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傳播寫作)

走向世界、實踐永續發展的大學生 武俊海

如果機會沒有來敲門,就為自己打造一扇門,走出去傳遞理想!

走向世界、實踐永續發展的大學生 武俊海

羅敬文  2020/01/15

武俊海 (Vu Tuan Hai) 來自越南,朋友們總稱他為「海」,參加過許多國際交流活動的他,經營著上千人關注的臉書粉專 Vietnamese Students Go Global,並努力為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進一份心力。

武俊海參加青年永續發展目標國際交流活動。(圖片來源/武俊海提供)

飄洋過海來到台灣

武俊海平常總是帶著靦腆的微笑,看到所有的同學都會親切的打招呼,他溫和的外表下,卻有推動永續發展的堅定理想。他來到台灣求學,目前就讀於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希望在異鄉求學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武俊海在校園裡精進學業,也在校園外參與活動,而這些活動都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有緊密的關係。

武俊海回想自己對SDGs產生興趣的契機,是在幾年前在越南參加氣候變遷青年領袖營。當時,他認識了活動主辦人Hoang Thi Minh Hong,第一位登上南極大陸的越南女性,在與這位女士交談的過程中,武俊海預見了2050年世界的面貌、看到了海平面上升後的地球,立刻驚覺「我也該採取行動了!」於是海開始積極關注SDGs的第十三項「氣候行動」與第十四項「海洋生態」,也持續參與相關活動。

海內存知己,傳遞理想的漣漪效應

武俊海在青年國際交流活動中,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並打算在未來一同實行SDGs相關計畫。武俊海解釋:「就像是漣漪效應 (ripple effect),當你向別人分享自己學到的東西,別人又會再分享給其他人。」青年論壇這類活動,容易被旁人誤會為只就議題進行討論、沒有帶來實質行動與貢獻,但是他認為,提高公眾對於問題的意識、與他人合作交流,能夠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武俊海說:「我們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就成功解決所有問題,但是我們可以一起合作朝目標努力。」

跨海團隊,贏得國際比賽首獎

武俊海最近了參加「臺灣與東南亞暨南亞大學校長論壇 SMART 2.0 學生競賽」,他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參加者組成了團隊,製作「如何減少食物浪費以達成糧食安全」的影片,獲得首獎。在影片中,他們構想了一個app—Food Max,作為食物交易分享平台,讓使用者售出多餘的食物給有需要的人,以減少浪費,並達成SDGs中的第二項目標「終止飢餓」。

Food Max不只能達成糧食共享經濟,還介紹了各種關於食物的術語,例如容易被混淆的「賞味期限」(best before) 與「有效日期」(expiry date)。武俊海與隊員們期許大眾在了解這些術語的真實含義後,不會再因為誤解而丟棄還能食用的食物。武俊海說:「我們希望未來可以真的發行Food Max,不然過去四個月的心血就白費了。」因此,團隊在獲獎後還會繼續朝實際發行的方向前進。

武俊海與隊員希望Food Max不只是個食物交易平台,還能推廣食物相關知識。(圖片來源/武俊海提供)

海外交流資訊平台,越南學生走向世界

武俊海不斷投入於青年國際交流,活動經驗豐富的他,與活動中認識的朋友創立了臉書粉絲專頁「越南學生走向世界」(Vietnamese Students Go Global),目前粉專已經得到5000多個讚。武俊海來自越南的鄉下小鎮,在高中時很少接觸交流機會的訊息,總要耗費許多時間來查詢資料,他說:「我希望越南的學生們不需要再跟我 一樣走那麼長的一段路。」

武俊海開始經營粉專,搜集各路活動資訊、匯集到粉專上,並分享自己的參加心得。有時粉絲會詢問如何撰寫申請資料,武俊海總是很樂意向他們提供建議。粉專的封面頁上放著美國喜劇演員米爾頓‧伯利的名言:「如果機會沒有來敲門,你就為自己打造一扇門。」武俊海的目標,就是為這些沒有被機會造訪的學生們開一扇門,走向世界。

「越南學生走向世界」臉書專頁,武俊海用封面頁上的名言與粉絲們互相勉勵。(圖片來源/武俊海提供)

武俊海認為,每個人應該先找出自己對什麼有興趣,然後朝那個方向行動。「我想要幫其他越南學生釋放出他們的潛力。」武俊海用了「釋放」(unleash) 一詞,好像每個人的心中都潛伏著一尾蛟龍,等待著被喚醒的一天,發掘它一直以來都擁有的強大能力。

 

相關文章【「不遺漏任何人」,包括你!——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記者 羅敬文
我也看不懂後面那幅畫
記者 羅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