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你想要成為甚麼樣的人? 與彰化女中翻轉教室創辦人的溫柔對談

"我想做的,就是交給學生關心世界的能力。" 憑藉著這樣的理想,彰化女中的公民科教師劉麗菁創辦起翻轉教室。 不願意見到學生們漸失熱情的眼神,她每個月邀請各界有趣的人與學生們分享 讓學生們看見 不一樣的世界

你想要成為甚麼樣的人? 與彰化女中翻轉教室創辦人的溫柔對談

記者 劉凡瑜 報導  2019/01/01

2018年12月20號,彰化女中翻轉教室負責人劉麗菁下午要前往嘉義高中分享她創辦翻轉教室的故事,講題訂為:「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劉麗菁來說,這是一個深層的問題,這是她問學生的問題,或許,也是她問自己的問題。

劉麗菁攝於翻轉教室一角 (圖片來源∕劉凡瑜攝)

翻轉教室的起點 - 重燃學生的學習熱忱

為什麼想推動翻轉教室?劉麗菁說,當自己還是高中生時,每天都過得多采多姿,讀書、玩社團、談戀愛。當她自己成為了老師,來到了彰女,卻發現學生自我設限。「一開始我只是覺得彰女的學生很認真讀書,但我發現,她們不願意去多嘗試新的東西,感受外面的世界,對於讀書以外的事,都認為是浪費時間」劉麗菁說。

劉麗菁無法坐視學生的學習熱忱被磨得如此低迷,再加上自己平時參加的各個講座與活動,認識了各界有趣的人,發現外面的世界是瞬息萬變的,她想把這些訊息都告訴她的學生。不過當她轉念一想,與其自己說,不如把有趣的人們都請來與學生分享,說不定更好。因為這個想法,讓翻轉教室誕生了。

翻轉教室的定位?

翻轉教育於自於美國,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目前對於翻轉教室這個名詞沒有固定的專有名詞解釋,只要跳脫傳統的教學模式就可以稱之為翻轉教室。

劉麗菁說開始成立翻轉教室的時候,台灣的翻轉教育愈漸興盛,分支出了很多流派,例如學思達教育、佐藤學教育、師生共學教室等。每個流派都有屬於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但是她認為一旦她專屬於某個流派,似乎就會被框架住了,這間翻轉教室就不是她原本心中的樣子了。對於劉麗菁而言,她從來沒想要把翻轉教室定位在任何一派之下。

「我沒有特別for誰,我走的是我自己的路。」

她想要的很簡單,就是開拓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自己求知的動力,如此而已。

網紅律師?鄭捷案辯護人!尼泊爾教育家!講者不設限-整個社會就是一本大書

相較於學校的課程都有個課程地圖作為教學的架構,翻轉教室的課程反而「隨興」許多。劉麗菁說,「我沒有核心課程,安排的講座與分享者一切都是隨緣。有些是我參加活動認識的,有些是有貴人介紹,都很free的。」她舉例,之前分享的講者:鄭捷與小燈泡案的兇手的辯護律師-黃致豪是參加活動認識的;遠山呼喚的負責人蔡宛庭是彰女畢業的學姊;在臉書上有57萬粉絲的網紅律師-呂秋遠律師則是申請「非正式青春大講堂」的活動。對於劉麗菁來說,課程沒有事先規劃,因為整個社會就是她的教材,而且隨時更新。

《上報》副總編輯簡嘉宏與學生分享庫德斯坦自治區現狀的講座。(圖片來源∕劉麗菁提供)

師生整體麻木,成了最大的障礙

劉麗菁說,學校端從來不是障礙的來源。有了這個翻轉教室對於學校而言有很多好處:宣傳招牌、提報計畫、容易拿到經費。

真正使她停腳步的障礙,是上自老師下自學生的整體麻木。

劉麗菁說,對很多人而言,學習新知似乎成了浪費氣力的事。老師沒有熱忱,上課教過重點,告訴學生必考重點就足夠了;學生們沒有熱忱,學習課本上的知識,知道考試會考的就夠了。她們不懂為什麼劉麗菁要花一整節課的時間 ,討論課本三兩行就結束的概念。對於這樣的麻木,劉麗菁認為是她最大的阻力,有時會質疑自己,到底在堅持什麼。

「我想做的,就是教給學生關心世界的能力」

劉麗菁說,她想讓學生有感。制式化的教學的確有效率,但是讓老師成了教書的機器、讓學生成了只會畫答案卡的機器,兩者都缺乏熱忱與對外面世界的同理心。

劉麗菁舉例,未來想就讀法政學群的同學,對於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知識就侷限在課本,學生無法想像,法律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觀點出發,那些適用這些法律的少年,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學生們帶著這樣的一知半解,進入大學、進入社會,成為未來的律師檢察官法官,卻缺乏同理心。劉麗菁覺得,缺乏同理心是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她有這個必要把關心世界的能力,教給更多人。

不只是教書,更是帶給學生不一樣的世界

就如電影《姊妹》說的:「勇氣是堅持做對的事。」重燃熱忱這件事並不容易,劉麗菁自己心裡也清楚,「但是我就是無法看整體氛圍這樣!」 她不願自己只是一個教書匠。她說,一個好的老師是帶領學生去思考,引發她們求知的動力,「能救一個是一個吧! 」劉麗菁有點感慨的說,她希望這間教室能持續帶給學生不一樣的世界,開啟她們不一樣的窗。

「我就是要做,哪怕聽的人再少,我也要做下去。我要大家成為很棒的人!」劉麗菁堅定地說。

打造一間翻轉教室

「這間教室的設計圖是我畫的喔!」環顧整間翻轉教室,可以感受到劉麗菁在這間教室灌注的用心。劉麗菁說,當初學校請外面的設計師畫的草圖太過未來感了,距離感太強烈,「我希望學生們能夠沒有拘束,盡情地討論。」

配色簡潔,燈光明亮。落地窗撒入的陽光讓整體氛圍變得柔和。安放在兩旁牆壁的是劉麗菁參考Google的討論板訂製而成的;可以加長的大木桌是希望學生們在討論或是玩桌遊時有更多的空間;重新鋪過的地板讓學生可以把桌椅撤走之後,隨意的坐躺。處處都可以看出這間翻轉教室的設計巧思。

翻轉教室一角(圖片來源∕劉凡瑜拍攝)

翻轉教室的活動講座從來沒有停止過,雖然是不定期的活動,但每個月少則一至兩場,多則四至五場。近期舉辦的講座如蘭嶼核廢料的處置、當法官的10件事、邀請原住民導演—馬躍.比吼Mayaw Biho;甚至是轉移腳步,到彰女圖書館舉辦世界人權月-寫信馬拉松的活動。

劉麗菁舉例,彰化女中其實有不少原住民學生,但是沒有人特別關注甚至從沒有進入平時的討論裡,邀請馬躍˙比吼和學生討論原住民的議題,讓學生們試著以原住民的角度去思考習以為常的事。

因此,對劉麗菁來說,舉辦講座的意義就在讓更多人認識,進而反思,最後關心相關議題,這樣就足矣。

記者 劉凡瑜
需要配備一隻避雷針。
記者 劉凡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