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傳播寫作)

站在社會公義一方的律師--陳又新

弘鼎法律事務所律師陳又新長期關注社會議題,並多次為弱勢團體義務辯護,也積極的參與公共活動,關懷社會並實際行動,以下是他的歷程及對於不同議題的看法和態度。

站在社會公義一方的律師--陳又新

古子寧  2020/01/15

很多人可能以為律師個個都是辯論家,十分能言善道,會為了金錢顛倒是非,介於灰色地帶。有別於這樣的刻板印象,弘鼎法律事務所律師陳又新長期關注社會議題,並多次為弱勢團體義務辯護,也積極的參與公共活動,關懷社會並實際行動。

陳又新律師於2019年11月23日接受採訪,本人十分親切 (圖片來源 / 古子寧攝)

家庭背景的影響—處理案件的看法
因為父母親的理念及想法不合時常有衝突,陳又新的父母在他念完大學當完兵後離婚,使他體會到家庭不是有愛及感情就夠了,最重要的是如何去經營。這樣的家庭背景對他在辦理有關婚姻、家庭或子女案件時有很大影響,陳又新認為,並不是把案件雙方人湊在一起,就能給小孩最好的環境生活或成長。

接觸社會議題的起源、契機—幼稚園的爭吵?!
陳又新回想起接觸社會議題的起源:「應該是在幼稚園時和同學在爭吵居住地區的大小時」,他意識到政治人物及權力能夠使一個地區產生落差,可能因為某些重要人物居住於某區,就會使那區感覺比較大或高級,然而以地理上來看,那個區域不一定比較大。第二次是在小學時沒當上班長,陳又新一直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成為一個領導者,許多年後發現,當時當班長的同學是某位學校老師的兒子。國中就讀西湖國中的陳又新,曾為童軍團的聯隊長、參與學校事務,當時的校長萬家春十分開放多元,鼓勵大家追求自己的天賦及興趣,在一些會議讓學生參與並表達意見讓他受到很大的衝擊,由於在當時是屬於比較封閉保守的年代,有一個這樣的校長使他覺得很難得。高中時,看到街友在麥當勞在洗澡是最令他衝擊的。這些事情使他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造成這些結果的因素不是個人、是社會結構,而將自己的視角放大到社會上。

法律 X 社工 矛盾?
陳又新說,會想讀法律系的想法是因為小時候在書籍中看到像屋大維或奧古斯都等人,讓社會上有個別天賦的人能充分發揮,在更深入了解後,他發現,要達成這樣的理想不是靠個人,而是要做好整個社會體系的規範,每個人就能照著體系行事,而法律就是整個社會遵循的規範。

但在真正進入法律系就讀後,他發現和自己所想有所差異,因此選擇雙主修社會工作學系,以更充分了解設置法律背後的原因意義及背景,而不是鑽研如何操作、應用法律。陳又新解釋,法律系及社工系的差異在於:「法律系老師多數為右派,各個面向都主張自由開放。但他的自我價值是比較偏向左派、社會民主主義,也就是比較偏向社工的想法。」陳又新認為,人生而不平等或不同,政府應給予協助或補助,使人達到平等後再競爭,應該使每個人發揮特長、特質。陳又新說,法律及社工兩者間存著一些價值衝突,而法律對他的意義就是落實社會民主及社會主義的工具。

對於街頭抗爭行為
2017年11月23日反勞基法修惡大遊行後,陳又新在2017年12月24日凌晨反勞基法修法陳抗活動後被台北市警方抓捕並丟包。他表示本身不太參與抗爭活動或街頭路線,也說了那次不是去抗爭,而是去現場協助民眾。雖然被捕感覺是不好的事情,但他笑著說那次被捕還是有其效果跟目的的,例如他本人的知名度提升,還有應該思考如何將警察執法手段及執行職務界限做限縮。陳又新認為,目前很容易看到因為規範的錯誤,而運用體制外的方式衝撞規範,誤以為真的打破了規範。他說,規範本身的錯誤但不代表有規範是錯的,本來就該修改錯的規範,破壞規範、沒有創立新規範,就進入了無規範狀態、原始狀態,誰聲量大知名度高就成為主導者。他也認為,用抗爭逼迫體制內修改其實還是在體制內,體制內若沒人理會,仍然沒用。

台灣選舉不該是金錢的堆積
陳又新認為台灣社會目前有很多待改善之處。他說,台灣的選舉脫離不了錢,選票的來源第一個且重要的是關係網絡,第二個是知名度,兩個都要花很多錢,而為了得到錢,候選人會選擇和有錢的財團掛勾或投入大黨,這樣的選舉結構一直穩定維護住大黨跟大財團的資源。「一定要改變這樣的情形。」陳又新認為有兩種方法:一是公費選舉,每個參選人用一樣的錢,限制錢的支出;二是限制宣傳,在固定的地方每個參選人擺在一起,大家有一樣平等的機會被看到。

免費法律諮詢的意義—提供正確法律觀念
陳又新會提供民眾免費法律諮詢。他說,一開始會提供免費法律諮詢是為了與民眾互動、為了之前的選舉。與其他法律諮詢相比,陳又新會就現實面、盡其所能給最正確的意見,培養與民眾的信任。在選舉結束後,陳又新決定繼續提供法律諮詢,他說,這是一種回饋地方的方式,雖然成本效益比不高,但能夠提高知名度及信任度,最重要的是解決了許多人的問題,也提供法治教育使民眾有正確法律觀念。

陳又新律師於市場提供免費法律諮詢(圖片來源/FB粉專:陳又新 奶爸律師的城市冒險

對於未來的目標及期許—秉持態度繼續努力
陳又新說,台灣的法律還有很多待改變、進步的部分,和司法體系對抗是辛苦但有必要的,會繼續秉持目前的態度及想法,他也將2022年的議員選舉視為下一個具體的目標。

在政治工作上,陳又新說本身做事是會有中長期目標再回推現階段,進而試著把短期目標達成。若能達成讓有相似理念的人聚一起,結合既有的東西,不分政黨而成為新的政治勢力,對於台灣政治也是股重要的政治勢力。

相關文章【對於勞權、婚姻平權及兒少議題】

記者 古子寧
記者 古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