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期

年輕人們 金錢戰爭的難民

「年輕人們」描寫一介平凡大學生,從安逸生活瞬間墜入社會最底層的過程。藉由主角的遭遇,重新詮釋「貧窮」、「遊民」、「失業」的意義。究竟是年輕人不夠努力,還是社會出了問題?

年輕人們 金錢戰爭的難民

記者 何書馨 文  2016/10/16

「在這個毫無安全網的現代社會中,只要走錯一步,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遊民」。

《年輕人們》談的不只是低薪、工作不穩定的現況,更是批判當前體制的犀利著作。擅長創作社會邊緣人小說的日本作家福澤徹三,藉由描寫平凡大學生從安逸生活瞬間墜入社會最底層的過程,重新詮釋「貧窮」、「遊民」、「失業」等詞彙之於當代社會的意義。一旦踏錯一步,就可能掉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究竟是年輕人不夠努力,還是社會出了問題?


「年輕人們」一書的封面。(圖片來源/博客來
 

一夕之間 失去安逸生活

主角時枝修是一位普通的大學生,對於人生沒有理想和目標,只知道玩樂與翹課。仰賴父母每個月給的生活費,修在東京享受著自在逍遙的大學生活。某天下午,學校突然告知他即將因為欠繳學費而遭受退學處分。父母不明原因失聯、帳戶幾乎沒有存款的情形下,修的經濟陷入膠著,甚至被房仲趕出租屋處,逼不得已只好睡在網咖,正式淪落為居無定所的打工族。修的人生瞬間從天堂掉到地獄,自此被拉進絕望的貧窮世界。

過去修學到都是「人生並非金錢」的觀念,然而現實生活中,需要以金錢交換的情形卻屢見不鮮。沒有地方住的修只能選擇網咖夜間方案,對於薪資不多的他仍是很大的開銷;冬天將至卻沒有半件禦寒衣物,修只好在量販店買便宜的外套,將就保暖過冬。連發面紙的打工薪資也被老闆以「所得稅」的名義誆走,口袋裡所剩無幾的鈔票,即使是吃上平凡的拉麵配啤酒,都覺得奢侈且罪惡。

富者恆富,窮者愈窮。2006年,日本知名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會的概念,指出中產階級的消失,將有大量人口必須面對貧窮帶來的劇烈變化。在小說中也提到,當M型社會愈趨極端,窮人的數量只會愈來愈多,倚靠打零工維生的人口就會迅速增加,工地派遣、地下錢莊、網咖等專以剝削窮人來賺錢的「貧窮產業」也就會更賺錢。


被迫長大 現實考驗人性

作者用寫實手法描述主角每一份工作遇到的困難與內心掙扎,並常以自我對話凸顯修的軟弱與自大,讀者可以從修的心態裡找出屢屢失敗的原因。正因為修必須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因此從小說中自我對話的部分更能看出修在歷經一切苦難後愈趨成熟的靈魂。

為了活下去,修做過各種形形色色的工作。派報員、電話行銷、發面紙、臨床實驗,甚至是牛郎與工地臨時工。修從中見識到人心險惡與身不由己,並從這些剝削貧窮的工作中認識到社會利慾薰心的黑暗面。而慣老闆的壓榨行為,作者在小說裡特別放大檢視,企圖與當今惡劣的就業環境相呼應。企業常以「實習階段」為名義,減少非正式員工的薪水;公司提供的宿舍、伙食等,全都從薪資裡扣款的「預扣制度」;甚至誆騙員工進公司前,必須辦理特定銀行之信用卡等不合理的要求,全都利用窮人狗急跳牆的處境,迫使其隱忍企業之不當獲利。

即使修努力工作,始終無法脫離貧窮的束縛;意外降臨時,生死關頭也只能選擇拋棄摯友。社會學書籍「見樹又見林」當中提到:「個人式的解決之道,無法處理社會問題。」失業率和貧窮問題就像玩「搶位子」遊戲,每個人在貧富貴賤之間輪流進出,深怕自己沒有椅子。當善良無法滿足溫飽的慾望,年輕人早已沒有選擇,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已經不再有人會去思考,為什麼這個社會無法提供足夠的椅子讓每一個人都能坐。


金錢戰爭的犧牲者

世界財富分布極為不均,全球一半以上的財富,集中在金字塔頂端1%的富豪。2011年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人民抗議企業的貪婪與社會的不公,以及金融危機以來高居不下的失業率。這場以大學生為主力參與者的示威遊行,向政府及資本家高喊:「我們就是那99%的人!」(We are 99%)。


佔領華爾街:1%與99%的對話。(影片來源/YouTube

「年輕人們」之所以能引起青年的共鳴,除了寫實的底層生活令人害怕以外,更重要的是作者明白指出當今社會與國家政策的問題。小說裡安排一位高學歷,而且曾進入頂尖企業工作的臨時工小早川,告訴讀者社會的安全網已然崩壞,並透過他的存在說明青壯年正快速成為金錢戰爭下的難民。「我還是想要錢,但我更想有個歸宿。」修在小說的最後成了居無定所的遊民,即使他已經找到生活的目標,但想要有住處和穩定工作的願望,短期間內仍是不可能實現。

「我們已經被當成懶鬼、壞蛋了,要是再被當成罪犯,世人對我們的眼光就更苛刻了。」會成為遊民的人,並不都是因為好吃懶做使然,而是生活中有太多外力阻擋他們脫離貧窮的惡性循環。企業的壓榨、社會大眾的歧視與霸凌,更是造成遊民永無翻身機會的重要原因。民眾冷漠對待底層窮人,甚至對遊民做出攻擊的動作,然而卻支持逃漏稅的政商名人,扭曲的現實世界令人不寒而慄。這場爭奪金錢的社會戰爭,沒有結束的一天。


街頭的遊民。(圖片來源/Morguefile


此刻日本 未來台灣

如果幫主角換個名字,這樣的境遇可能替換成任何人的未來。從大學生淪為遊民只需一剎,但想從遊民想爬升回原本階級,卻是困難重重。修墜落到社會底層的速度快得令人難以置信,卻是作者想透過這本書帶給讀者的核心價值,使我們在懷疑故事真實性的同時,也正視自己有一天會變成修的可能性。

當父母的支援消失了,一個沒有頂尖學歷,也不具備專業技能的年輕人,該如何在弱肉強食的社會裡自立?從小說反觀當今的台灣社會,不論是否頂著高學歷的光環,都有可能面臨畢業即失業、低薪的窘境。物價齊漲,唯獨薪資沒漲的年代,金錢戰爭爾虞我詐,每個人都該尋找不易被取代的專長,這一刻,時枝修是日本年輕人的縮影,但下一瞬,你可能就是台灣疲軟不振的經濟裡,被淘汰的難民。

記者 何書馨
天秤座B型,清澈的眼裡黑白分明,卻選擇用溫柔理解這世界。擅長於平凡中尋找偉大之處。願歲月靜好,窗台上的薄荷愜意生長。
記者 何書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