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傳播寫作)

人命關天,乘著空中救護車的飛行醫生——盧立華醫生

做自己想做的事,開心就好。台中童綜合醫院醫師盧立華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成為了醫生,而自始至今不忘初衷,為了救人不遺餘力,他成立了FORMOSA SOS,投入國際的醫療專機轉送,全年無休隨時待命,他也不曾喊累,只問自己開心嗎?看見了現狀的不足,他更是投入,希望能幫助更多人。在他人眼裡或許不解,但盧立華認為這是他作為醫生的使命,也是他的夢想。

人命關天,乘著空中救護車的飛行醫生——盧立華醫生

張子烜  2020/01/15

台中童綜合醫院醫師盧立華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成為了醫生,而自始至今不忘初衷,為了救人不遺餘力,他成立了FORMOSA SOS,投入國際的醫療專機轉送,全年無休隨時待命,他也不曾喊累,只問自己開心嗎?看見了現狀的不足,他更是投入,希望能幫助更多人。在他人眼裡或許不解,但盧立華認為這是他作為醫生的使命,也是他的夢想。

初心-一脈相承

盧立華醫生從小出生於醫生世家,爺爺及父親都是醫生,尤其爺爺對於他的影響之大,盧立華的爺爺是一名中醫,在台灣早期較於貧困的年代,他在替人看病時不收任何一毛錢,他認為當醫生就是要救人,從小盧立華看著爺爺無私的付出,他立志要成為像他爺爺一樣的人,一直以來盧醫生都是秉持著這樣的精神,為台灣社會、為病人來服務。 盧立華一開始選擇了中醫系,這也是受到他爺爺的影響。 至於後來往外科進修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在他當兵的時候他當了醫務官,在軍中處理很多外傷,讓他在這方面也增加了不少經驗,以至於他在退伍後,他就想既然他爸爸是學西醫的,再加上他自己好學的精神,不如就去進修,學了外科相關的專業,當上了外科醫生,因此他同時精通了東西方的醫術。

體悟-發現問題

在盧立華還在馬偕醫院當(實習)醫師的時候,就在醫院附近的時裝店發生了一場大火,店裡有許多來自於國外的模特兒,大大小小的燒傷,有很多的模特兒被轉送回國治療,這時盧醫師就想到他能不能來做這塊,之後他便投入了轉送的領域。

一開始台灣並沒有這樣的轉送機制,通常都要依賴國外的相關業者幫忙,由盧醫師開始,台灣出現了這樣的一個醫療團隊專門在做醫療轉送這塊 身為醫生的的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在緊急的時侯受到幫助,這也是因為盧立華從小受到他爺爺的啟發,當醫生就是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而不求回報。

身體力行-改善現狀

會讓他更加投入這件事情的原因之一是,有一次在他的老家有一個工程,請了一位國外的工程師,而這位工程師不小心受傷摔斷了腿後,只是做了簡單的包紮並打了通電話回國,然而過沒幾天工程師的母國派了一架專機把他送回國治療。 這樣的事情震驚了盧立華,在國外竟然有這樣的機構、機制,把出國在外的國民遣送回國,然而雖然台灣政府以健保制度傲視他國,卻無法像那些歐洲國家一樣,有者一個完善的醫療後送機制。

在台灣只有民間的的轉送,並不像國外是政府出資,而且只有少數的民間公司(包括外國的)有這樣的服務,因此,在現在國人每年出國旅遊、求學、創業的人數逐年上升的情況之下,盧醫生更是不遺餘力的投入這個部分,希望能幫助在國外遇到緊急傷病的國民。 他也談到,雖然有很多的保險公司提供相關的旅遊保險(包含醫療專機),但因其限制、附加條件太多,而導致往往民眾不能像廣告上寫的,完全免費使用醫療專機,而是要付出相當的金額才能順利的把病患送回家。因此盧立華服務的台中童綜合醫院航空醫療救援中心,希望以病患優先,而不是藉由此機會賺取費用,他認為這是作為一位醫師、一間醫院,行醫該有的社會責任。

盧立華認為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生病受傷,當然人生地不熟的一定會緊張、害怕,加上不像在國內有健保等等的醫療機制,在外國的醫療費用支出過高,所以最重要的是把病人先從外地送回來,但是病患也有可能沒有能力負擔起這一筆費用,因此盧立華有時還會先幫病人代墊,等回國情況穩定後才做後續的款項處理。

盧立華醫生(左)大學生在尼泊爾參加國際志工時發生在高山上腦溢血,被轉送回台灣 (圖片來源/盧立華提供)

有人常常會問盧立華,這麼累的事情,要隨時待命,而且在很多危急的情況下,轉送的任務更是難上加難,更何況一年要出上百次的任務,而盧立華說為何他會想做下去,他說了一句「因為有需要」,事故隨時都在發生,他沒有一刻閒的下來,他還笑笑地指著照片、手機訊息說,每位病患跟家屬都很感謝他,任務完成後也時常聯絡、關心,讓他感覺很溫暖、很有成就感,讓他覺得做這是值得的,也讓他更有動力的做下去。

盧立華醫生(右一)的醫療團隊受訓時所拍的合照 (圖片來源/盧立華提供)

 

堅持-由心出發

救人這件事情,對盧立華來說是最快樂的事,他的團隊也時不時說做這很辛苦,而盧立華也反問:「那你們快樂嗎?」;大家也都異口同同聲的說快樂,縱使很辛苦,盧立華認為只要做自己想做的,快樂就好。 對盧立華來說,救人,做自己最想做,讓自己最快樂的事,是他在整個職涯,甚至是他一直以來最核心的處世原則了吧。

盧立華醫生(左二)前往澳洲將打工受傷的學生送回來時,在當地機場的合影 (圖片來源/盧立華提供)

相關文章【台灣醫療轉送的困境及改善】

記者 張子烜
記者 張子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