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通信創辦人 魏曉恩—想做的事就去做!
台灣食通信創辦人 魏曉恩—想做的事就去做!
張恩愷 2020/01/15
「我不是為了要當一個很厲害的人,只是單純做想做的事!」現正就讀台灣大學生物傳播研究所的魏曉恩,因為三年前的一場計畫深受感動,毅然創立了台灣第一份農物誌—《旅人食通信》,朝著「一期一產地一食材」的目標,走訪全台各地,希望用旅人的眼光,帶給讀者不一樣的農村面貌。

為增進自己對農業的理解,魏曉恩花了兩年考取 台灣大學生物傳播研究所。(圖片來源/魏曉恩提供)
夢想引領寫作 努力推動實踐
魏曉恩的舅舅是公共電視的員工,耳濡目染之下,讓魏曉恩從小立志成為記者,雖然大家總戲謔「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她卻認為記者是「串連事實與群眾」的神聖媒介。在堅定夢想的同時,她做了許多努力,卻在踏入媒體圈後,發現自己無法適應,也對媒體違反倫理的亂象感到無力。
魏曉恩說:「我發現自己無法適應新聞業的生態,也不想做汲汲營營的即時新聞。」所幸在大四時,迷惘的她接觸行政院水土保持局推廣的「洄游農村」計畫,因此改變了人生的方向。
下鄉感受土地 找到改變契機
因為「洄游農村」計畫,魏曉恩來到農村。此計畫旨在廣募青年下鄉,提出企劃,協助地方創生。
旅途中,曉恩與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們一同努力改造農村,也在悠哉的鄉間生活中呼吸到芬多精,感受到土壤就在腳下。深受感動的她,把所見所聞化成數十篇稿件,期望藉此推銷農村。
或許笨拙,這些文字卻造成不小的迴響,吸引了人潮進到農村,也成功讓農產品有大量曝光的機會,進而達到農村創生的目標。然而計畫卻宛如曇花一現,離開農村後,她才發現沒有新血的地方,又回到原本乏人問津的景況,農家們也失去了創新的動力。
不做不會怎樣 做了很不一樣
為了延續改變農村的理想,魏曉恩查遍中英日各項文獻,終於看見日本食通信的資料。食通信,意即「用食材說故事」,一期刊物隨附一份在地食材,以新創手法行銷農產,結合有趣的文字專題與圖像,替食材打造履歷,講述著食物與地方間的故事,協助地方創生,讓食物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熱血的魏曉恩馬上寄了Email給食通信創辦人,並參加對方來台的演講,果然「至誠感動天」,對方同意讓她在台灣創刊,「食通信」因而陸續在台灣各地發芽,自2016創刊至今已四個版本。
談及每個版本的異同,魏曉恩說,《旅人食通信》的目標讀者為17~30歲,採用彩色印刷及偏大的B3尺寸,希望透過吸睛色彩與擬真大小,讓讀者感受到食物的活靈活現,品嚐食物時也能感受視覺效果,且每頁皆是不同專題,圖樣、字型皆是採用特殊設計。
《旅人食通信》最新一期介紹高雄鳳梨,編輯想像各品種代表的時尚風格,以擬人方式替鳳梨自我介紹。金鑽鳳梨是獨樹一幟的街頭霸主,牛奶鳳梨是溫潤的內斂文青,土鳳梨是抖落標籤的嗆辣天后,而冬蜜鳳梨則是不離不棄的堅定女孩。此外,更為鳳梨設計創意食譜,為食材增添可能性。
「仰賴網路的自媒體成本較低,又能帶來更高的觸及率,為什麼偏要做刊物呢?」、「這麼多的經費,要從哪裡生出來?」飽受經濟壓力的魏曉恩曾遭受過種種質疑,她卻始終堅持紙本的觸感更能保留文字的溫度,能將回憶化成永恆。
問及印象最深刻的訪談,曉恩說,雖然每個地方都各自有它專屬的回憶,但痛覺卻特別深刻。魏曉恩回憶,在高雄鳳梨田,除了要抵擋南部的艷陽,整支編採團隊都因為身著薄長褲,而被尖銳的鳳梨葉刮的滿腿是傷,雖然當下皮開肉綻,現在回想起來,卻覺得特別熱血。
文字恆久遠 珠璣永流傳
「仰賴網路的自媒體成本較低,又能帶來更高的觸及率,為什麼偏要做刊物呢?」、「這麼多的經費,要從哪裡生出來?」飽受經濟壓力的魏曉恩曾遭受過種種質疑,她卻始終堅持紙本的觸感更能保留文字的溫度,能將回憶化成永恆。
問及印象最深刻的訪談,曉恩說,雖然每個地方都各自有它專屬的回憶,但痛覺卻特別深刻。魏曉恩回憶,在高雄鳳梨田,除了要抵擋南部的艷陽,整支編採團隊都因為身著薄長褲,而被尖銳的鳳梨葉刮的滿腿是傷,雖然當下皮開肉綻,現在回想起來,卻覺得特別熱血。
農田即是宇宙 專注成就偉大
回憶第一次下鄉約訪,「我們和伯伯約在農會會議室,還提前通知他們受訪,結果他們嚇的吐不出半個字」曉恩說,這經驗讓她深感挫折。但當正襟危坐的農民碰到鋤頭,馬上就變得侃侃而談,她才頓悟,若想貼近當地,就要走入對方的生活。
魏曉恩感慨表示,或許他人眼中的農民正做著不起眼的工作,但他們眼裡只有土地,流汗只為手中的作物。從農民的身上,魏曉恩看到「一個人把時間花在哪裡,他的成就就在哪裡」,現今的年輕世代擁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卻時常遺忘「專一」帶來的成就。
採取參與式編輯 盼青年關懷土地
在一次次與農民的訪談中,魏曉恩把回憶寫成刊物,雖然旅途的腳步不曾停止,但回頭看看每一期食通信,心中總是無比澎湃。
無論是《旅人食通信》或是「洄游農村」,魏曉恩認為,跨領域的碰撞,往往能激盪驚人火花。因此,《旅人食通信》採取「參與式編輯」,凡參與採訪者皆可編輯,不同組合的採訪團隊不僅能激發出更多火花,也能鼓勵青年們透過參與得到感動。

魏曉恩於講座中分享「勇闖青村」的故事, 期望能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圖片來源/張恩愷攝)
高成本低報仇 理想現實難兩全
全彩印刷、特殊訂製是《旅人食通信》最大的特色,但這樣的要求都是成本無法壓低的主因。目前食通信的營運全靠臉書宣傳,零廣告贊助的經營模式,也讓身為研究生的魏曉恩備感壓力。

採用彩色印刷的旅人食通信相當吸睛。 (圖片來源/張恩愷攝)
魏曉恩說:「做刊物真的很燒錢,其實我也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龐大的經濟壓力讓理想變成負擔,支持曉恩的是生活中意外的驚喜。即使為了出刊,她總是要花許多精力找到贊助人,但每次看到有人能因為《旅人食通信》受到感動,就能鼓勵她繼續走下去。
或許面對現實的壓力,《旅人食通信》無法每月發刊,但每一顆熱血沸騰的心,都串起了人與土地的連結,魏曉恩依然期待,未來能繼續記錄農村的故事,創作專屬於台灣農業的刊物。
![]() |
記者 張恩愷
來自台南,吸收著陽光長大。想寫出溫暖的故事,真誠地記下美好的瞬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