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期

巴西的靈魂 足球之神

「貝利:傳奇的誕生」描述貝利從一個貧民窟裡的平凡男孩成長為一代球王的心路歷程,並藉此探討自我認同、民族與國家的精神等課題。

巴西的靈魂 足球之神

記者 范晨星 文  2016/10/16

擅長拍紀錄片,曾獲艾美獎(Emmy Award)及皮博迪獎(Peabody Award)的傑夫.辛巴里斯特(Jeff Zimbalist)與其兄弟麥克.辛巴里斯特(Michael Zimbalist)擔任編導,由現年75歲,暱稱貝利(Pelé)的球王埃德遜.阿蘭德斯.多.納西門托(Edison Arantes do Nascimento)親自出任監製,連同好萊塢金像獎監製萊恩.葛瑟(Brian Grazer),將足壇名宿貝利創造傳奇的故事,鮮活地再現於觀眾眼前。


電影「貝利:傳奇的誕生」預告片。(影片來源/YouTube

「貝利:傳奇的誕生」雖然在敘事上以一個生長於貧民窟、熱愛足球的平凡男孩如何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足球選手為主線,但要表達的,卻絕不僅是「相信自己,努力奮鬥,完成夢想」這樣的勵志思想而已。
 

不只是勵志

作為一部描述主角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人物傳記,本片在精神上的激勵功能是無庸置疑的,除了勵志片常見的矛盾、逆境與挑戰等元素,導演傑夫試著突破套路,從貝利的故事切入,敘述一個更複雜的主題──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不是盲目相信「我是最棒的」,那不過是自我催眠,而是深刻地理解自己從哪裡來,認識是什麼造就了現在的「我」,並接受這個事實、愛這樣的自己。這個過程發生其實是相當複雜而超越個人的,本片細膩地從家庭以至一個國家的角度,描繪貝利之所以是貝利,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和成分。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自我認同載體的「琴加踢法」(Ginga Style),與卡波耶拉(Capoeira,一種舞蹈藝術兼武術)有相同血脈,卡波耶拉是十六世紀巴西非裔黑奴自娛自樂的產物,同時具有反抗和戰鬥氣息。卡波耶拉和琴加難以捉摸的騰挪閃躲技巧,是巴西精神的體現。


「我是誰?」是每一個人都曾自問的問題。(圖片來源/PatnaBeats
 

亦敵亦友 襯托內心變化 

迪亞哥.伯尼塔(Diego Boneta)飾演的約瑟(Joseph)作為襯托貝利的反面角色,被塑造成崇洋媚外的公子哥形象,自稱有義大利血統,一直渴望、也假裝自己是個歐洲人,並且貶低巴西土生土長的球員及琴加踢法,也造成貝利從童年到進入桑托斯足球隊都在他的陰影之下,不斷自慚形穢、懷疑自己。

直到他們來到瑞典,約瑟才漸漸明白自己骨子裡其實是個巴西人,無論外表再像歐洲人,這個事實都不會改變。這時,自以為高人一等的約瑟醒悟,他一直以來瞧不起的貝利所堅持的,不只是一種踢法,更是巴西足球的根。原本隱隱對立的兩人終於冰釋前嫌,約瑟還在貝利緊張時鼓勵他相信自己。

同時,貝利的心境也轉變了,一方面有父親和球探鼓勵的話,另一方面在桑托斯隊贏球的經驗也增加他對琴加踢法的信心,賽前,總是潑貝利冷水的教練更改口說:「不要讓世界看到我們踢得像瑞典,踢得像巴西吧!這就是我們!」從此貝利不再懷疑自己,變得更加成熟,帶領巴西國家隊贏得第一座世界盃冠軍。
 

反映巴西球壇現狀

巴西的足球在葡萄牙語中被稱為「Futebol Bailado」,意足球舞蹈,華麗、隨興、富於變化是其精隨。就像片中所呈現,貝利與童年玩伴在巷弄中踢球,充滿節奏感的跳躍式盤帶、充滿爆發力的飛踢傳球,著實賞心悅目,無論輸贏都令人拍案叫絕。這是所有巴西人的驕傲,他們不只是運動員,更是天生的藝術家。

