創新想法得以實踐,其中因素包含以上提到的3D列印技術和Arduino開放原始碼的應用,搭配現在眾人趨之若鶩的IoT,將製作環節簡易化,達到少量生產、快速優化的目標。
不同規模的自造者博覽會逐年增長。(圖片來源/MAKER MEDIA)
線上到線下 思想交流的盛宴
2016年9月24、25日在國立清華大學(以下簡稱清大)舉辦「第二屆新竹自造者嘉年華」(Mini Maker Faire Hsinchu),聚集超過100位自造者、37場主題講座、12個來自全台各地的自造者空間(Maker Space),吸引許多學生、教授、民眾、工程師、科技玩家、工藝愛好者及政府和廠商代表,共同分享創意和作品。
今年包含「創新創業」及「翻轉教育」兩大主題,創新創業方面,除了清大創立的育成中心,扶植許多新創團隊與微型創業,自造者博覽會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媒合平台,自造者與廠商可以現場互相了解,有想法的人可以現場尋找夥伴,兆智科技有限公司IT主管邱俊福說:「我們串聯自造者、工程師、中小企業製造者,你的東西可以快速量產。」整條產業鏈上游到下游一體化,降低生產成本、加速產品生產週期,物聯雲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長沈亦中也說:「除了實體產品,我們更推廣Open Sources。」提供簡易的軟體開發環境,將常用的計算與分析法程式碼免費開放,讓大數據運算不再麻煩。
翻轉教育方面,現場提供許多科學遊戲,讓小朋友邊做邊玩,主辦單位之一的微創教育執行長蘇元瑜表示,「公司致力翻轉傳統教育單向知識灌輸的教學思維,讓孩子在實作中學習。」自造者博覽會創造機會讓小朋友和自造者交流,透過實體產品和直接動手做,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興趣。
會場內自造者展示自己的作品,與民眾講解自己的創作理念。(照片來源/林芃蕙攝)
全民動手做 培養台灣競爭力
現在正是高科技產業想要轉型的關鍵時刻,單單有技術是不夠的,市場需要會思考、會設計、會行銷、會銷售的人才,而自造者運動興起,帶來DIY的風潮,越來越多人帶著自己的創意駐進自造者空間,用少量的資金進行微創業。這幾年媒體大肆報導,這股力量已然成為台灣整體社會創新的推動力,但許多活動與空間仍由民間團隊自主經營,大企業與政府停留在傳統的代工思維,等待自造者做出能夠大賺的產品,然後搶著投資、幫忙行銷、尋找供應鏈。
整體社會環境不夠完善下,需靠政府及教育界大刀闊斧的改革,從國高中教育紮根,落實手作精神;推出相關的輔導政策,協助民間團隊經營自造者空間,自造者不只是政令宣導的口號,更要成為一種文化素養,融入每個人的生活甚至產業,這是一個由下而上的社會運動,不純粹是表面上看到的技術革新。
![]() |
記者 林芃蕙
吃飯,睡覺,看電影。 人生太長,責任太多,不找點有趣的事怎麼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