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期

對愛情致歉和致謝 慢情書

平淡卻深情,易碎卻溫柔,書寫愛情、別離,和青春。

對愛情致歉和致謝 慢情書

記者 劉以寧 文  2016/10/16

「我不在意時間教過我什麼,意義仍在,即使我已離席。而妳,妳是我長長的假期。」

簡單的文句,字裡行間藏著細膩的溫柔和關懷。翻開「慢情書」的每一頁,都是最真摯純粹的告白,流露出對女主角S的深深思念。「慢情書」的書名背後,也有特別的意義。這些信被書寫時確實都是有所寄託,卻也為時已晚,是來不及也不再適合寄出的感情。作者藉著集結成冊的書信,向青春的學生時代告別,也向當初為愛情受傷的自己致歉和致謝。

再版的慢情書,視覺設計以粉色調為主。(照片來源/林達陽臉書
 

筆觸溫柔 甫再版即銷售一空

「慢情書」是作家林達陽於2010年出版的首部散文集,初出茅廬的他也因為這本散文著作而漸漸為人所知,後於2016年9月再交由另一出版社重新出版,開賣不到一個月,出版社就決定二刷。在這個數位化內容當道,購買實體書意願漸趨低落的時代,可說是令人驚豔的成績。此後他的散文寫作也朝溫暖、貼近人心的風格的命題發展,有「恆溫行李」、「再說一個秘密」、「青春瑣事之樹」等散文集。

多數讀者很難想像「慢情書」是出自於一個大男孩的筆下:溫暖貼近的遣詞用句、細膩到位的情緒鋪陳,一再觸動讀者們也曾經歷過的青春愛戀心情,回到最初一筆一畫寫情書,煩惱每張紙條上的用字遣詞,悄悄掛念著一個女孩的少年時代。

愛情始終是人人心中難解的習題,也因此市面上以愛情為主旨的書籍並不少見。原先以詩為主要創作的林達陽,帶著講究修辭和用字遣詞的詩人天性,以最私密貼近的年少情事為題,讓常見的情書內容轉變成時光機,引導曾有相同生活經驗的讀者跟著書再次走過愛情中的酸甜。治癒讀者情感中的傷痛和自我懷疑,回到青春時期認真相信純粹愛情的那個自己。這些溫暖的書寫意圖,也讓「慢情書」成為獨樹一格的散文集。
 

視覺設計用心 註解畫龍點睛

新版「慢情書」的視覺設計用心。無論是每頁篇幅的分配,文字的多寡,適當的書頁留白,都讓讀者在閱讀情書的內容後更有想像空間。而這次再版特別在每一封情書的尾端加上註解,有時是一首歌、一首詩或一句話。

林達陽認為,註解的意義不是為了記錄,標題後新增的問句也不是真的疑問,倒像是一種輕聲提醒。提醒那些依然為情所困,彷彿要失去愛與被愛能力的讀者們:繼續認真的對待青春裡每一場大雨和天晴。「繼續當個誠實、困惑、心有所愛的人」。


文末註記讓慢情書的情意更加延伸,餘韻無窮。(照片來源/江欣提供)
 

寫景如詩如畫 情意深重扣人心弦

「S,水草在波光裡搖晃,彷彿生活的紋路,看不清楚。」

每一封情書,都是由S開頭,彷彿作者在輕聲呼喚心繫的女孩,無論他身在何處,仍時時掛念女孩S,即使不在身邊,卻在他所見的風景裡處處可見她的身影。輯一「旅行的意義」內容大多以描寫天氣或是身旁微小的景物開始,如電影一般,以特寫手法鋪陳情感。由景入情的文字,將美好的片段堆疊成溫暖的景象,抑或是讓一連串的黯淡景色代表當下的憂鬱心境,不僅讓讀者容易將自身帶入情境,也讓感情的寄託更到位。

作家凌性傑曾評論:「林達陽的情書體散文一直是那麼細緻而溫暖,成為一股慰藉的力量,作者善於描摹天氣與物象,並在其中寄託了最真摯的感情。」書中的文句大量運用譬喻和轉化,具體化難以言喻的情感和思緒,擴展文字的意境,也以精煉的用字為時而甜蜜,時而苦澀的書信內容加上如偈語般發人深省的句子。

