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女爭議 孰是孰非
仇女爭議 孰是孰非
記者 彭書耘 文 2016/10/23
「女權主義」這個用詞在現代社會中並不陌生,越來越多人選擇為女性的不平等發聲,他們著眼於各式各樣的議題,常見的例子如職場中的天花板效應、大眾物化女性或是身體自主權的討論。近幾年興起的「仇女」,便引起極大的爭議,並被視為體制戰爭的開端。
仇女風潮 戰火不斷蔓延
仇女風潮由社群網站—批踢踢實業坊(簡稱PTT)吹起,在今年三月初,PTT八卦版上突然充斥許多仇女的討論文。一開始僅是網民在文章中討論對現代女性的刻板觀念,如「年紀到了就找人嫁」、「只要負責生孩子」等等,從一兩篇文章逐漸燃燒到整個八卦版,同時在這次事件中冒出了一個新名詞「母豬」。網民們將不符合他們價值觀者,如身材走樣、年紀太大或拜物主義的女性,定義為「母豬」,贊同此說法的網民們也因此被稱為「母豬教徒」,自此展開一連串的論戰。最初倡導該說法的網民(PTT帳號obov)表示「母豬」非一般女性,高呼「不是仇女是仇母豬」,然而其模糊的定義使人更難區別其與仇女的差別,論戰最終還是被認為是仇女行動的一環。
2016年三月初的八卦板上,仇女文章占滿整個討論區(圖片來源/女人迷)
仇女的氣氛漫天飛揚,台灣的女性似乎被網民敘述得一文不值。PTT女版上也掀起熱烈的討論,從女權論點出發與「母豬教」抗衡,在其他線上刊物或是臉書社群網站上也開啟了其他戰場,戰火綿綿不休。到底是什麼因素引起「仇女」、「母豬」如此激烈的言論充斥PTT,進而延燒到整個網路平台?
父權紅利作祟 潛規則一體兩面
仇女的流行,使得父權體制的內涵又再度被搬上檯面檢視,意指權力和控制力是以男性為中心構成,女性是次要、輔佐的角色。社會上許多刻板印象如「男主外,女主內」、「男性陽剛,女性陰柔」、「女性是秘書,男性是經理」等,都屬於父權架構,並且被女權主義者視為負面的歧視和拘束。例如外表方面,部分女性常藉由「姣好身材、清涼穿著」的形象娛樂大眾或引起男性興趣,這樣的結構關係便是導因於「物化女性」的錯誤認知。
直觀而言,女性似乎是父權壓迫下的受害者,其實不全然如此。在父權體制中,女性符合男性思維認定的行為是被讚賞的,按照規則走的同時也會獲得些許好處,例如:姿色出眾的女性能獲得更多注目和追求者,表現陰柔特質的女性更容易換取男性信任等等。這些達成體制期待而得到的利益,被稱為「父權紅利」。但在同一環境下,檢視男性的標準也同時存在我們熟悉的「潛規則」,如一般人觀念中「男生應該請客」、「男生應肩負起家中主要經濟責任」、還有許多要求男性「付出」的價值觀,都因由女方受益而可見父權紅利潛伏其中。
從父權紅利和「潛規則」的角度來看,男性也受到制度上的衝擊,例如「不夠大方」、「經濟實力不足」或「不夠陽剛堅強」皆不是社會所期待的男性,換句話說,男性在握有權力的同時,也被賦予加倍的責任和期待。因此在「母豬教徒」眼中,女權主義者是「得了便宜還賣乖」的代表,因為在他們眼中,女性要求消除歧視的同時仍不自知地享受著制度所帶來的部分利益。但回到女權主義的核心思想,父權紅利大抵是建立在女性已被物化後的前提,女性從未真正想獲益,不平等的標準卻一直存在著。
憤怒源頭 答案存在於社會
仇女風潮的源頭部分來自日漸高漲的女權及父權體制下男性的壓抑,然而綜觀社會現象,其實肇因於以下幾點:近年來,學生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普遍低薪、產業成長停滯,不景氣的現象仍在持續,造成年輕一代無法負荷。在體制的期待下,男性的負擔有增無減,另一方面,在過去父權社會中,大多數的資源都是男性享有,理所當然被權力及控制力圍繞,然而傳統觀念式微的現代社會中,資源已漸趨平衡,留下的「男性義務和責任」卻並未隨著體制變遷。
在這樣的社會架構下,女性依然可以找個好男人結婚了事、不必太費心於經濟問題,但男性卻仍需肩負工作責任,承受著相同的經濟壓力及社會眼光,且須付出更多努力去獲得體制期待的成果。壓力和沮喪驅使部分男性開始認為,這些束縛都是女人造成,因此將所有矛頭指向女性,進而產生仇女的情緒,但真正綑綁他們的並非女性,而是。
追求平等 創造共榮未來
女權主義者表示,男性群體並非她們攻擊的目標,而是父權主義本身。女權主義最純粹的初衷僅是達到真正的平等:破除社會對性別的箝制,也摒棄女性被賦予的父權紅利。他們期待有一天,女性在社會環境中能自信地追求事業,不受到性別矮化和過度的憐憫,男性也能自由的選擇家管而不受人非議。
名人艾瑪華森(Emma Watson)時常站出來為女性發聲。(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經濟狀況和社會體制共同造就了仇女現象,父權及女權的擁護者對此皆有不同的解釋而衝突不斷,但事實上,雙方皆是體制的受害者。當兩性都對體制賦予的角色義務感到無奈和不公,應去思考如何因應生理差異,在合理範圍內適度調整,盡可能地達到公平。價值觀的改變也能從小地方著手,女性不苛求男性每次都付帳、男性懂得欣賞事業女強人;若以互相同理的角度追求實質平等,並且拓展到生活各個層面,才有望改造體制共創雙贏。
![]() |
記者 彭書耘
矛盾特質的集大成,興趣使然的少女,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夢想需要被打破但大概不是現在(不過要多吃青菜水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