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聲音了解自己 理解他人
用聲音了解自己 理解他人
記者 王廷瑄 報導 2016/10/09
「聲音」是人與人交流之間,最直接的溝通工具。合適的聲音表達,除了能抓住聽眾的注意力,也是為自己建立良好印象的關鍵。現年30歲的聲語表達訓練師羅鈞鴻,透過演講、公開班、教育訓練等方式授課,讓學員能透過聲音去了解自己,突破自己,並朝著理想的方向前進。
聲語表達訓練師羅鈞鴻。(照片來源/凃易暄攝)
聲語表達訓練課程,最主要是做「聲音表情」的訓練,藉由在不同的場合下轉換聲音表情,讓溝通更為順暢。最初的課程中,學員們會透過各種情緒的演繹,找到屬於他們內在的潛台詞,類似演員訓練班。而潛台詞指的是人們的內在想法,找到潛台詞能助於「心口合一」,否則心口不一致的違和感,會阻礙溝通與交流。
聲語訓練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找回聲音應有的純粹。人類的表達能力與生俱來,但隨著時間的增長會逐漸喪失。社會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讓每個人對自己的職業、性別或身分有所顧忌,進而產生很多「應該」,被社會框架所侷限。聲語訓練能幫助聲音的解放,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誤打誤撞成為講師 年輕是最大阻力
羅鈞鴻23歲時,就踏入了講師這行。提到入行的理由,他坦言:「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當老師,我想要做的第一份工作是配音員。」其實在大學時期,他讀的是設計專業,但因為自認沒有設計天分,希望朝新的方向發展。當時有人說他的聲音不錯,於是報名了大學裡音樂系開設的配音班課程,也因此在那裡遇到師父周震宇。在羅鈞鴻練了一年半的配音後,周震宇突然表示自己不做配音了,希望往教育訓練發展,便邀他一起合作。於是才剛退伍的羅鈞鴻,就誤打誤撞的成為了一名年輕講師。
和其他剛畢業的大學生相比,羅鈞鴻沒有經歷過求職的艱難,但因為太年輕就走入講師一行,調適的過程很痛苦。「一般的職員就是把上級交代的工作做好、看績效,不需要承受外界眼光的壓力;但我的工作是要站上講台,面對一群年紀比你還大的人,而每一個人都在檢視你。」羅鈞鴻苦笑。
除了受到學生的檢視,羅鈞鴻更提到,剛入行時受過不少挫折:有一次代替師父周震宇去校園演講,因為年齡而被挖苦;或者是因為感冒,嗓子狀況欠佳,演講時無法信服於人;甚至在一次講課結束後,因為自己垂頭喪氣的模樣,竟反被學員安慰。剛成為講師的羅鈞鴻尚未建立起講師自信,也還不能將所學融會貫通,經歷不少挫敗。而「太過年輕」一直是剛成為講師的羅鈞鴻所背負的重擔。
在觀察與反省中鍛鍊自我 十年磨一劍
隨著時間成長,漸漸地羅鈞鴻意識到自己的專業為何,調整好心態,透過一次次的講課建立起自信。今年是羅鈞鴻入行的第七年,在講師的領域中,30歲依然年輕,但七年資歷和實力的累積,如今已不會有人因為他年輕而投以輕視的眼光。
「有很多人說我是十年磨一劍,那把劍就叫聲音。」羅鈞鴻說。
而在成為講師之前的羅鈞鴻,人緣並不是太好。他也笑稱,認為自己聲音好聽是「自我感覺良好」,聽不出來別人話中有話。學聲音以後,他才了解,對聲音的「敏感度」遠比好不好聽重要。在配音的訓練過程中,羅鈞鴻做最多的功課,就是在捷運上聽形形色色的人說話。邊聽邊思考,這些人是什麼個性、帶著什麼樣的情緒、有什麼樣的意圖。所以當他看過了上千上百個人,聽過了上千上百種聲音,便慢慢養成了對聲音的敏感度。現在的他只要聽人說話的風格、句尾的收口,還有一些聲音的小細節,便能知道對方大致的性格,這也是所謂的聽聲辨人。
聲音能延伸的範疇很廣,關於聲音技巧的運用,羅鈞鴻說,這些都只是工具,如果這個工具會阻礙跟人的交流,那不如不要用。只是當心有餘力時,便可以用這些工具來「觀察」和「反省」,只要重複反省的步驟,和相處有關的聲音知識便能在腦中構築出一個資料庫,以後只要稍微觀察,身體自然能做出合適的應對。
成就別人 不做配音員做老師
提到在職涯中最有成就感的事,羅鈞鴻笑著說:「成就感是來自於成就別人。」
報名聲語課程的人類型多元,有的是業務、有的是老師、有的是家庭主婦,更有些是聽障人士,他們戴著極敏銳的助聽器,希望能透過課程,探索他們所不瞭解的世界。
因為誤打誤撞的關係,羅鈞鴻一開始成為講師時,並沒有特別的理想。但有一次,一位學員透過臉書傳訊息道謝:因為羅鈞鴻的關係,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改善了。那時候才發現,原來拿麥克風的人的責任是如此重大。羅鈞鴻的聲音訓練倡導人文教育:有話好說、把話說好。空閒的時候,他會去報名一些人文課程,除了精進自己,更是為了補足人文教育的不足。
於是從25、26歲開始,羅鈞鴻找到了一種使命感,也是作為一個教育者,要教給的學生最簡單的三件事情: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突破自己,然後找到理想的方向前進。
提到一開始想從事的配音夢,羅鈞鴻說,現在他偶爾也會接一些配音的案子,但都是當興趣在做。配音員的薪資其實比老師優渥許多,但老師的發展性和接觸的事物比較廣,挑戰性也比較多,所以才能成長。
儘管現年才30歲,但對於生命的最後一刻,羅鈞鴻有著這樣一幅美好的想像:曾經有一位尊敬的老師,直到80多歲都還在講課,最後在一場巡迴演講的路途中安詳逝世。描繪著心中的那幅圖畫,羅鈞鴻說:「身為一個教育者,就不會有要退休的念頭,會給自己一些限制性,例如不接某些類型的課程。但我希望在結束生命前,都是一個教育者。」
播種耕耘 讓教育的種子成長茁壯
「你認為你帶來了好消息,但這並不是會讓每個人都興奮或感動的。」羅鈞鴻笑道。臺灣的聲語訓練環境一體兩面,好的地方在於從事這行的人數不多,不用擔心飯碗的問題;但壞也壞在,在這個愈趨細膩的世界,人們普遍沒有意識到聲音表情的重要性。
儘管如此,羅鈞鴻仍然認為,只要種子能在一個人的身上發芽,便能影響到他身邊的其他人。而一個講師要做的事情就是播種,因此他們內心的那顆種子就要更加強大、那棵樹要長得更高、更寬廣。希望能藉由自身的力量教育人們,使這個世界更好,是教育者終其一生都在耕耘的課題。
記者 王廷瑄
最近在思考我是有著肥宅心的少女還是有著少女心的肥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