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期

交換學生 換一個省思

以自身交換學生的經驗結合近期想法,提出幾個觀點希望與國內外的台灣學生共同省思,彼此啟發。

交換學生 換一個省思

記者 陳奕璇 文  2016/10/16

台灣學生出國交換的趨勢及機會越來越多,年齡層大多在高一到研究所之間。大學以前的交換計劃多為自費,跟著接待家庭一起生活;大學及研究所的交換則大多透過學校管道至姊妹校交流,住在學校宿舍或在外租屋。研究所更設有雙聯學制,讓交換學生有機會一舉取得國外學歷證明。

2011年,17歲,我來到美國的印第安那州,在北曼徹斯特(North Manchester)生活了一年,跟接待家庭、家爸媽(host parents)的朋友、學校同學、校隊朋友,以及其他國家的交換學生建立起緊密的關係。在這一年裡,我從他們身上體會到不少差異,也累積了一些想法,希望在回台繼續求學的同時藉以分享。由於美國地大物博,各州各區皆有不同生態,以下舉例及故事皆以個人經驗為依據。


在印第安那州接待我的家爸媽。(圖片來源/陳奕璇攝)
 

教學系統 誰優誰劣

美國高中選課方式類似台灣的大學,學生除必修科目外可以自由排課。以數學為例,美國高中分為代數一、幾何、代數二、微積分預備課程、微積分。不同於台灣高中規定每個年級需學習的內容,在美國就算年齡超過,但數學程度跟不上還是可以選擇較簡單的等級修課,程度超前也可選擇跨級,當時我讀的美國高中學生大約400人,那年共有6人選修微積分的課程。

2016年暑假飛往紐約的班機上,坐在我隔壁的是一位美國數學老師Wendy,六小時的聊天過程中談到了美國與亞洲國家教育系統的差別。在交換期間我選了一門攝影課,依老師規定的主題,必須使用底片相機拍攝並自己沖洗底片,再掃描進電腦裡後製。修課期間我完成不少作品,也學到新技術,讓我有非常大的成就感。期許自己每個創作都能求新求變,再加上沒有產出量的壓力,我們有充足的時間把創意展現在作品裡。


攝影課用底片相機及修圖軟體所完成的作品。(圖片來源/陳奕璇提供)

再以台灣「交報告」的作業型態來看,分組方式本意在於小組合作,有時卻演變成部份人需熬夜趕工、其他人輕鬆的情形;有些主題對現階段來說太艱深,在先備知識不足的狀況下做報告,則淪為將資料拼拼湊湊,真正內化的知識不多。然而,台灣填鴨式教法也有其優點,跟其他國家同年齡學生相比,台灣學生所學的多出許多,但如何運用大量知識到不同領域、不只是死讀書是我們該努力的方向。
 

美的定義 各國不盡相同

美國小孩從國中就開始化妝上學。有一次我朋友沒化妝到校,大家都問她是不是生病了?美國人跟台灣人的審美觀相差甚遠,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美國人喜歡「黑皮膚」,對他們來說那是健康的象徵。台灣女生擦防曬、打美白針,美國女生則是一出太陽就曬、曬不夠再花錢去躺助曬床(tanning bed)、噴曬黑噴霧。

出國前我的體重約50公斤,覺得自己比大多數女生還重,在台灣不敢穿牛仔褲,到了美國才發現不管高矮胖瘦,大部分人對自己很有自信,喜歡什麼風格就穿什麼,我有一群朋友甚至常穿角色扮演(cosplay)的服裝去上學。「美」沒有絕對的定義,誰說身在台灣就不能當個美國風格的女孩?做自己最重要,他人的眼光可以參考,但不要讓別人的想法禁錮了自己。
 

愛家鄉 以台灣為榮

到了國外生活,受到大量文化衝擊的洗禮,忠於自身傳統也很重要。有個朋友現在正在國外,前兩個禮拜他在臉書寫道他超愛美國,不喜歡台灣,他的美國朋友也常把台灣和泰國搞混,如果可以他想趕快離開台灣。我看了這則動態甚是難過,除了學習,交換學生另一項任務就是讓外國人更認識台灣,無論如何,這是我們誕生及成長的環境。

在交換學生期間,我帶了小國旗和具有台灣特色的禮物送接待家庭和老師、在烹飪課煮珍珠奶茶給同學喝、過年發紅包、教美國人寫中文和使用筷子、去小學演講介紹台灣節慶。在國外生活改變了我一些觀點,卻也讓我更愛家鄉,我當然也愛美國文化,所以我把美國人「及時把愛說出口」、「勇於發表意見」的文化帶了回來,也更珍惜台灣獨有的一切。


美國朋友學會用筷子吃炒麵。(圖片來源/陳奕璇攝)
 

美國人的世界觀 台灣人的國際觀

很多人說出國是為了開拓視野,我認為這句話太過籠統。旅行團出國的行程通常很緊湊、去的城市多為著名觀光景點,這些被建設起來的地方跟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可能相差甚遠。我覺得去過越多國家,對世界的認識反而越少,因為世界太大,各個角落永遠有新鮮事值得探索。

我的美國朋友很多沒有出過國,對美國人來說,去其他州玩就是一件盛大的事。有些人對於世界地理略知一二,但大多數人不在意,因為美國屬於世界強國,跟台灣的處境大不相同,有很多美國人一輩子沒有踏出自己的州,對於國際新聞也不曾聞問。自己當了交換學生,至少我做到讓他們知道台灣的存在和位置,最感動的是每當台灣遭遇颱風、地震等天災,美國朋友和家爸媽都會捎來訊息問候。

生在台灣我覺得很幸運,因為我們是有管道、有意願關注國際事件的族群。其實培養國際觀不一定要出國,台灣就有很多外國人可以交流,重要的是保有求知慾和尊重他國文化的觀念。


我和各國交換學生為慶祝萬聖節打扮成不同人物。(圖片來源/陳奕璇提供)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爭取機會,珍惜現在」是我當交換學生後重要的體悟。跟不同層級的人共事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優勢,每分每秒都是人生重要的時刻。其實成為交換學生說多辛苦也沒這麼誇張,有很多狀況心境是說不來的,只能留在心裡化為未來增強自己的資本。
 

創作理念

以自身交換學生的經驗與近期事件結合,不著重於國外生活的好處或爽度,提出幾個觀點希望與國內外的台灣學生共同省思,以此文增進想法交流及討論。

記者 陳奕璇
愛玩愛吃愛運動 人稱大海的女兒 恣意瘋狂 和善待人 及時行樂
記者 陳奕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