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期

粗俗又親切 髒話面面觀

以髒話作為媒介,正面、反面探討粗俗話語的意義,剖析言語的功用。

粗俗又親切 髒話面面觀

記者 吳偉立 文  2016/10/23

相信沒有人會反對語言的力量,它可以是保護自己的最佳盾牌,也可以作為傷害他人的最佳利器,對社會造成之影響絕對是不容小覷。而在語言漫漫的發展史中,人們找到一些方式表示自己的憤怒,包括污辱對方的長輩祖先、性器官、性行為等等,而這類被認為粗俗不雅的字句,則被大眾稱呼為「髒話」。

髒話充斥在日常生活中,包含同儕、媒體、網路環境。人們也從許多地方漸漸地學會罵髒話,有自己的偏好用法,使用的理由與分寸。這些現象都顯示,髒話已相當普及地存在於社會中,人們用來反映自己當下的情緒、感受,甚至有些人已經習慣用這些詞語來當作自己說話的開場白和語助詞。
 

出口成「髒」的世界

髒話大致上可以分類為兩種類型,原則上都是以詆毀他人為目的的字句。第一類的咒罵言語,以企圖矮化他人來凸顯自身優越立場的歧視用語為主。第二類髒話以赤裸、暴力、違背社會風俗,以及性相關的暴力言語為主。

每個國家根據歷史、社會價值觀、國家民情的不同,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髒話,相同字眼也會在不同地區擁有相異的解釋。以台灣民情而言,大部分性語句都被視為骯髒的象徵,根據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調查書「台灣風俗誌」顯示,台灣人使用率最高的粗口為「姦」(閩南話讀音kan),並承襲至今日的台灣社會。相較之下,被認為是「亞洲最有禮貌國家」的日本則相對保守,觀察日本電影、動畫以及其民間風俗可以發現,僅僅是「白癡」,都被視為是冒犯性強的髒話,更不用提侮辱性高的惡意言語,在日本都是無法被接受的。
 

正面負面 髒話意義兩面說

以台灣盛行的髒話而言,其實不難發現多數的髒話都是以侮辱女性為主題,一如台灣的國罵,物化女性的用語以及對性的描述,種種的含義,都顯示這些髒話暗藏著濃厚的父權主義下、性別歧視對女性極不尊重的思想。

另外,「羞愧於性行為」的傳統思維,同樣也在這些髒話當中顯露無遺。自古以來,社會總是發明許多隱晦的言語,來暗示不敢直白說出的事物,女性的月事常以「那個」為代稱便是此例。在風氣保守的社會當中,性行為同樣也被視為不文雅的事物,用來代替的詞語也應運而生。在多數情況下,直白地指稱反倒成了穢語,是一種羞辱或不合時宜之言語。在媒體的分級制度下、以及許多公開正規的場合中,這些字眼成了明文規範禁止的東西。


台灣人氣第一實況主,最著名的就是在遊戲實況中不停罵髒話。
率直豪爽有親和力的印象,受到
許多忠實粉絲的歡迎。(圖片來源/Etoday 新聞雲

髒話所帶來的負面意義自然無需再多贅述,但若是摒除它們惡意的背後含意,粗俗的話語在現今社會也帶著正面用途。罵髒話雖然聽來惡意,卻成了某些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許多好朋友在相處上少了這些口語化的字句,也似乎顯得拘謹疏離、不夠親近;現代青年同儕之間的互動中,罵髒話不免是一展現氣概、取得團體認同的方式;除此之外,藉由口頭言語發洩,可以減輕生理上的疼痛,或淡化心理上的弱點,因此當人們受傷或是遇到人生重大抉擇,要做一些重大突破、下定決心時,也會用罵髒話來壯膽、堅定自己的意志。在這些情況中,髒話似乎顯得不那麼具惡意,反而在彼此交談的內容中,增添一份生活化的有趣色彩。
 

文化中的運用

在電視電影中,髒話被廣泛地運用在展現演員情緒、更淺白地表露心情。電影「艋舺」中,便運用大量髒話來表現幫派之間逞兇鬥狠的情節,透過塑造幫派兄弟之間義氣濃厚的氛圍,也替本土電影融入了更親民、更貼近土地的元素。流行音樂歌詞也不時會運用髒話,來表達音樂的力度,例如饒舌文化以音節韻腳和互相貶低(diss)作為彼此競技的方式,其中也蘊含大量的性暗示言語和羞辱字眼,但下了比賽舞台,卻可以看到兩人互相討論彼此的音樂,成為音樂路上的好友。


美國著名脫口秀節目,內含大量髒話,卻成功引起台下觀眾的共鳴。(影片來源/Youtube


語言變遷 使用者賦予新意

語言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環境的變遷,被賦予新的作用和意旨。髒話亦然,它是語言文化的一環,但重點並不是詞彙本身,而是人們使用的當下,所賦予這個詞彙的意義和心態。髒話就像一把雙面刃,能夠協助自己釋放情緒,卻也容易傷害到他人,時常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另外個人形象的呈現也常透過該人物的言論定義,許多不登大雅之堂的詞句也在某種程度上顯露了使用者的內在涵養。因此,使用髒話前還是需要三思,避免心直口快衍生出無可挽救的後果。

 

記者 吳偉立
大家好,我叫Willy 請不要叫我的中文名字,因為我會覺得很奇怪 小眼睛,短腿,興趣是跳舞,Locking n Party 個性非常的衝動,自認為永遠是這個社會正義的那一方(?) 希望大家在我們文字裡有看到我的想法,我的人生 以及我對每件事物的解讀 PEACE & LOVE  
記者 吳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