然而,巴西國家隊從十年前鄧加(Carlos Caetano Bledorn Verri, Dunga)接任主教練之後,在過於保守的防守導向帶領下,前場進攻漸漸失去刀鋒般的犀利,加上球員人才青黃不接,缺乏天才球星加持,在國際重要賽事中屢屢失利。兩年前的世界盃,是巴西繼1950年後再次作為主辦國參賽,卻在主場以一比七慘敗德國隊,季軍賽也以零比三敗給荷蘭,屈居第四。其後兩年的美洲國家盃與百年美洲盃,巴西隊的表現更是每況愈下。

現在巴西隊遭遇的瓶頸,與貝利童年時有著許多相似。一批批的球員為了冠軍向實用主義靠攏,為了賺更多錢出走至西亞、日本或中國,放棄了森巴的風骨,也失去了作為巴西球員的自尊。貝利正用自己的故事向巴西球壇大聲呼籲,森巴的火焰不可熄滅!
 

細節刻畫 補足單調敘事

喜歡在網路上分享觀影心得的莎包(Mind Too Wild)認為,人物傳記類的電影為了讓劇情更有吸引力,多採用倒敘或閃回(Flashback)等非線性敍事方法。但本片因為要交代人物背景與長遠的發展過程,所以除了一開始簡單的回溯,基本上只能順序推進,敘事手法比較單調。

1950年世界盃決賽巴西落敗,人們開始質疑傳統戰術和踢法,希望球隊能夠與時俱進,與歐洲體系接軌。這個劇本的前期設定原該富有戲劇效果,然而在實際描述時貝利只要聽從教練的話「規矩地」踢球,就像跛了一樣完全施展不開,一換回琴加踢法,立刻像開了外掛搖身變球王。這讓人感覺似乎不太有內心掙扎的必要,對群眾壓力也沒有深刻描繪,單憑教練一個人的批評,力道稍嫌不足。

本片的優點在於將細節處刻畫入微,大量的逆光鏡頭和慢動作,使球員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清晰而極具美感,也將演員們的細微表情更富戲劇張力地呈現出來。


逆光鏡頭的運用。(圖片來源/YouTube預告片截圖)

為求真實性,本片所有畫面都在巴西取景拍攝,並且在當地招募演員與幕後人員,童年、少年貝利,以及貝利的父母都是巴西演員。這個決定很大程度地保留了巴西的氛圍與魅力,使觀眾隔著銀幕仍能感受到巴西的溫度,填補了單調敘事可能帶來的平淡感。

配樂更加強了桑巴氣息的渲染。曾以「貧民百萬富翁」拿下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及最佳電影主題曲兩項大獎的印度配樂家拉曼(A. R. Rahman)操刀,透過南美的夏朗哥吉他、義大利的曼陀林、巴西的銅管樂器和各種音色的打擊樂碰撞,充分表現出巴西的活力。主題宣傳曲「琴加」(Ginga)更由安娜阿特麗斯(Anna Beatriz)和阿迪亞.羅伊(Aditya Rao)領銜,將傳統樂器融合現代電子舞曲,唱出一場歡樂無比的嘉年華會。


電影「貝利:傳奇的誕生」主題曲「琴加」。(影片來源/YouTube
 

最單純的感動 

不論任何手法和技術,回歸到電影本身,童年貝利對足球純粹的熱愛,少年貝利對自我價值的追尋,父親在貧困低微中仍保有一顆真誠正直的心,對貝利關懷、鼓勵與殷殷叮囑,即使不是足球迷,也可以輕易被感動。

「貝利:傳奇的誕生」算不得多偉大的作品,卻因為緊緊抓住人心最單純的渴望,也不失為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物傳記。

記者 范晨星
沒有白走的路。
記者 范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