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摃丸論文 讓黃靜惠完成碩士學位
一篇摃丸論文 讓黃靜惠完成碩士學位
記者 林潔 報導 2008/09/28
![]() |
剛開始機器取代人力時,製作摃丸的打漿機約莫為一個人的高度。圖為黃靜惠與打漿機和影。林潔/攝影 |
若把科學園區視為新竹市現代化的標誌,那摃丸便可以象徵為新竹的文化傳統。最近在新竹市的街道上,處處可見「2008新竹米粉摃丸節」的宣傳海報,自2003年以來,由新竹市政府補助摃丸以及米粉同業公會舉辦一系列的活動,期待藉由屬於新竹的在地特色產業為主題,結合創意、文化、休閒、觀光等元素,透過活動的舉行,帶動當地觀光。黃靜惠今年為摃丸節的主辦人,她將所學整合應用在節慶活動之中,並設計出許多有趣的活動,如:摃丸寶寶比賽、丸美女人、摃丸歌舞等等,將新竹的摃丸產業推銷給大家。
跟摃丸槓上了牽扯不斷的緣分
生為土生土長的新竹人,黃靜惠生長環境多在市區,高中念的是省立新竹商業職業學校,當時畢業的時候,正好是科學園區準備蓬勃發展的時候,於是即將畢業的同學們紛紛以竹科為工作的第一優先考慮,然而黃靜惠在當時對竹科沒有太大的興趣,反而在因緣際會的情形之下,發現校園裡佈告欄貼著一張紅色的小紙條,上面寫著進益摃丸在徵會計,從小就愛吃摃丸的黃靜惠便毫不猶豫的去應徵了。在擔任會計的這兩年中,不但要處理帳務的部分,黃靜惠還身兼進益摃丸老闆葉聰敏的秘書,負責安排行程、產品庫存等事,雖然辛苦,但她認為在這段時間學習到很多,並且葉聰敏對待黃靜惠如同家人一般,讓她度過一段充實的時光。
然而少女總會有夢想,當黃靜惠看到身邊同年紀的朋友都選擇升學,她也想繼續完成學業並看看外面的世界,於是在工廠上班兩年後,便先辭下工作至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真理大學前身)就讀,寄住於北投的叔叔家,由於叔叔對藝術的興趣,他便常常帶黃靜惠到台北藝術大學運動。當時北藝大有位邱坤良教授剛從國外回來,帶著一批學生做南管戲的傳習計畫,由於北藝大才剛搬到關渡校區,校舍尚未建好,於是常常會在室外作演出,黃靜惠看了覺得很有趣,假日時便常常坐在一旁看老師及學生練習,雖然聽不懂,但心中卻有股說不出的感受。邱教授納悶南管由於曲調的關係,通常不受到年輕人喜歡,而黃靜惠既不是學校的學生,卻又經常出現在練習的地方,他感到疑惑,因此在某一天走到黃靜惠身邊詢問她是從哪裡來的?在這一次談話中,開啟了黃靜惠在未來人生路途上不一樣的契機,雖然過去所學是商學、行政,然而學校剛好需要這類專長的人,邱教授便邀請她來擔任助理,負責記帳,幫老師整理資料劇本等等,黃靜惠就在這樣富含藝文氣息的地方工作學習。在畢業之後,她也很順利的在藝術學院當助教,儘管離家在台北,但和摃丸仍然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每當學校舉辦活動,黃靜惠不忘把家鄉的摃丸推銷給全校師生;過年過節最忙的時候,她也會回新竹幫葉先生忙。在2002年年底,葉先生想成立一個摃丸文化會館,首先便想到黃靜惠,因此就連絡她並告訴這樣的想法,由於和摃丸深刻的感情,黃靜惠辭去助教的工作,返回新竹專辦文化會館事宜。
平易近人的小特產 摃丸大學問
|
文化會館內牆壁的插畫,可以看出早期交通仍不發達的年代,貨物運送都只能靠人力車,十分辛苦。 |
新竹市的摃丸產業,根據黃靜惠的研究調查,從日治時期婦女自行打成漿捏製而成,逐漸演變成如今大規模的產業,至於摃丸的命名由來主要是因為在「手工捶打」及「機器打漿」過程中,均發出「摃-摃-摃-摃-」巨大聲響,便取其音命名。由於多家業者良性競爭下,摃丸發展日益進步,加上新竹擁有食品工業研究所和養豬科學研究所的優勢,對豬隻的選擇到製作流程斤斤計較,製造出來的摃丸當然讓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黃靜惠從小在媽媽的耳濡目染之下,也習得了好手藝,摃丸湯看似一道簡單的菜,但要把摃丸發揮的淋漓盡致也是一門大學問,論文當中也提到摃丸的煮法,「在退冰解凍後,放入高湯中熬煮,溫度不可太高,約煮個七到十分鐘,會發現摃丸慢慢浮起,此時不能關火!一直要到它漸漸膨脹,像一顆乒乓球在湯中滾來滾去,這時候才是摃丸湯的最佳狀態,要記得馬上關火並上桌品嘗,否則在湯中滾太久,摃丸裡的甜份會被釋放,口感也會彈性盡失,就不是一碗道地的摃丸湯了!」
由於熱愛摃丸的關係,也影響到黃靜惠的外國老公,「他原本是很排斥摃丸的,因為他總覺得那是豬肉製成,很油膩。」但家中冰箱常常放著成堆的摃丸,有一天沒有其他食物可以料理,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她的先生勉為其難的煮了摃丸湯,沒想到口感竟然出奇的好,從一星期吃兩、三次,到幾乎天天吃,後來並意外發現吃摃丸可以減肥,從此讓原本討厭摃丸的外國老公愛上摃丸,雖然國語講得不是很標準,但卻可以說得出介紹摃丸的好本領。
每個人所選擇的道路都因環境而不同,黃靜惠除了想繼續攻讀博士班之外,現在也是進益摃丸文化會館的執行長,店內古色古香的擺設,牆上掛著一張張歷史的照片,她努力的將老頭家們保留的點滴典藏並展示給民眾,將創意的思維和真實的產業連結,希望可以把這百年寶貴的經驗繼續傳承給年輕的一代。
![]() |
記者 林潔
大家好,我是JJ,林潔,傳科系大三生 喜歡綠色,喜歡旅遊,喜歡動物,喜歡觀察生活中的大小事 喜歡八卦,喜歡電影,最希望可以每天都待在二輪電影院 人如其名,我有潔癖(?) 對於喜歡或討厭的東西,是表現出愛恨分明的 但是對於電子報,則是令我又愛又恨 在每週絞盡腦汁的文字練習下,是很充實的 我會努力讓自己文章進步 我們在電子報這堂課去採訪、寫報導、拍新聞,對於不同媒體有不同的嘗試, 不僅提升我文字報導能力,更學會利用AdobePremiere 影像剪接、Adobe Indesign 版面編輯、和Flash 基本網頁編輯能力, 並且訓練採訪與人應對等能力,一學年總共二十五篇新聞, 其中包括清交梅竹賽的即時報導,以及對外籍勞工、外籍配偶等議題相關訪問, 除了文字報導外,也有廣播、動畫、影音新聞的嘗試。 因為在這一學期的訓練之下有實作的經驗,並加深我對新聞相關工作的興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