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鄉奮鬥的男孩——陳文生
在他鄉奮鬥的男孩——陳文生
梁雪蓮 2020/01/15
成長背景
陳文生(圖片來源/梁雪蓮攝)
家庭成員有父母、三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他在當中排行最小。他於1999年出生,可是陳文生一出生就與父親分隔兩地長達12年,因爲印尼在1998年發生動亂,全國處於經濟危機之中。在同一時期,他父親獲得了前往美國工作的機會,儘管他父親根本不會說英文,但為了維持家庭的生活,選擇前往美國工作。陳文生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出生長大,他父親回國後由於身體狀況不太好,再加上雅加達的空氣污染嚴重,因此陳文生一家都搬遷到巴厘島。在美國工作的這幾年,陳文生的爸爸深知掌握第多種語言的重要性,這個想法也因此影響了陳文生之後的生活。
遠赴台灣生活

陳文生跟他父親在台灣(圖片來源/陳文生提供)
陳文生因與在美國工作的父親分隔12年,在他父親回到印尼後,陳文生很希望能留在父親身邊一起生活,但因為他父親認為以後中文很重要,因此便有想要安排他前往台灣學習中文得想法。在前往台灣生活之前,陳文生對中文可以説是一竅不通。陳文生說,他父親曾經有告訴過他未來將要前往台灣讀高中,但他以為是個玩笑,因此並沒有放在心上。
在初中的最後一天,陳文生將一所印尼當地的高中入學單交給父親時,父親卻給他護照,裡面已申請了台灣簽證,他必須在三天後離開,別無選擇的陳文生只能接受。
適應台灣生活
抵達台灣後,陳文生花了很多時間來適應新環境,在這期間他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首先,肯定是語言障礙,陳文性格較爲膽小,由於不能説得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很害怕與其他人交談,也因爲這個情況,陳文生更喜歡呆在家裡。
陳文生在印尼居住的地方是一個四面環海的美麗島嶼—巴厘島,巴厘島的環境與臺北這種大城市相差甚遠,因此陳文生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來適應在台灣的生活。陳文生還記得在他剛到台灣的前段時間,因爲周圍都沒有熟悉的人,再加上處於陌生的環境,導致陳文生的思鄉情緒非常的濃厚。
陳文生說:「一開始來台灣的時候覺得壓力很大、很想放棄,常常想要回印尼。」由於陳文生從小接受的教育與台灣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因此在他剛到台灣時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這對他來説是非常困難的 。
在台灣五年的經驗
陳文生目前就讀國立海洋大學外海洋觀光管理學系,在台灣生活已經超過五年了。他在國立華僑高級中學讀了四年,在這期間除了學習語言,他也遇到了很多朋友,朋友們也幫助他慢慢的適應了台灣的生活。高中畢業後,陳文生選擇前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深造。
陳文生在台灣唸書時跟同學們和老師的合照(圖片來源/陳文生提供)
除了課業之外,陳文生也參加許多的課外活動。陳文生在教會中擔任教會學生區的小組長,在這期間他也遇到了很多不同個性的朋友,拓展了他的人際關係。除此之外,他也嘗試了很多不同工作,有在水果店、餐廳、印尼店、uber eats等地方打工。陳文生說,在那麽多不同的工作中他面對了很多不同的老闆和客人,讓他纍計到到很多經驗。陳文生也說,他的工作的環境很好,老闆們都很友善。
目前的狀況
陳文生在台灣已經五年了,他也已經適應了在台灣的生活。在大學裡,他在課業上沒有任何問題,不管是同學還是老師們對外國學生也很友善。但陳文生也不得不承認,由於文化差異,靠近台灣人並不容易,例如,大家開玩笑的方式很不一樣,臺灣人發現有趣的東西,可能對他並不有趣,反之亦然。陳文生說:「因為我們是在不同的環境和文化中成長的,這不是誰的錯,我完全可以理解。」
給想在前往台灣深造的留學生的建議
「不要害怕說中文。」陳文生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另外,陳文生也説要與來自其它國家的人交朋友,例如台灣、越南等國家的同學,因為這樣不管在任何方面都可以讓自己進步,尤其是在語言上。
「應該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以他為例子,因為他喜歡潛水,他計劃明年要加入潛水俱樂部。這樣才會有一個豐富的大學生活。
另外,他也提醒,在申請任何大學之前,對本身的興趣、大學、環境、城市、交通等進行研究是非常重要,因為出國後將在此居住至少四年。就他而言,因為他真的很喜歡海洋,所以選擇了海洋大學。
![]() |
記者 梁雪蓮
Just because things could've been different it doesn't mean they'd be bett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