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泰雅人,鹿鳴山谷Walis
現代的泰雅人,鹿鳴山谷Walis
翁思懷 2020/01/15
「laki na talyan你是否還記得,千年的智慧還是要走,千年的古訓還是要維持。尋找源頭的生命,追尋頂峰的故鄉。」- <根pukin>,泰雅族回娘家紀念歌。
頂峰的故鄉-Pinsbkan
在離埔里市區數小時車程的泰雅族發源地「Pinsbkan」,仁愛鄉瑞岩部落,有一位返鄉的泰雅族青年-Walis Treow(瓦力司 帖羅兒)。幾年前他放棄高薪工作從台北返鄉,努力讓泰雅千年的智慧繼續走下去。
大學畢業後Walis在台北就業,長期日夜顛倒的工作讓他在第二年生了一場大病,他不禁思考這樣的日子能否過的長久。在朋友們的支持下,Walis最終找了幾個夥伴,收拾包袱一起回到部落。
Walis表示,起初做的很差。第一年嘗試種植有機作物,賣得很好、呼聲很高,然而收回的遠遠不及先前的投資,使他瀕臨破產。第二年年中,他困窘到有點想放棄,但朋友突然的請求卻給了他新的方向。於是,從深山中的幾頂帳篷起家,到現在舊部落中的三棟民宿,Walis開始了家鄉「Pinsbkan」的深度旅行導覽。
Walis的導覽有滿滿的泰雅族故事和野外知識。當年一回到部落,他便積極向長老們學習、接觸任何關於部落的事情,平時也會從國家圖書館或在地的圖書館找尋文獻。
「但文獻其實不太準」,Walis笑著說:「日本人訪談的時候,族人會故意跟他們亂扯。」力求資料的正確性,Walis有空會去參訪其他部落,和那邊的長老聊一聊。
「泰雅族沒有文字,故事都是口傳,所以每個部落的說法略有差異。滿有趣的啦,像是巨人的故事大概有8種版本。」巨人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喜歡欺負泰雅族人的巨人,被設計殺死的故事。各個版本中巨人的名字和行為都不太一樣,但都是因為長期欺負族人而被設計吞下滾燙的物體而死。Walis會把資料統合、歸納後比對,再去權衡如何敘述。這些都是他現在導覽時,源源不絕的精采故事。
雖然有朋友們的支持,但Walis前幾年面對很多質疑和不諒解。當年Walis沒有和媽媽談過就直接回到部落,本以為媽媽會很開心,卻得到不諒解的態度。Walis說:「她就一直ㄉㄧㄤ我,說在北部好好地回來幹什麼這種話。我聽了有點難過,下了那麼大的決心結果還得不到支持。」
部落的人一開始也很反對,背地裡蜚短流長。尤其是開始做導覽時,有人擔心遊客會影響生活、造成部落的困擾。對於這些反應,Walis認為,不用特別去跟他們解釋,時間會證明一切,繼續做想做的事就好。一直把那些人放在心上,對不起真正支持的人。現在,媽媽的態度轉為支持,部落也開始有人主動詢問需不需要幫忙,反對的人越來越少。
部落的困境
目前Walis希望以「文化為主、觀光業為輔」的概念經營部落。Walis表示,除了希望越來越多人理解,尤其是部落的人,更希望年輕人趕快回來幫忙一起做。但他力不從心的是:「大部分年輕人都是為了返鄉而離鄉。」經濟問題使年輕人普遍選擇先到城市就業,期盼賺夠了錢後能回到部落安居樂業。大家都認同自己的部落和血液,卻因為想要回到部落而不得不離開部落,在都市跟部落之間迷惘。Walis表示,他期望自己現在做的事,能成為其他人回來的機會,讓對文化有熱情的族人也可以一起回來做這些事。越多人回來,做的事越多,也可以做的更好。

導覽中的Walis。(圖片來源/翁思懷攝)
Walis也利用自己的Facebook粉絲專頁「鹿鳴山穀」為族人賣農產品,主要的商品是香菇、茶葉等乾貨。Walis覺得:「他們也很用心種植,品質比外面厲害的多,但為什麼這麼辛苦又那麼遠,卻要被盤商操控,拿的錢比別人還少?很辛酸呀。」Walis希望自己寫的故事和包裝不但能讓產品升值,農夫也可以擺脫盤商的掌控,得到應有的收入。

Walis為行銷寫的文章總是圖文並茂。有時敘述生產者的故事,有時科普農產背後的小知識,有時還會親自示範料理方式。(圖片來源/鹿鳴山谷Facebook)
現代的「傳統」
Walis一直要求自己當一個「現代的泰雅人」:「這句話其實是跟很多原住民朋友講,不要堅持說傳統傳統啦,不然你不要開車。」Walis解釋,這個概念不是一定要讓生活起居現代化,而是讓傳統順應現代。例如打獵的習俗,現在其實已經不太需要了,口袋兩三百元掏出來甚至能直接變豬排和牛排。不需要一味地說傳統好,應該要去權衡哪些要留下,哪些要淘汰。重點反而是做選擇,而不是堅持什麼都要保存。
對自己的兩個孩子,Walis沒有要求他們一定要跟自己一樣很了解泰雅族的文化,但至少要承認自己的血緣,要對自己的血統感到驕傲,不需要認為原住民的身分是一件很卑微可恥的事情。
縮圖來源:「鹿鳴山谷」Facebook
![]() |
記者 翁思懷
|
