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傳播寫作)

新竹第六燃料廠的「活化」之路

寒風颼颼的冬日傍晚,位於新竹市公道五路旁、建美路上,原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旁的五棟保溫眷舍小廣場,罕見地燈火通明,「新竹生博物館」計畫正舉行成果展開幕式,這是身為二戰城市──新竹市的一大盛事。

新竹第六燃料廠的「活化」之路

郭揚  2020/01/15

寒風颼颼的冬日傍晚,位於新竹市公道五路旁、建美路上,原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旁的五棟保溫眷舍小廣場,罕見地燈火通明,「新竹生博物館」計畫正舉行成果展開幕式,這是身為二戰城市──新竹市的一大盛事。在廣場前臨時搭建的小舞台上,計畫總主持人、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賴雯淑,以一貫細膩又沉穩的語調,娓娓道來這一路上的感謝。在滿場的鼓掌與歡呼聲繚繞大煙囪的背後,是賴雯淑這些年來對追求「偉大都市」的拼搏旅程。

賴雯淑在《大煙囪開箱!》六燃保溫成果暨藝術展演開幕式上致詞。 (圖片來源/郭揚攝)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的前世今生

新竹六燃為日治時期亞洲最先進的軍事工廠之一,是提煉日本海軍所需的異辛烷的合成廠,與日本的大東亞戰爭關係密切。然而,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新竹六燃大煙囪廠房逐漸轉為眷村和眷戶的家庭工廠。半世紀過後,新竹六燃有了文資的身份,但也面臨建築體老舊的問題。同時,六燃大煙囪是保育類動物霜毛蝙蝠的家,也是過去六燃居民的共同記憶,然而近年隨著都市發展、環境與氣候變遷,霜毛蝙蝠數量驟減,遂漸漸喚醒居民生態保育意識。

與新竹六燃相遇

賴雯淑領頭投入推動六燃新竹生博物館純屬偶然。賴雯淑說,她原本對於新竹六燃的存在也是一無所知,但在一次講座中,聽到中原大學趙家麟教授的演講,不禁對六燃深深著迷,在新竹建造一座「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seum)的概念因而開始萌芽,於是賴雯淑開始撰寫「活」博物館計畫。「活」是 living,活生生的意思,是指新竹「生」博物館是結合生產、生活、生態、生命 的「共生」園區。

計畫中,她為博物館訂定明確方向:「藝術該與社會結合,並且以藝術實踐來介入社會」;同時思索如何運用智慧科技推動生態保育、多元互動和「歷史書寫權」。賴雯淑強調,新竹生博物館不希望冷冰冰地呈現歷史文物,而是要將歷史融入周遭人們的生活,以所謂的「活隱喻,活博物館」概念,在各項活動中帶領居民認識這片土地的過去,進而凝聚在地認同與情感。這樣的計畫理念受到新竹市文化局的認同與肯定,交大因而承接了文化局所委託的「大煙囪廠房基地」保溫睦鄰駐站計劃,這個計劃與「新竹生博物館」雙軸並進,開始了所謂的「新竹生博物館:保溫睦鄰駐站計劃」。

運用科技 翻轉歷史書寫權

賴雯淑回憶到, 2018年一次與德國後劇場藝術總監Max Schumacher聊天時,Schumacher問一句:「台灣也參加過二戰,那為何台灣沒有二戰紀念碑或二戰博物館?」這問題震撼了她。由於台灣過去從經歷日本殖民到「台灣光復」的身份轉變,「歷史書寫權」在國民政府手上。這樣的結果忽略了二戰時期台灣身為日本軸心國的歷史。因此,賴雯淑理解如果不嘗試去爬梳過去的台灣二戰歷史,讓不同立場或觀點的聲音被聽見,新竹生博物館將成為空談。

於是賴雯淑決定結合交大團隊的科技以及Schumacher的概念,為新竹生博物館打造「無/非 紀念碑」(Nounments),讓平民百姓也可以參與台灣二戰史的書寫。透過現場觀眾用手機回答一系列的問題,最後透過「多數決」的方式,打造紀念台灣參與二戰的數位紀念碑。這樣的做法不僅是對傳統歷史書寫權的反動,也是「活隱喻,活博物館」精神的展現。

將人文思考帶入新竹生博物館

著手進行這項計畫的路上並非一帆風順,賴雯淑深刻體會到「以人為本」出發的人文思考。賴雯淑說,一開始與當地民眾溝通時,常被老住戶質疑,認為交大團隊對六燃的瞭解,不可能勝過在地人。於是她決定透過劇場的方式,藉由演出當地人經歷日治時代到民國時期的身份轉變與辛酸血淚,讓居民體認到他們並不孤單,進而認同新竹生博物館的核心理念。演出當天,一位阿嬤很欣慰地向賴雯淑分享:「我看得懂!劇裡的演員說,我的名字從三個字變成四個字,再變回三個字,這就是在說我們的故事呀。」賴雯淑說:「透過劇場的方式,讓這些褪色的人,能夠重新被看見,不就是最好的「活隱喻」!」

附近居民正在欣賞展場中的作品 (圖片來源/郭揚攝)

深耕校園 傳承「活博物館」概念

在籌備劇場的同時,賴雯淑也不忘傳承的重要性,因此與六燃團隊一起走入六燃周遭的校園,包括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光復高中以及建功國小。賴雯淑說,她對建功國小印象尤為深刻,建功國小就在大煙囪附近,小朋友也有機會在操場看到霜毛蝙蝠。透過六燃團隊的深耕,霜毛蝙蝠的保育意識在小朋友心中發芽,同時與六燃的連結也更加深刻。賴雯淑說:「他們對霜毛蝙蝠的記憶、經驗就是六燃資產的傳承。」

小朋友開心的在塗鴉牆上作畫 (圖片來源/郭揚攝)

從六然反思 與自己對話

在經歷了新竹生博物館的保存、活化計畫後,賴雯淑認為,六燃帶給她最大的學習是「一切回到以人為本的思考出發」。新竹生博物館裡說的不是國民黨的二戰史,不是日本人的二戰史,是你的故事,是我的故事。「如果今天不論大人和小孩,都能開心或侃侃地談論著一段新竹六燃的故事,並且因為這段故事感到驕傲,這不叫認同,什麼叫認同?」賴雯淑說。

相關文章【博物館創新革命 創出新高度】

記者 郭揚
記者 郭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