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期

脫軌的體制 體育生的茫然

淺談台灣體育班的制度與現象。

脫軌的體制 體育生的茫然

記者 張芳語 報導  2016/10/16

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在絢麗光彩的閉幕典禮下結束,但對台灣而言,最大的震撼彈卻是網球選手謝淑薇退賽事件,媒體、名嘴眾說紛紜,卻鮮少有人關注選手的運動基礎養成。為了站上國際舞台嶄露頭角,運動員必須從小扎根,體育班因此應運而生。許多學生因為家長的決定而進入國、高中體育班,在沒有制定體育生未來相關升學法律的教育制度下,有些體育生畢業後便結束自己的體育生涯,不得不與其他一般生較勁、討生活。目前台灣還是以學科考試為主要大學遴選辦法,由於體育生的青少年黃金時期都被練習佔據,少了學習基本知識的機會,不禁讓許多家長、體育生或體育相關人士質疑體育班存在的意義,更讓人懷疑在台灣身為運動員的價值。
 

教育制度使然 體育班被視為跳板

台灣的升學制度,家長用心良苦幫小孩規劃人生,對於是否選擇體育班更是兩難。由於傳統教育體制以成績定奪人生方向,導致許多在普通班級無法跟上學科進度的學生,轉而就讀體育班。然而,現今台灣體育班的教學方式大都是把術科擺在優先順位,並加以操練,認為運動員只要在體育方面獲得好成績即可,對於學科方面的表現相對不過於追求。

並非每間學校都設有體育班,更少有學校為特殊運動項目開放名額。選了學校,還需將教練、環境、機會甚至課業等因素納入考量範圍。有部分家長讓孩子就讀體育班並非孩子潛藏天份或興趣使然,而是將體育班視為跳板,只為求得一張高中畢業文憑,為將來的大學鋪路。


某校體育班的學生。(圖片來源/富邦文教基金會
 

體育班運作模式 建立刻板印象

學校設立體育班,提供簡單的教學課綱並不能解決體育生學習上的問題,雖然有些知名高中體育班在名聲和升學率的壓力下,會強制要求體育生的考試成績和讀書習慣,但台灣多數的體育班仍埋藏著令人擔憂的上課制度。

體育生和學校教練因代表學校而背負名次壓力,學生訓練過度是常有的事。正值青少年發育期的體育生,平日練習耗費大量體力,早上晨操和下午嚴酷的訓練導致學生疲倦、睡眠不足,因此上課心不在焉、上課補眠的狀況屢見不鮮,生活作息和普通生有著天壤之別。又班級是由擅長不同領域的體育生組成,倘若有同學代表學校出賽,課程進度便會陷入兩難,最後為了不讓學生的進度有落差,老師只能折衷停課。例如一群棒球隊的學生同時外出比賽為校爭光,剩下的同學只能坐在教室等老師來上課,或是待在教室看電影,大多數的情況卻是將所有上課時間花在睡覺,如此三年過後學生程度嚴重落後普通班也是必然的結果。加上多數體育生個性活潑且較隨性、較不容易專注於上課內容,「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不知不覺衍伸而來,體育班的學生便漸漸與頑劣劃上等號,老師們對體育班功課成績的期望也不復存在。


體育班學生上課睡覺的情形屢見不鮮。(圖片來源/個人新聞台- PChome

然而,還是有希望學科、術科兩邊兼顧的學生,因國中時期學校的分配,和資優生一起就讀體育資優班,與成績較好的學生較勁,上高中後不希望跟著純體育班以專業術科為主的上課方式,想比照普通生的學習進度在體育班努力讀書,卻被一些對體育班有偏見的老師打壓。舉例來說,某些國立大學會提供體育加分的升學制度,像是甄審、甄試、獨招等等,有利於體育生往不同的軌道發展,但仍然需要一定的學科成績才能申請,若只跟隨體育班的上課進度則很難考取。但有些老師卻認為體育生只需要靠體育升學,不希望體育生和一般生爭奪學科遴選的名額。

其實體育班的學生也可以課業、專長兩方兼顧,有時是因為家長從小沒有給予孩子適當的觀念,只專注於強加操練課表,認為術科才是他們的主科,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奪牌機器。再者,由於體育生擁有特殊的升學管道,加上從小沒有時間培養孩子不同的興趣,因此把運動擺在第一順位常被視為理所當然。

體育班的運作方式與風氣,導致大眾對體育生因不理解而產生反感;外界對體育班的刻板印象,並不是一日得來的結果,而是日益累積流傳下來的想法。
 

跳脫升學印象 培養自身專長 

對體育生來說,體育班成為一種升學工具,未來利用運動成績的加分制度進入國立大學,卻放棄多年努力培養的體育專長,只為了掙得體育教師的鐵飯碗。台灣對於體育的不重視、運動沒有未來出路的觀念早已深植人心,認為只有「公務員」的工作才能高枕無憂,這也造成許多對運動員不公平的體育協會得以存在。

曾經就讀體育班,目前就讀輔仁大學的全國游泳紀錄保持人周孝永表示:「因為現階段體育人口已經和以前比起來有所增加,對於學體育的人不該把自己限制在小圈圈裡,應該國小、國中、高中都不設立體育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並學習有興趣的才藝,而大學走體育的人自然應該讀體育系。」
 

改變體制 為體育生帶來一線曙光

對於體育生和台灣體育未來的發展,或許目前只能端看政府能不能有效制定完善的規劃政策,藉由與學校合作,安排適當的教職或是專長教練,打造更好的工作機制。另外,家長也需給予適當的教育觀念,不能為了體育成績從小一昧地逼孩子訓練,很可能因此錯失尋找興趣和發展方向的機會,造成孩子在未來只能靠體育維生。而對體育班要有更妥善、更符合學生的上課機制,若比照普通班的課程安排則會導致落差越來越大,並且不能用成績來定義一個學生。最重要的,政府必須重新重視體育項目,為體育班制定更有效的教育規劃,讓體育生得以安心訓練、為國爭光,讓台灣的體育能在國際舞台發揚光大。

記者 張芳語
癖好:看電影、聽音樂、看小說寫小說 長處:除了游泳,其他方面正常發展 夢想:人生朝白日夢道路發展        
記者 張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