 

溫柔而易碎 戀人的甜蜜和苦澀

「我們曾經擁抱,給彼此患得患失的光與黑暗,妳曾經披著我的外套與我走在風雨裡。如今樹木都已長高,還會繼續,給我溫暖與傷痛。我們都會離開這裡。」

在描繪景物之外,「慢情書」最觸動讀者的地方是描寫歸於平淡的戀人生活。偶爾甜蜜幸福,更多時候是自我懷疑。在他的筆下,和女孩S的感情是如此深厚,但穿插在文中溫柔卻憂傷的慨歎語句,卻常勾起讀者心中觸景傷情的酸澀。面臨分離的情感,是書中刻劃最多的部分。林達陽用溫柔深情的文字,描述熱戀期的迫切思念,再用苦澀的口吻,道出分開後的煎熬和想念的痛苦。

輯二的「秋天的兵」是從軍中寄給女孩的信,篇幅較長,敘述方式也較為直白,結構並不如輯一精緻。如同新版後記中提到的「曾經是那樣自由,那樣情願不要自由,卻又在無法抵擋的體制和思慕裡,視自由與不自由為無物。」對女孩的思慕讓他無法自拔的交出自己,卻遍體麟傷。而情感上的傷痛讓他即使身在不自由的軍中,也顯得無所謂。真正禁錮他的並不是兩年的軍旅生活,而是不知道何時才能有盡頭的思念。透過服役時僅有的書信管道,揣想女孩的近況,讓輯二的內容更顯悲傷和落寞。


輯二敘述分別後的軍旅生活,風格更顯沉重憂鬱。(照片來源/江欣提供)
 

幽微而迂迴 文字背後意涵難解

「慢情書」每一篇的文章篇幅極短,約莫一百多字,講述的情感極為幽微抽象,若是沒有相似的生活經驗的讀者,很難從文字中找到共鳴。而詩人善於使用譬喻而迂迴的寫作方式,文字顯得精簡,但卻難懂。而濃厚的情感抒發,讓書中的文字對部分讀者來說過於甜膩。重複性過高的情緒堆疊,就彷彿一道牆將作者圍困起來,隔絕讀者。書中幾篇書信僅能讀懂字面意思,卻看不穿背後的涵意,感受不到作者想要傳遞的意念。

「慢情書」的發想來自年少愛情的別離,命題和文章內容侷限於作者自身的情感波動,雖在描寫戀人生活細節時溫暖甜蜜,但後半段文章風格漸趨憂鬱。之後的作品如「恆溫行李」、「再說一個秘密」相較起來取材較廣泛,文字風格更趨甜美溫暖,創作媒材也加入照片,讀起來較平易近人。

 

故事無法重來 保存彼此的美好

管自疑與傷痛在字裡行間流動,緩慢抒情的嘆息,以及彷彿在耳邊輕聲提醒的文末註記,讓書中文字顯得溫柔多情。戀人最終面臨分離的時候是什麼模樣?「慢情書」透過平淡但深情的語句,傳達分離並不代表不愛了,甚至可能是依然深愛著對方。正因為從當初最痛苦的地方分道揚鑣,遠望著彼此走上不一樣的路,感受到的愛才比深陷其中的時候還要多。

「慢情書」的主旨是想引導在感情中受過傷的讀者向逝去的愛情致意:感謝愛情讓自己那麼勇敢地為另一個人付出所有,即使只換來短暫的幸福和沉重的傷痛;也對愛情中造成的傷害感到抱歉,讓雙方的心都傷痕累累。若是所有發生過的事情,都已經沒有辦法重來,那麼保存彼此留下來的美好,「就已經是最美好、最美好的事。」

「我何其幸運,曾這麼接近那些終不屬於我的幸福。」

記者 劉以寧
來自臺灣最南端的恆春小鎮,仍然在隨溫度變換的三態中尋找自己的模樣。 就寫吧,在所有能夠擠出的文字被時間的浪沖散之前。
記者 劉以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