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期

懶人包不包

現在許多人藉由懶人包了解時事,本篇分析懶人包帶給大眾的方便及背後隱藏的問題。

懶人包不包

記者 黃佳俐 文  2016/10/16

現代人關心社會時事的方法百百種,透過「懶人包」快速了解議題成為一種趨勢。熱門新聞播出後,很多人會利用休息時間,上網找懶人包更新資訊,然而懶人包像把雙面刃,方便人以簡單視角消化繁瑣議題,但如果品質沒有做好把關,後果不堪設想。
 

十秒了解懶人包 

根據維基百科,「懶人包」這個名詞源自臺灣,創造於2006年,2007年開始流行於臺灣的批踢踢實業坊(PTT)。懶人包就像買東西時附上的產品使用說明書,引導買家正確使用商品,當民眾想要了解時事或熱門議題,也會有專業人士、熱心民眾製作懶人包,讓人在短時間內迅速了解事件始末。


2009年5月PTT一篇關於ECFA正反意見整理的懶人包,早期的懶人包主題
大多是政治或社會議題,並採條列式整理。(圖片來源/PTT截圖

現代人生活忙碌,在新聞、報紙上看到熱門話題,不一定有時間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但人們依然想獲得最新資訊。懶人包的概念出現後,每每遇到熱門話題,皆會有熱心網民和專家將複雜的事件經過整理、排序,製作成簡要的懶人包,提供給民眾。

 

懶人包 製作者不懶

懶人包呈現方式多元,文字、圖表、影音等皆是其表現手法。最初多用於爭議議題的解說,現在應用的層面則相當廣泛,舉凡教育、宣傳活動、商業行銷、科技、電影、料理食譜等皆有人製作成簡單易懂的懶人包,跳脫以往大眾對懶人包的刻板印象。

懶人包傳達給大眾簡要的資訊,但製作過程卻一點也不簡單。首先必須確認這份懶人包想要傳達的資訊,接著設定觀看族群,也就是希望誰看到這份資料,最後預期看完懶人包的人有什麼行動或想法的改變。


製作懶人包時,必須先思考製作目的、目標群眾及想帶來什麼改變。(圖片來源/科技報橘

「資訊視覺化」、「笑點」、「美編」是製作懶人包最困難的部分。將龐大的資料轉換成短短幾頁的投影片或影片需要耗費很多時間,製作者必須先閱讀過所有相關資料,選擇想要呈現的重點,再將這些重點以簡單文字、圖表製作出來,提高易讀性,讓人們能輕鬆接收資訊。近年政府機關積極使用懶人包推廣政策,動畫呈現跳脫紙本制式的宣傳,將複雜的工程和都市計畫資訊視覺化,讓民眾更願意關心現在的政策。


2016年臺中市政府推出「柳川動畫懶人包」,說明柳川整治工程。(影片來源/YouTube

用影音方式呈現時,適時增加一些搞笑元素對整份資料會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也會讓觀眾更想繼續看下去,但是製作者想「梗」並不容易,既要能拉回觀眾注意力,又必須兼顧品質,玩笑不能開過頭讓整份資料流於低俗。另外,美編是懶人包能否賞心悅目的關鍵,舒服的排版、字體、背景顏色看似簡單,卻是懶人包的靈魂。資料量相同的情況下,死板、制式的排版已經提不起人們閱讀的動力,活潑兼具幽默的呈現才能得到觀眾喜愛。

 

轟動一時的懶人包

懶人包使議題獲得加倍關注,例如2013年「反核遊行」、2014年「太陽花學運反服貿黑箱作業」都是當年爭得沸沸揚揚的話題,短短幾天內網路上流傳多種懶人包且點閱率也相當高,可以看出懶人包已經成為大眾了解時事的管道之一。


2014年3月臺灣發生太陽花學運時,網路上流傳許多相關懶人包,
透過影片供大眾快速了解反服貿黑箱作業的爭議點。
(影片來源/YouTube

「台灣吧」和「谷阿莫」是近年流行的網路創作團隊,「台灣吧」透過精緻動畫和有趣解說,講解臺灣的歷史故事,寓教於樂的方式獲得不少人支持;「谷阿莫」則是以直白、犀利的敘述口吻,讓觀眾快速了解一部電影或電視劇,然而他的評論方式也常常惹怒影評人或劇迷。「台灣吧」和「谷阿莫」在影音網站上的影片點閱率皆是幾十萬起跳,這些另類的懶人包若能創造自我風格,觀眾自然願意買單。


谷阿莫剪接電影「微微一笑很傾城」片段,並加上自己的觀點評論。(影片來源/YouTube

 

反思懶人包 是否桎梏思想

然而懶人包的品質和資料來源誰能擔保?如果人們片面接收懶人包的資訊,而不加以思考及考證,是否會形成另一股歪風。

懶人包帶給人們便利,提供獲得知識及掌握最新消息的管道,但是製作者通常很難避免在其中加入主觀的想法,有心人士甚至故意散播謠言,該怎麼辦?懶人包最初立意是好的,可是如果閱聽眾觀看懶人包後,不加思考內容的合理性或查證來源,單方面相信製作者創造的事實,那這些二手、三手消息反而會讓想多關注社會議題的閱聽眾無法走出製作者的意識框架。

遠見雜誌2014年3月「三分鐘懶人包 這樣你也信?」一文,提到反服貿爭議時,網路上瘋傳各式各樣的懶人包,然而服貿協定是個連政府都無法向人民解釋清楚的事情,懶人包卻能讓人在短短幾分鐘內了解事件原委,如此濃縮的詮釋令人害怕。

諷刺單方面相信懶人包,沒有主動去了解事情全貌的閱聽眾。(圖片來源/遠見雜誌

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盛治仁「懶人包裡的公平正義」一文,談到「謝淑薇退奧」的新聞說:「公平正義是一個很容易被操控的價值。一個複雜的事件,用預設立場的懶人包或是乾脆簡化成一句口號,更容易打動人心。」有些人透過朋友在臉書動態的貼文、有些則是看網友製作的懶人包來了解這件事,不論透過何種管道,不可否認的是人們被這些言論激起正義感,因此社群網站上一面倒撻伐謝淑薇。

很多時候人們的思想會被網上的評論影響,將是非對錯的判斷力付諸他人,然而公平正義並不是懶人包說得算,更不該因為觀看懶人包就輕易聽信他人言論,如果沒有主動去挖掘整件事便隨波逐流,反而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這樣支持或反對的意義到底還存不存在?

 

看懶人包 不能懶

出生在科技發達的時代,很幸運同時也很不幸,幸運的是只要敲敲鍵盤,就能搜尋到想要的答案;不幸的是人們將網路上整理好的資訊及別人的想法視為理所當然,並一股腦吸收,限制自己的思考空間。

「關鍵評論網」2014年的文章「人生沒有懶人包,不要把腦袋交給別人幫你重點整理」中說到「人生其實沒有懶人包,到了沒有人可以讓你發懶的時候,該怎麼辦?」想要關心時事或研究有興趣的事物時,第一步可以觀看懶人包,但千萬別就此停止,主動蒐集相關資料,經過思考後賦予事情自己的觀點,如此才能在充滿懶人包的時代依然保有自我的想法。

記者 黃佳俐
心思細膩的傻女孩,會記住別人對我的好。喜歡旅行,夢想在國外的大飯店工作。
記者 黃佳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